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情况
《中共上海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上海要“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海派文化品格,着力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上海,背靠长江、面向大海、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的独特地理条件、近现代历史变革及多样化人口的不断集聚等,使上海从一个滨海渔村及滩涂,演变成为了我国东西文明交汇最充分,接受国外新鲜事物最迅速的国际化大都市。
“海派”一词,最初由一种文化人眼中无门无派的滥觞,演变为如今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表征。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跳出了文艺范畴、跨越了专业边界、进而打开了“海”一般宏阔的视野,使“海派文化”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精神动力象征与品格标签的过程。
按照《辞海》的定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有鉴于此,海派文化内涵丰富、作用领域广泛,对于推动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意义重大,值得深挖细研。
问题及分析
重在说清海派文化的发源、流布、传承、发展、复兴的历史轨迹和地理分布,进而分析其发展的未来走向。无论从市的层面,还是各个区,都在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区,或多或少都保留了能体现海派文化特色的历史遗存,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关于海派文化的整体研究,整理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渊源、重绘上海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图奠定了良好基础。说清海派文化内涵,研究海派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推动海派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发挥各区的资源优势和主体作用。
阐明“海派文化”的作用领域和对上海的意义。文化之于城市发展,首在影响人的精神与灵魂,其次还能作用于或影响到相关的投资、出口、消费等多个经济领域,并涉及文化空间及地标的打造、文化产业的促进推动、文化产品的制作发行、文化资本的投入运作、文化体制的创新改革、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弘扬海派文化,强调的是上海在中国文化日趋开放的环境下如何宣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与世界优秀文化融合与创新的作用与作为;强调的是上海的文化产业如何与旅游业、商贸业、建筑业、互联网经济等融合与创新中的主要做法和重要举措;强调的是上海市民如何养成海派文化品格,提升文化素养,展现城市精神的点点滴滴,以及如何建立让来到上海的移民与游客喜欢上海、融入上海、推介上海的机制。
建议
1.建议发挥民间对于海派文化发展的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共同推动海派文化的传承发展。
2.建议完善政府在发展海派文化方面的政策扶持与工作举措。
3.建议政协发挥自身优势与特点,通过持续推动,促进海派文化繁荣发展:
(1)政协发挥人才密集的优势,编辑出版一套《上海海派文化地图》丛书并举办一届上海海派文化发展论坛。丛书拟分为17卷,其中16卷分别介绍16个区的海派文化资源特色和与海派文化有关的知名人物等,1卷为上海海派文化地图绘本。
(2)政协发挥地位超脱的优势,跨领域、跨专业、跨区域地构建海派文化研究、展示、宣传、推介、合作的平台,组建上海海派文化发展促进会、构建海派文化公益平台。
(3)政协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整合文、商、旅、创、金等优势,利用相关区历史优秀建筑资源,筹建上海海派文化馆,并以上海海派文化馆为载体,建立復兴海派文化的常态工作机制:一是要引领对上海的深度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掀起市民与游客发现和体验海派文化的热潮;二是要引领上海品牌的复兴,鼓励支持上海老字号品牌通过海派文化馆的运营运作,进一步赢得市场和人民喜爱;三是要引领海派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又要让各国文化融入上海,丰富充实新的海派文化内涵,让海派文化也做到全球连锁。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