清代湖南土家族竹枝词中的生态观论析

2017-02-25 00:14朱秀敏姜丹丹
关键词:竹枝词土家土家族

朱秀敏, 姜丹丹

(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艺文寻珠】

清代湖南土家族竹枝词中的生态观论析

朱秀敏, 姜丹丹

(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现存清代湖南的土家族竹枝词有200余首,它们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土家人民的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土家儿女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在尊重、善待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并有着浓重的自然崇拜情结,在土家语和汉语之间也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生态美。这些生态观念虽然不成系统,却用竹枝体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土家人民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和环境意识,至今仍有开掘并发扬光大的生态学价值。

生态观;竹枝词;土家族;湖南;清代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湖南的土家族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和张家界市。改土归流后,民族聚居区涌现了大量本土文人,他们用汉语以竹枝词的形式,记录了他们的社会生活。现存清代湖南的土家族竹枝词有200余首。这些作品描写了丰富的民俗事象,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智慧,是当时的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愿望的方式之一,在创作上体现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文人记录其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本体论特征。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早就意识到了人和自然界关系的重要性,这些作品或隐或显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态观念和意识,其中大量的民俗事象和传统禁忌正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的体现。

一、赞美家乡、诗意栖居的生态意识

德国存在主义美学家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中叶就提出了“诗意地栖居”的审美理想。所谓“诗意地栖居”,不仅仅是指物质空间的占有,“不仅仅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在同世界的和谐平等的对话中获得审美的生存”[1]。清代湖南土家族的竹枝词中,饱含着土家儿女对当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的无限热爱,寄寓着他们世代以来的祈求、祝福和期望,传达出爱护自然、赞美家乡、诗意栖居的生态伦理观念。

清代湖南的土家族文人大多将描绘家乡民俗风情的竹枝词命名为《溪州竹枝词》,如永顺县的彭勇为、彭勇行、彭勇功、唐仁汇、彭施铎、向晓甫、周植斋等人皆有同题《溪州竹枝词》,共计百余首*本文所引竹枝词如无特殊标注,均见彭南均编著《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注解》(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其中彭勇行、彭勇功兄弟皆有数十首传世。溪州是古代土司管辖的土家族聚居区之一,以“溪州”为题,可见当地文人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对世代生活的地方,他们充满了自豪感:“上溪州接下溪州,又到黔安古寨头”“溪州曾记古州名,福石犹留旧郡城”“土家自古住溪州”[2]750(彭勇行《溪州竹枝词》)。这里群山环绕,溪流纵横,自然景色秀丽壮观。因此,土家族的竹枝词中蕴含着当地文人生命意识中独特的山水情结,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意象,体现出民族聚居地的地域特色:

青峰顶上夕阳低,北岭冈头鸟又稀。何处诗翁贪晚景,击壶吟眺竹桥西。(彭勇功《溪州竹枝词》)

凤滩波急凤如飞,龙洞雨停龙乍归。洞口芙蓉花艳艳,滩头杨柳叶依依。(彭支夏《溪州竹枝词》)

小西门外碧波澄,点点渔舟夜火明。春雨如油落不住,山光水色映山城。(向晓甫《溪州竹枝词》)

白岩洞畔住侬家,茅舍竹篱三个杈。早上爱听雀鸟噪,春来喜看杜鹃花。(佚名《溪州竹枝词》)

这些作品融情于景,充满诗情画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土家儿女热爱自然、赞美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情感。土家地区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纵横交错的山水是土家人赖以生存的天然屏障,自然山水是土家儿女最亲近的自然基础。他们笔下的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与生命熔铸在一起的人文关怀与心理蕴藉。他们将生活的幸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相融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生态画卷。土家儿女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尊重、敬畏乃至崇拜,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已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生命意识当中。这种独特的山水情结是土家族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自然崇拜中的生态意识

自然崇拜指人们对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崇拜。土家族聚居区地形复杂多样,山水纵横交错,土家先民将对高山大川的敬畏和膜拜扩展到大自然万物之上,这种万物有灵的自然观正是形成自然崇拜的基础。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有着较为独特的认识,渴望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发展,甚至将自然界的一切人格化、神圣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人与神的关系,赋予自然万物以各种神灵的形象,并加以膜拜、敬奉。

山水滋养下的土家人,世代居住在这种云烟变幻的自然环境中,为了表达对高山流水的深厚情感,他们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山水崇拜观念和庄重的山川祭祀行为。比如捕鱼时要祭祀江神:“丹崖齿齿石粼粼,结构渔梁据水津。看取赤鳞刚六六,先教头尾祭江神。”[2]677(向兆麟《酉江竹枝词》)“刚六六”为土家语,意为肥胖。捕捞结束后,渔民要选取一条最重、最肥的鱼,砍下它的头和尾来祭祀江神。狩猎时要祭祀猎祖梅山神:“沿山狩猎风雪天,随狗奔趋屡转弯。猎获归来真得意,烧香默默敬梅山。”(佚名《溪州竹枝词》)他们对猎祖梅山神特别敬重,不仅捕获了猎物要祭谢梅山神,狩猎之前也要敬奉梅山神,以求捕到猎物。土家人对江神和猎祖的祭谢和崇拜,反映了土家族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系,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要对其加以保护,以维持生态平衡。这种朴素的生态意识是通过人与神鬼的交流完成的,通过这种原始宗教的祭祀形式,土家先民表达了能够沟通天人、实现天人合一与之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除了对山川的崇拜,清代湖南的土家族竹枝词中还有其他形式的自然崇拜,如“粟姓春官入户庭,全凭一纸送牛形。山翁爱问收成事,盘问今年《地母经》。”(彭勇行《溪州竹枝词》)土家俗有“天公”“地母”的说法,认为农作物的生长归土地神,即地母神掌管,不仅逢年过节要虔诚敬奉,春耕秋收时节更要大祭。刘启培亦云:“报道县官去迎春,先农坛畔礼田神。群儿播种争相戏,笑掷香泥满一身。”[2]668(《竹枝词》)描绘的正是仲春时节,当地县官在先农坛举行耕藉典礼,祭祀天地诸神的场面。此外,牛在农耕社会与土家族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每到春天,土家地区都要送春牛图,图上印着全年的农历节气。送春牛图和盘问《地母经》的春播习俗,正是土家人民世代以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关系的体现,这些祈福消灾的仪式和行为,反映了农耕社会土家人对当年收成的关注和美好憧憬。

在清代湖南的土家族聚居区还广泛流传着关于竹王的传说,彭勇行说“郎官星罩竹王祠”“野藤花漫竹王祠”,土家人为竹王修建祠庙,供后人祭祀。竹王的传说在《华阳国志·南中志》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皆有记载,讲述了一个生于竹、养于竹、兴于竹的民族传说,富有浪漫色彩和神秘气息。土家人的竹王崇拜当与民族聚居区竹林遍地的生存环境有关。土家人以竹笋为食,伐竹建房,并劈之为器。竹王的神话传说,虽然富有神秘色彩,却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古老而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人离不开自然,天、地、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之间必须保持协调、均衡、和谐的状态,人类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土家族对竹王的缅怀和祭奠,正是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反映了天、地、人相生相依的生态伦理意识。

三、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态观念

土家先民渴望在尊重、善待、敬畏自然的基础上,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天地运行的规律,总结生产经验和生存智慧,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友善关系。

作为世代居住在高山峡谷的民族,他们需要“山顶开田田自耕,山腰开路路同行”(向晓甫《溪州竹枝词》),不仅要自己开梯田修路,在灌溉方式上也必须适应地形:“山腰放出水泉肥,木枧通流搁石矶。纵使炎炎天不雨,陂田如镜鹭鸶飞。”[3](罗光典《永定竹枝词》)他们采用木枧灌溉的方式,从蓄水、引水到灌溉,体系完备,可见土家人合理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智慧。

在运输方式上,因为山路崎岖,通常需要背负运输:“足长鬓短最辛勤,各背背笼结伴纷。恰好草鞋轻便好,挑葱飞上岭头云。”(彭勇功《溪州竹枝词》)为适应山路行走,土家儿女没有缠足的旧习,他们穿着草鞋,背着背笼,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健步如飞。正如乾隆《永顺县志》所载:“履险陟岭,捷足如飞。运载食物以背驼之,约绳于膊,伛偻而行。”[4]高山峡谷之中,开梯田并不容易,土家人必须充分利用土地,提高产量,因此,他们有间种的习惯和经验:“桑麻地隙种黄柑,三寸霜红胜海南。地窖积藏似初橘,新春相馈满筠篮。”(饶瓒《溪州竹枝词》)在桑树和苎麻的空隙间栽种黄柑,成熟后,采摘下来收藏在地窖,等新春佳节时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这些生产生活经验,体现了土家人在充分认识和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勇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和气概,也反映了他们在追求自身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之间所做的积极努力。

四、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而不同”生态美

生态语言学既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又与生态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语言学将语言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考察其与内部及外部生态环境的种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这也是最具生态学性质的观念。‘和’的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它非但不意味着要求事物的趋同,恰恰是要求事物要各具特性,而按着一定的规则,协调好矛盾,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关系。”[5]一般认为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无文字,他们长期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其语言必然受到汉语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在民族聚居区,土家人民主要以土家语为交际工具,与外民族交流时则使用汉语。“除少数偏僻地区的少数老年人和儿童缺乏操用汉语的能力外,土家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土家族不仅懂汉语,而且以汉语为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际工具。”[6]千百年来,土家语和汉语在民族聚居区和谐共生,改土归流以后,随着中原文化,主要是汉文化的传入,土家语和汉语之间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生态美。

清代湖南土家族竹枝词的作者大多生活在“改土归流”百年之后的同治、光绪年间。土家语与汉语、土家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在他们的竹枝词中即有多处体现。为了更准确地表情达意,土家族竹枝词中嵌入了不少汉语音译土家语,如“最是关心‘疵帕八’,蟠桃寺里许灯油”(彭勇行《溪州竹枝词》),“阿把阿捏寿几何,彼此今年七十多”(彭勇功《溪州竹枝词》),“老土财东真享福,热呼常煮腊猪头”(彭勇功《溪州竹枝词》),这些涉及特定称谓和日常生活的土家语词汇使土家族竹枝词更具民族民间特色。在音韵方面,有些竹枝词也是遵循土家语的韵律,如:

艳歌一曲贺新年,赢得儿童喜又狂。争说人家多热闹,仙姑请下九重天。(彭勇行《溪州竹枝词》)

新春摆手闹年华,尽是当年老土家。问到村人为何事,大家报赛土王爷。(彭勇功《溪州竹枝词》)

第一首中“年”“狂”“天”三字在汉语中并不押韵,但是土家语中-an、-ang不分,用土家语来读,又是押韵的。第二首也是如此,“华”“家”“爷”三字在汉语中亦并不押韵,但在土家语中,“爷”读yā,读来亦是押韵的。这种用韵方式保存了土家文化的特色,体现了竹枝词这种诗体形式和土家语言生态之间共生共存的美感。

还有一些竹枝词则反映了中原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如“争说人家多热闹,仙姑请下九重天”(彭勇行《溪州竹枝词》),“封神夜看到三更,打马过桥认不清”(彭勇功《溪州竹枝词》),“新词最爱‘孟姜女’,不识‘红牙’与‘绿幺’”(唐仁汇《溪州竹枝词》),“讲了桃园三结义,又出谜儿争着猜”(佚名《溪州竹枝词》),“上回唱过《杨家将》,这次又听《子母河》”(佚名《溪州竹枝词》),七仙女下凡配董郎、封神、孟姜女、桃园三结义、杨家将和子母河等民间传说和故事在土家族聚居区广为流传,俨然已经成为他们在劳动生产和岁时节令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改土归流后,当地教育和书院逐渐兴起、发展,民族聚居区和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土家族文人皆用包容、欣赏的姿态审视着外来文化,他们的创作表现出一种宏阔兼容的气象。

清代湖南土家族竹枝词中所反映的生态观虽然不成系统,却用“志土风而详习尚”的竹枝体形式生动地记录了土家人民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和环境意识。这些朴素的生态观和自然观延续了千百年,现在还有深远的影响。“发掘和利用一种地方性知识,去维护所处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所有维护办法中成本最低廉的手段。”[7]这些内容真实、感情真挚的竹枝词作品,作为诗意化的民族地方志,具有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努力开掘并发扬光大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生态伦理观念和智慧,对于重塑当地百姓对自然的敬畏意识,保护当地多样性的自然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曾繁任.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30.

[2]丘良任,潘超,孙总铨,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第5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江苏古籍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71·同治续修永定县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560.

[4][清]黄德基,关天申,修纂.永顺县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2:130.

[5]张晶.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论纲[G]/ / 美学前言:第3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89.

[6]彭官章.土家族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31.

[7]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3-29.

EcologicalViewonHunanZhuZhiCiaboutTujiaintheQingDynasty

ZHU Xiu-min, JIANG Dan-dan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HuaihuaUniversity,Huaihua418008,China)

The existing Hunan Zhu Zhi Ci about Tujia in the Qing dynasty is more than two hundreds. They are implicitly or explicitly expressed the Tujia’s ecological view. The Tujia people love home and praise home.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nature, they use nature rationally.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worship of nature. Between Tujia language and Chinese language, there has also formed the ecological beauty of “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 Although these ecological ideas are not a system, they use the Zhu Zhi to record Tujia people’s ecological wisdom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se works still have the ecology value to dig and carry forward.

ecological view; Zhu Zhi Ci; Tujia; Hunan; the Qing dynasty

10.15926/j.cnki.hkdsk.2017.06.009

I207.22

A

1672-3910(2017)06-0058-04

2016-12-22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朱秀敏(1982— ),女,山东冠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文研究;姜丹丹(2000— ),女,浙江温岭人。

猜你喜欢
竹枝词土家土家族
土家族情歌
书法《竹枝词》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清末民初成都竹枝词透视的商业新气象研究
土家摔碗酒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竹枝词两首》其一
土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