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勇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 100084)
以信息技术视角助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崔 勇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 100084)
在教育部规定高校必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文章提出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介绍《视界——“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创业》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旨在通过提供教材教案、课程大纲等方式助力我国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已逐渐进人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召唤创新精神,互联网行业需要创新人才。这种不断加深的需求,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来自信息类学院的高校教师,理应视助力我国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己任,而在此过程中如何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创新精神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发扬创新精神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的习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等古训也正是这个道理。在互联网时代,社交通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众多互联网服务已融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行业也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人们对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充满期待。目前,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15年1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人学分管理”[1]。
2016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在国家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互联网+”作为发展战略被写人政府工作报告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互联网行业进行创新创业。互联网行业迭代迅速、快速试错的发展特点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也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基于以上两条原因互联网行业对创新的需求极其强烈。
在各行各业对创新人才强烈需求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推动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自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由商学院(经管学院)开设,而由信息类院系开设的课程较少。这样虽然能够充分发挥商学院自身优势,满足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性强、与产业界接轨的特点需求,但是却造成了对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短板。笔者认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值得借鉴。斯坦福大学不仅由商学院开设了大量创新创业课程,工学院也开设了大量的创新创业课程[3]。斯坦福大学能够在硅谷的崛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相信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功不可没。
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自身核心技术,而只是商业模式创新,则会面临被复制的危险。与商学院相比,信息类学院对行业技术发展更加熟悉,在提升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引领学生将技术优势向实际产品转化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我们应当鼓励信息类院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自身的技术优势最大化发挥。
在知识爆炸时代,应当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过分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学习。随着全社会和各学科知识体量不断增加,知识获取难度不断降低,我们已经进人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牛顿时代那种把所有知识都学完再搞研究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因为一来知识已经多到根本无法全部掌握,二来已经掌握的知识也会迅速变得陈旧落后。这种情况下,身处知识爆炸时代的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学习?知识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应该如何联系?
笔者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养成创新习惯是知识爆炸时代学习的一项重要目标。我们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而不应过分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依然重要,但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更加重要。
在高校课堂上大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年级越高出勤率越低,即便来上课也是“人来心不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枯燥无味的讲授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教师们往往只注重某个具体知识的传授,而不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在“教师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台下被动听讲”的过程中被浪费了,而学生将来在面对新的场景时依然不知所措,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国虽然一直大力提倡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但是在世界上距离进人创新型国家依然存在差距。
鉴于此,笔者在多年网络领域研究探索和与业界众多人士交流的基础上,编著了《视界—“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创业》[4](简称《视界》)一书。书中始终强调创新精神,精选大量生动的互联网案例,探讨传统互联网公司成功之道、“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冲击影响、技术创新引领的未来行业方向等问题,以期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便高校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助力我国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视界》于2016年7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尝试梳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为读者呈现一幅互联网行业的全景图。
《视界》介绍了互联网行业关于社交、支付和搜索等人口领域的争夺战,梳理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华为等知名公司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这些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此书精选了一批“互联网+”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无论是智能家居、智能汽车、个性化工业定制等传统工业的创新,还是“互联网+”与教育、游戏、传媒、金融等相结合后所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我们都能从中够深刻地体会到,“互联网+”虽然给传统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改变,但这其中也孕育了诸多机遇。
《视界》不仅介绍商业模式创新,还强调了技术创新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书中介绍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对数字营销、移动广告、隐私安全、企业级市场、虚拟现实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试图分析互联网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书中还用大量生动的清华、北大校友案例,为读者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视界》通过丰富的案例讨论“互联网+”时代下创新与创业的玄机:站在互联网风口才能赢得未来。笔者尝试通过该书,帮助读者深人理解互联网创新创业和互联网思维,无论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是对创新创业感到困惑的年轻人,抑或是传统行业的企业高管,只要对互联网创新创业感兴趣,希望该书都能提供有效的抉择参考。
笔者以为,《视界》在助力我国高校开设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中能够发挥如下积极作用:
(1)为高校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供教材教案支持。《视界》对我国互联网行业进行剖析,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体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5]。这本书可以作为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同时本书还提供相应的教案,为高校教师开课提供支持。
课程教案是教材的重要补充,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开放、共享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本教案将向广大教师同行开放。不仅如此,为了取得持续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教材教案还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以反映最新的业界动态、技术发展、社会趋势等。
笔者初步的设想是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众包模式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对教材和教案进行完善,营造一种人人参与众包过程的氛围。教师也可以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自身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教案中的案例内容增新删旧。譬如目前该教材中对技术创新的探讨还可以更深人一些,笔者衷心希望广大师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群策群力,共同完善。
(2)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高校开设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不仅可以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还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相比教条死板的其他学科,学生更喜欢内容紧随时代潮流的课程,《视界》一书中精心挑选的互联网公司发展和“互联网+”案例均具有实时性和代表性,覆盖O2O、P2P、新媒体等学生感兴趣的领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课程内容紧贴学生实际需求,解决学生切实问题。虽然选择创业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但是大多数毕业生依然选择择业。《视界》中不仅列举了创业的事例,也将指导学生择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就业来讲,有时候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只有努力,还有在人生岔路口的许多选择。有些人毕业5年换了7份工作,却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有人毕业4年就已经成长为手握几十亿资金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运营官。创业还是择业、薪金还是前景、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如何更好地把握时代变化发展的浪潮,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相信大家会从《视界》书中寻找到答案。
(4)探讨课程开设相关内容,助力课程建设。笔者在制定课程大纲(见表1)的过程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第一目标,通过分析互联网行业特点、典型公司发展轨迹帮助学生加深对互联网行业的了解,并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得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做”,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一定的引导促进作用。
表1 “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大纲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视界》一书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为创新创业课程开课教师提供便利的同时,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笔者抛出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大纲,希望这些工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同仁积极参与,一起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鉴于个人能力和经验有限,笔者希望得到国内高校广大教师同行的帮助。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 [2016-10-28]. 2015.11,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1512/t20151208_223786.html.
[2] 尚大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 教育探索, 2015(9):86-90.
[3] 崔勇. 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思考[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16(9): 16-19.
[4] 崔勇. 视界——“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创业[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5] 段远源, 冯婉玲. 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12): 80-83.
(编辑:彭远红)
1672-5913(2017)01-0175-04
G642
崔勇,男,教授,博导,主讲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无线网络和移动计算”; 首届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得者,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工作组主席, CCF杰出演讲者;撰写了《视界》等4本学术著作或教材;研究方向为下一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cuiyong@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