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杨旭
摘 要: 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模式的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决定了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者结合多年从教经验,从课程体系、培养机制和教学环境三方面入手,对构建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应用型 人才培养
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①隔年,又在重新规划《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2012年)》时,将艺术学设为我国高校专业的新增学科门类,下设的设计学在相关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上做了相应调整,更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见构建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以市场为依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努力构建起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以专业方向为主线,实行课程模块教学。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在进行优化课程体系时,针对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实行课程模块教学规划与设计。我系课程模块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以公共基础课作为基础模块,并在此基础上以必修课为主体模块、专业选修课作为辅助模块。针对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开设统一的公共基础课,三年级及以上的高年级学生则按专业方向开设专业课,同时可选择其中一两个辅助模块进行选修,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如此设计课程模块更好地实现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
其次,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和需要,把专业课组合成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我们将素描、色彩、基础造型等课程组成基础能力模块;将室内设计、陈设设计、照明设计等主干课程组成核心能力模块;将建筑装饰施工与管理、装饰工程预决算及招投标等专业课程组成拓展能力模块。如此设置又分别对应低年级的“基础模块”,高年级的“主体模块”和“辅助模块”,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更好地适合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阶段式实践项目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市场需求,确立实践课程的创新项目,再借助企业的真实案例和运作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融校内课程、企业实践于一体。我系室内设计方向的实践项目课程,一年级针对基础能力模块课程,开设施工图纸设计等实践项目,二、三年级针对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开设材料与施工工艺设计、项目策划设计等实践项目,以合作企业的真实案例为蓝本,将室内设计专业知识贯穿项目之中。项目逐阶段地展开,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密切地融为一体,全面培养了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其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建立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纲要》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②在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际,建立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对应,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系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采用“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校内专业导师由学校内的专业教师担任,负责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与校内专业实验课程的指导工作,同时担任校外实践实习的带队教师,负责学生的管理、与企业专业导师的沟通等工作。企业专业导师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负责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行业职责等工作,同时参与实践项目、课题研究、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
(二)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中,应以过程考核为主,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科研工作的能力表现等诸多方面,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方式可根据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特色,适当选择项目答辩、作品展览、综合技能测试等多元化方式。此外,我们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平台,建立融校内教师、外校同行、合作企业专家、学生为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方位、多维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有效评价,评价成绩为各评价主体所评成绩的总和,以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完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重要保证。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根据教学、科研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增强教师队伍力量。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不断优化、充实教师队伍;此外,通过咨询、兼职、客座教授、讲座等形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智力成果,不仅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而且促进教师设计水平的提高。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培训,是提高教学指导水平、提升人才实践技能的根本保证。根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系采取切实有效的“双轨制”模式。一方面有计划地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并将掌握的教学及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先进方法,成功引入课堂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基础,派遣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仅可以促進教师“双师型”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更可以深入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提高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实现培养高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我系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建立“内外兼修”的实践基地。在校内以开放性的实验室、工作室为依托建设高水平实践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探索精神;在校外建立數量充足、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目前我系已在国内多地与16家相关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互惠共赢机制的运行,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多专业融合的综合实践基地,以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制定科学规范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制定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包括合作企业须择优选派具有优良品德修养、高度责任心、过硬专业技术能力和一定组织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专业指导教师,其他人员辅助其完成学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合作企业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培训,并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学校不定期对实践基地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评估,以确保实践任务顺利完成及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完善。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不断提高,高层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必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紧要工作。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展开探讨,试对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更多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多角度、多途径地展开思索和尝试,探索出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更成熟、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释:
①②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参考文献:
[1]张小纲,金海.构建“实践先行,项目为主”的课程体系——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改革、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艺术教育,2009(8).
[2]商伟,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性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ZC1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