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需要走进内心

2017-02-24 02:54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林恩比利李安

自测:你适合这个职业吗?

1.你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吗?

2.你拥有非常活跃的思维吗?反应速度快吗?

3.你的知识面广吗?

4.你有至少一个可以展现的特长或者优势吗?

5.你自信吗?敢于站在大家面前发言吗?

李安在人们的心中,已然成了一个电影符号。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辨识度,无论什么类型的故事,经过他的导演,都具有一种能拨动心灵的力量。有人评价:“似乎只要有他在,华人电影,就永远都有希望。”

《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是李安导演的一个战争故事,题材并不新颖: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因为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家喻户晓。那是一场惊险的战役,战役中,林恩为了营救班长,不惜铤而走险,冲锋陷阵……一时间,比利·林恩成了家喻户晓的“美国英雄”。为了安葬班长,比利·林恩所在的B班得到了短暂的休假,因此,他们得以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比利·林恩的姐姐希望弟弟能借此机会,回归普通生活。而经纪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众,则对比利·林恩的战场故事,有着各种想当然的理解……

电影上映后,李安本人也如同比利·林恩一样,站在时代的巨大银幕面前,接受着来自各方声音的争议。他说:“人非草木,起伏是难免的。”也许对李安来说,电影,就是他人生的最大战场。

(一)这部电影仍然是一部标准的“李安电影”

“观影之后,你要同时让几方吵起来,但是都没有对错,这就需要花一些心思。”这样的拍摄思维方式,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被李安运用得恰到好处。

一个故事,可以同时有两个版本的“真相”。有时候,你选择相信什么样的真相,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这其中渗透着中国的儒家思想,包含着一种人与天地的相处之道。李安是少有的既学会了西方电影的“语法表达”,又能在其中融入独特的东方思想的导演。

在早期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李安就很好地诠释了东西方思想碰撞的命题,在不动声色中,将剧情推向波涛汹涌的深处。

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看起来是个宏大的战争故事,其实也是个男孩的成长故事。

“对于战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终究不是士兵们眼里的战争。士兵们的战争,只有上过战场的他们才会懂。”人们眼中的“美国英雄”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替换的雕塑人物,而站在所谓的庆功宴现场,你面对忽然升起的漫天烟火,心中没有任何喜悦,想到的,是炮火连天的战场。

“有人为六千元的补贴赌上性命,有人随便花几万元,就为了抢一场球赛的前排座位。军人在战场每日面对生死和炸弹,而你所保卫的国家的人,他们只关心你们是不是搞同性恋。”比利·林恩的内心兵荒马乱,没有人能够理解,甚至连他自己,也是在这场现实与战场碰撞的遭遇中,逐渐触摸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我们的成长动力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的欲望,它拽着我们往前跑;一种是我们的恐惧,它追着我们往前跑。”欲望和恐惧,左右着我们人生的诸多选择。而李安的许多电影,自始至终都在说一个关于“选择”的命题:《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最后选择从悬崖上纵身一跃,坠入茫茫云海;《饮食男女》中曾经最想逃离家庭的二姐,最后选择留在家中,接替父亲的位置,为全家人张罗家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派告诉你,如果你选择相信有老虎的故事版本,那么上帝与你同在……

比利·林恩最后选择了回到战场,他望着那辆加长的豪车,看到的却是战场上那辆冲锋陷阵、满是尘埃的小车。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他选择了离开家,才找到了宿命,真正有了灵魂的归处。因为他做出的选择,让他成为了他最想成为的人。

(二)“这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也是一個让我谦卑的过程。”

《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最让影迷们争议的一点,在于李安运用了超前的3D+4K+120帧的新技术,让观影画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清晰。坐在电影院里,你甚至能看见演员脸上的纤毛和眼睛里的红血丝。而这样一个战争背景的故事,用上这样的技术,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在收获一个好故事的同时,我们还能获得一种感官上的新体验,这种清晰度让我们看清的,不仅仅是人物的面部表情,还可以是人物的内心。

“智慧型手机我只会用电话……我并不是一个技术控,我没有技术上的野心。”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位已经到了“知天命”年纪的导演微笑着说。

李安对于电影的感情非常深沉,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他捧着“最佳导演”的奖杯,说了一句“感谢电影上帝”。对他来说,技术只是帮助他更好表达电影深度的手段,电影才是他的本命。在这个关于士兵的故事中,李安试图“用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东西,来刺激故事的拍摄”。毕竟在离开了胶片拍摄的化学反应之后,与以往相比,包括打光、表演、剪辑等等在内的诸多电影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变革。

“电影是一种看法……我们怎么看它,和它的内容一样重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的普及,一部分观众开始不愿意进电影院,选择躺在家里的沙发上,打开电视看电影。有人说,在不久的未来,电影会“死”。李安却相信,自人类出现的第一天起,在有篝火的山洞里,就需要这种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并会一直被需要下去。

“我不认为电影已死,我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我用3D+4K+120帧这个新技术,并不是想毁掉电影,相反,我是希望能够把观众拉回电影院来……电影还有无限的可能,这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我谦卑的过程。”

不得不说,我们能与拥有这样的电影理想,并一直信仰电影的电影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真是美好的运气。

猜你喜欢
林恩比利李安
球类运动
比利的飞行课
青梅竹马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二战“军中甜心”歌手薇拉·林恩逝世,享年103岁
只要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