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锋
摘 要:中国古代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德化白瓷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化白瓷壶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古代壶文化对德化白瓷壶的影响,深入探讨研究二者的联系。
关键词:壶文化;德化白瓷;影响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35-01
一、中国古代壶文化发展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富有魅力的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茶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国的标签之一。古代中国人对于茶的热爱衍生出对于茶具和茶壶的研究和喜爱,并由此产生了茶壶文化。壶的种类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紫砂壶、玉壶、陶壶、金属壶、石壶等等。这些壶造型独特,技艺精湛,代表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手工艺术水平和文化价值。
中国的壶文化可谓意蕴深厚,这一点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国陶瓷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技艺和制作方法,任何一种技艺和制作方法都是继承并创新了传统技艺方法,受到当时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深深的烙印上了当时的文化标识。
壶的缘起主要是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确切的说是为了满足喝水及喝酒而设计的。“壶”这一概念产生于新时期时代,就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壶、良诸文化时期的贯耳壶都属于早期壶的形态。除此以外,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考古过程中发现了白陶盉,造型独特,艺术价值非常高。此类物件被认作是早期壶的形态,不过他们的形态只是初具模型,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壶。
二、德化白瓷壶概述
德化白瓷属于中国古代制瓷史里面非常具有特色的一大窑系。德化白瓷的烧造产生在唐宋時期,在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德化白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发展至今,它已经成为陶瓷领域的代表之一,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对德化白瓷更是赞赏有加,纷纷加入收藏的大军。
德化县位于中国东南福建省中部,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优越,烧制陶瓷历史悠久,和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德化白瓷最早出现于宋代,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至今。人们赞赏德化白瓷,纷纷将其比喻成“中国白”、“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
德化白瓷壶随着德化白瓷产品种类的发展应运而生,瓷质作乳白色,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壶,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受到人们的青睐。德化白瓷壶的胎骨细腻温润,釉水无暇洁白,二者完美融合,使得整体上色泽洁白通透、细腻光滑,像一块上好的羊脂玉,在光线的照射下,通透细腻,质地优良。轻轻敲击德化白瓷壶,其声音清脆悠扬。德化白瓷壶一经问世,就以它洁白无瑕的胎体、温润细腻的色泽、浑厚洁白的色彩和独具匠心的外形赢得世人赞赏。
三、中国传统壶文化对德化白瓷壶的影响
德化白瓷壶之所以享誉中外,原因一方面在于其独特的釉质,另一方面还在于其优美的造型特点。德化窑制瓷手工艺者借助于高超的技艺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立足于传统的制作工艺,融入自己的想法和灵感,精益求精,制作精良,创造了许多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享誉中外。德化窑制作的作品包括梅花杯、盘、碗、龙虎杯、洗、壶、文房四宝、觚、尊、香炉等等,这些器皿全部外形美观,结构匀称。而德化白瓷壶则继承了中国壶文化中对传统壶的造型习惯,分为壶身、壶嘴、壶盖等,另外融入一些传统的壶图案或造型,偏于雅致和古典。同时,传统壶文化要求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德化白瓷壶很好的继承了这一点,在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同时,着重于艺术造型的创造,往往将花草虫鱼等造型与壶身融为一体,或者是将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体现于壶身之上。
德化窑白瓷种类丰富,包括杯、炉、瓶、壶、碗、等,特别是白瓷壶最负盛名。德化白瓷壶胎质精美,独具匠心,壶上所绘人物栩栩如生,其它造型线条优美,神态逼真,风格鲜明,雅致细腻,体现了一种纯粹的雕塑美,并且很好的凸显了胎釉材料的质地美。而且,德化白瓷壶上雕塑的人物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这一点也是受传统壶文化的影响,重点表现塑像的神态情绪,凝神写意。塑像艺术发展到晚明时期,风格趋于庄重典雅,高贵神圣,在白中泛黄的釉质的衬托之下,进一步表现了塑像给人的神圣、神秘之感,更具有艺术张力。所以,德化白瓷壶吸收借鉴了传统制壶工艺的特点,不仅在造型方面对其进行了继承,而且还融入了更多的元素,使其更加的丰富。
四、结语
德化白瓷壶手工艺者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制壶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德化白瓷质地无暇通透、温润典雅的特点,进行改革创新,着重发挥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融合特点,精益求精,用堆塑、刻划、贴花、印花等手段突出造型的典雅、奇特,亦或是把人物、动物等造型变成器皿的整体造型,模仿自然之物的形态制作壶身,最终形成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令人钦佩。德化白瓷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加之“温润、洁净、雅致、精巧”,在艺术表现力方面精益求精,壶体釉质白润如玉,造型精巧别致,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进海.世界陶瓷艺术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
[2]陈梧桐.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