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玲, 张阿林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汉口老租界区历史建筑标识翻译现状调查
陈佳玲, 张阿林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为搭建武汉城市街头博物馆平行双语生态圈, 需改善汉口租界历史建筑标识翻译质量, 根据实地走访和线上问卷调查的结果, 提出改进标识翻译策略:大力翻修标识牌、 重新整改翻译内容并注入相匹配的文化气息、 综合考量中英文字大小与标识牌大小的比例等。
汉口租界; 历史建筑; 标识翻译; 调查
武汉在民国期间有着“驾乎津门, 直追沪上”的美誉。 那些坐落于汉口租界的历史建筑, 不仅是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罪证, 也蕴藏民国时期建筑特色, 饱含武汉文化底蕴, 开启了武汉近代城市文明史[1]。 花楼街那一排排盈满文艺气息的小屋令人流连忘返, 中山路那一幢幢散发欧式建筑风味的大楼使人肃然起敬。 这些一本本历史书籍式的建筑, 应该给它们配备高规格, 高质量的翻译标识牌才能展示其显赫的地位[2]。
历史建筑集历史、 科学、 艺术、 人文于一身, 其标识牌一般具有提供信息、 加深理解、 引发兴趣等功能[3]。 本课题组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对汉口老租界区武汉市民和外地外籍游客发放了2000份问卷调查, 显示50.57%的人对标识牌的整体情况以及翻译质量比较满意, 41.95%的人认为一般, 4.6%的人对其不满意, 但也有2.87%很满意目前的翻译现状。 调查问卷也附上有代表性历史建筑的中英文标识牌图片, 并给出一些引发受试者思考和深度参与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 认为标识牌的介绍内容没有特色和标识牌破旧者居多; 认为标识牌翻译信息字迹过小, 字迹模糊以及翻译过于冗杂的受试者占比相近, 后三个问题略小于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 此外, 我们在问卷时还发现:只有13.79%的人表示在徜徉于汉口租界的历史建筑时, 会详细阅读标识牌上有关建筑的介绍内容; 48.85%会因为介绍内容没有特色而只是粗略浏览; 有25.86%的人有想要去了解的兴趣, 却因为标识牌字迹模糊以及翻译不得体而失去了解的欲望; 更有11.49%的受试者因为标识牌破旧不堪导致其完全没有兴趣去了解。 我们了解到,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与市政建设问题, 汉口租界的某些历史建筑不被政府以及行管部门重视, 某些历史建筑受风雨侵蚀已经沦落到濒临倒塌的地步, 又谈何将其历史风貌重现在世人的眼前呢?
整合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对汉口老租界区武汉市民和外地外籍游客的实地信息采集以及问卷调查结果, 汉口租界历史建筑标识翻译的主要问题为以下四点。
这一问题其实早已出现在武汉市很多著名景点的标识翻译中。 例如, 某景点将“公共厕所”翻译为“Public toilet”, 这样逐字逐词翻译显得非常生硬, 过于忠于原文。 在一般场合, 简单的“Toilet”就是表示公共厕所的意思。 以汉口租界历史建筑“汉口水塔”标识牌上的翻译为例。 标识文本中将“消防给水”翻译为“fire water supply”,逐词逐字地生译, 难免中式英语之嫌。 课题组利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的强大搜索功能将此翻译进行检验, 发现本土人士地道英语中从未出现过“fire water supply”这种用法, 其检索到的使用频次为0——有力地证明这样的标识翻译的确不地道。 若将其改为“water supply for fire”,利用COCA进行检验, 发现有一例语料中出现过这种表达, 这至少比原译更加贴近地道英语的表达习惯。
在“台湾银行”标识牌的介绍内容中有这么一句话, “显得简单明快, 颇有几分现代感”, 其英译为: “Such a modern design makes it look simple and sprightly”。 原文的意思应该理解为“台湾银行简单明快的建筑风格使其增添了几分现代建筑的气息”, 而翻译的内容则是“台湾银行那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使其看起来既简单又明快”, 这明显把原文的逻辑秩序弄反了。 若将翻译改为“Simple and sprightly style makes it look like modern building”会更为妥当。
综合汉口租界具有代表意义的“水塔” “汉商总商会” “花楼街”几个鲜有英文标识牌的历史建筑来看, 其介绍内容几乎没有体现出该建筑的特色[4]。
以汉口水塔为例, 根据实地考查, “其外观为砖红色, 为正八角形七层建筑。 主体六层, 其西南突出的楼梯间, 上有钟楼, 超出主体, 为第七层。 塔身外壳, 第一层为花岗岩块石垒砌, 二层以上均为红砖清水墙。 每层各面有高2.44 m、 宽1.18 m木窗二樘, 窗眉砌饰砖线。 每层楼都是在钢架支撑下铺设木楼板”(援引自搜狗百科, “汉口水塔”词条, http://baike.sogou.com.)。 而汉口水塔标识牌的介绍内容仅仅为: “汉口水塔建于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 是汉口近代消防标志性建筑物, 在很长一段时期, 它承担着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的双重任务”;介绍文本完全忽略了其建筑风格和视觉美感, 只谈功能, 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以“花楼街”为例, 花楼街与小东门螃蟹岬的昙华林有极为相似的一点:建筑风格皆为小巧紧凑, 颇具文艺气息; 而其介绍内容也只是简单交代了其竣工年代。 若增添几笔, 先描绘其建筑风格, 并以其文艺气息、 历史沉浮等多维度资讯以开发其商业价值, 会吸引更多游客慕名前来游玩, 也帮助传播武汉市其他历史建筑遗产文化, 搭建城市街头博物馆平行双语生态圈。
相形之下, 上海田子坊的标识牌, 其内容介绍以及英文翻译堪称完美。 标识文本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在改造过程中, 充分挖掘了旧厂房, 旧民宅中的人文历史价值, 既保留了具有原建筑美学特征的砖石墙体、 屋梁结构, 又将现代材质的设施、 设备通过艺术手段融合其中。 历史与未来、 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 经典与流行在田子坊的交融, 构成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其翻译内容简单流畅: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ully excavate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old factories, old houses, not only to retain the original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s of masonry wall with, the beams of the roof structure, and modern material facilities, equipment through artistic means integration of them. History and futur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astern and western, classic and popular in Tianzifang blend, constitute the mew city of Shanghai culture.”这样的双语标识牌既包含了田子坊的建筑风格, 又含有浓浓的上海历史文化气息, 翻译质量也是可圈可点, 简单却不遗漏任何信息, 灵活而又忠于原文, 值得借鉴学习。
这个问题最为严重。 根据我们对汉口租界区所有历史建筑标识牌进行的实地信息采集, 数据统计显示, 在收集到的101个有效标识牌中, 只有4个有英文翻译, 其他的要么只有寥寥的汉语简介, 要么只有该建筑的名称, 甚至有的建筑已经破旧到连标识牌都没有, 翻译现状着实令人忧心。 在实地问卷调查中, 有33.33%的人认为所有历史建筑都需要有标识牌; 57.47%的人认为所有历史建筑都需要有标识牌, 但只有重要的历史建筑需要英文翻译, 也有9.2%的人认为没必要设置双语标识。
为了改善汉口租界历史建筑标识翻译现状, 课题组在问卷网和租界历史风貌区也做了线上线下交叉调查。 调查显示, 35.63%的受试者认为英语翻译内容应该以简短精炼为重; 32.18%的人认为英文翻译应该符合外国人的理解习惯; 31.61%的人认为英文翻译应该贴合原文。 根据调查结果, 汉口租界历史建筑片区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历史建筑没有英文翻译的问题; 其次要注重标识牌的介绍内容, 结合汉口租界的特色, 着重注入建筑风格与历史文化气息; 最后考虑字体大小, 标识牌的大小以及地理位置等等。
根据本课题组实地考察和线上线下问卷结果, 搭建武汉城市街头博物馆平行双语生态圈, 必须首先完善作为武汉城市身份和气质名片的汉口租界历史建筑标识翻译, 大力扭转其令人担忧的现状,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修缮提升, 其中蕴含的文化气息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殆尽。 若政府能加大力度整改以上种种标识翻译问题, 汉口租界旅游风貌区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不仅能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 增添武汉的历史文化底蕴, 更为推动武汉旅游经济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再添助力。
[1] 曹靖.武汉市近代殖民建筑调查报告[J]. 职大学报, 2005(3):54-56.
[2] Fan K Sizheng. Culture for sale:western classical architecture in china's recent building boom[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2009, 63(1):64-74.
[3] 岑秀文.天津历史风貌建筑铭牌英译论析[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5(2):15-16.
[4] 陈晶,殷炜,谭刚毅. 近代汉口租界建筑风格演替及保护——兼议名城保护中建筑样本的多样性及空间存续关系[J]. 中国名城, 2009(12):38-45.
ASurveyontheSignTranslationofHistoricalBuildingsintheConcessionDistrictofHankou
CHEN Jialing, ZHANG Al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ign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the Concession District of Hankou. Our on-site survey shows that the quality of sign translation is far from satisfactio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exist in the translation: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random translation against original meaning, featureless translation and even no English sig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severa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strengthening the efforts to restore signs, refining translation texts integrated with cultural elements and adjusting the size of sign boards to the appropriate scale. It is hoped that the strategie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ign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the Concession District of Hankou and consolidate the parallel bilingual ecosystem for urban street museum of Wuhan.
the Concession District of Hankou; historical building; sign translation; survey
2017-08-12
程江潭(1992-), 男, 湖北荆州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
1003-4684(2017)06-0094-03
H059
: A
[责任编校:张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