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高林+陈卫群
摘 要: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更紧迫和重要。以螺旋形符号为切入口,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抵御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入侵,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螺旋形符号 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最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运用高度凝练的概念、符号和逻辑论证方法阐明自己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及一切哲学思想体系的共同特点,也是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及一切哲学思想体系最困难的地方。某些人,特别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普通群众往往在艰深晦涩的概念和复杂的逻辑关系面前望而却步、无法深入;也有些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者往往陷入各种概念和逻辑的迷宫,满口都是各种生僻拗口的词汇,言之昭昭,闻之昏昏,之乎者也,不知所云。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古往今来的一切影响深远、流传广泛的哲学思想体系一样,都必然抽象概括出最核心、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并以最简单明了、最容易领会的符号表达出来,有利于普通群众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思想的传播和推广。
一、传统哲学思想体系,特别善于运用符号表达自己的核心理念。
在人类思想史上,思想传播最为广泛、符号标志最为醒目、最能反映其思想内涵的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以太极图为标志;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以十字架为标志;印度的佛教思想,以万字符为标志;中东的伊斯兰教思想,以新月为标志。
基督教 佛教 道教
中国道家的太极图符号,构图简单精妙,寓意隽永深刻,充分反映了道家的思想精髓,对于人们了解、认识道家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只要稍加启发,人们就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并运用到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比如,太極图用黑白两条互相缠绕的鱼反映了道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表明任何事物都是由“相生相克”的矛盾着的对立面构成,看待任何问题,处理任何问题都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制定出全面的正确的方案。
另外,太极图用黑白两种颜色曲线式的变化显示对立着的双方力量在不断消长变化,表明万事万物总是处在循环往复的变化过程中,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反者,道之动”[2],告诉人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凡事不要走极端,要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当然,传统哲学思想体系采用的各种符号无论设计得怎样精致巧妙,都无法摆脱当时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性,给人们传导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
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社会变化非常缓慢的影响,无论是中国的道家思想还是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无论是东方的佛教思想、伊斯兰教思想,还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都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进行简单的循环式运动,是一种周而复始、没有变化和提升的运动。无论是太极图、十字架、万字符,都带有着清晰的简单循环运动的印记,传递着简单循环运动的观念。按照简单循环观,人们与祖先和圣贤们走着同样的路,做着同样的事,而聪明睿智的祖先和圣贤们早就把道理讲清楚了,把一切事情安排好了,后人们必须恪守祖训、谨遵教谕,非圣人之言不言,非圣人之行不行,不得越雷池一步,最终导致人们的思想僵化保守,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敢创新,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前进。
二、螺旋形符号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最准确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实质上倡导的是一种螺旋式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以往一切哲学思想体系最根本的区别,通过螺旋形符号,就能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通过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
螺旋形发展图
马克思主义的螺旋形发展观是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逐渐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经由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不断深入探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每个圆圈的后面还联系着更大的圆圈,事物的每一次回复中都包含着以前发展环节所达到的全体。
螺旋形发展观与简单循环观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螺旋形发展观认为,事物的每一次循环虽然都是在上一次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又不同于上一次循环,事物的性质、特点和运动方式都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绝不会简单地等同于以前的事物,因此,必须对事物进行新的研究而不能固守原来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要根据事物新的特点、新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新的运动规律,找到新的解决方法。因此,根据螺旋形发展观,必须反对教条主义,鼓励创新、鼓励探索,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前进。
三、通过螺旋形符号,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整个思想脉络。
透过螺旋形符号,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就非常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实质上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述螺旋形发展运动的起因、过程、表现形式。第二部分,运用螺旋形发展观分析、论证人的认识的发展运动规律。第三部分,运用螺旋形发展观分析、论证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规律。
第一部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说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螺旋形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螺旋形运动的过程,指出当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导致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表明事物的运动不可能是直线式的,总是在不断回复中进行。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事物的运动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螺旋式上升,每一次循环都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是在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是一种“扬弃”[4]。运用螺旋形发展观指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5]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认识发展规律图
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根据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其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而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地、创造性的活动。人们通过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将实践中所获得的对象的信息进行分解、加工和改造,进而以概念、符号、公式、图形等形式再现出来,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其三,认识必须回到实践。认识的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时,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出真伪,并且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因此,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式的曲线。”[6]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7]
第三部分,运用螺旋形发展观指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否定中向前发展的,私有制社会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着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在人类尚处于原始的部落社会的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人们只能使用石头、木棍追击野兽、采摘野果,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每个人、每个部落都时刻面临着冻饿死亡的危险,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实行食物共有、平均分配,才有可能保证部落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但是,當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进入青铜器、铁器时代之后,狩猎、种植的能力极大提高,生产的劳动产品除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之外还有了剩余,于是原始的公有制存在的基础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当时,私有制的建立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对于调动所有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产生巨大的作用。
但是,当私有制的最高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形态,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并以经济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私有制开始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障碍,必将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更高形态的公有制和公有制社会所取代。
马克思主义诞辰一百多年的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英明、正确、伟大,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然未衰,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顶峰,其生产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能够有效地调节处理内部出现的矛盾,调整和完善自身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发展到完全否定的地步。另一方面从反面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伟大,一百多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的不断打击之下,在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面前,采取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和措施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如: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不但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使社会成员由单个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实行更严格的个人收入累进税制度和遗产税征收制度,加大社会对财富的控制力度,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财富的社会占有和支配制度。特别是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后,从美国开始,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实行凯恩斯主义,加大社会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建立起经济危机的预先调整机制,使资本主义社会避免了当即灭亡的危险。
四、通过螺旋形符号,能够非常清晰地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发展路径。
通过螺旋形符号,非常清晰地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发展路径,正确地认识、理解、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简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没有简单照搬、复制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根据当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集中一切力量,加快工业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重点发展以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电器为代表的重工业和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军事工业,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跨入世界核俱乐部行列,并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了不少代价。在大跃进、人民公社过程中,违背经济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付出了三年经济困难的惨重代价。在经济生活中,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管得过多过死,管了很多不应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打击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文化大革命”中,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希望通过专政手段彻底清除私有制观念,结果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简图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继承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吸取前三十年社会主義建设的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开创了改革开放事业。在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实行赶超战略的同时,特别注意按经济规律办事,特别注意调动全社会所有社会成员、所有地区、所有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改革过时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引国际上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我国的经济建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体,经过短短三十年的经济建设,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继续发展,旧的矛盾、旧的问题逐渐解决,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中华民族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国际国内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动向。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化危为机、迎难而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继续向前发展。
一是巩固阵地、夯实基础。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严厉打击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巩固党的领导,凝聚全国民心。通过加强军队建设,加快军队现代化步伐,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实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联合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共谋发展。
二是根据质量互变规律,抓住机会,狠下决心,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尽快实现质的飞跃。第一,以积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为突破口,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第二,转变增长方式,通过供给侧改革和绿色环保革命,改变过去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模式,提高我国生产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人与自然关系图
五、通过螺旋形符号,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中西方关系,正确地处理在学习、借鉴西方发展经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
运用螺旋形发展观,可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不同的,任何国家的发展经验都不可能简单复制和模仿,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国家大小、人口多寡、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千差万别,绝不可能走同样的发展道路。中国作为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艰难探索、遭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之后作出的正确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运用螺旋形发展观,我们可以仔细地、独立地、不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地研究近代以来崛起国家的发展历程。到了二十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俄罗斯和中国为了摆脱被奴役、被剥削的命运,争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只能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起来。而被西方奉为圭臬的“民主、自由、人权”早就变成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干预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的工具,如果哪个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还天真地信奉西方的那一套所谓的真理的话,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无休止的战乱、分裂和被别人宰割的命运。远的不说,2010年中东爆发的“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中东乱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国崛起图
六、通过螺旋形符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科学昌明、宗教衰落,人们不再相信鬼神和轮回,不再相信天堂和地狱的现代社会,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归宿成为困扰现实世界的一个新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人失去了对未来的期待,失去了奋斗的激情。另一方面,一些人摆脱了对鬼神的恐惧,凡事不择手段,败坏了社会风气。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怎样使人们树立更加高尚的道德,怎样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一直是东西方学者最为关注的课题,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有的倡导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有的倡导回归宗教、禁欲节欲等,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善的循环扩散图
其实,通过螺旋形发展观,人们很容易找到解决方案。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推动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纵的方面,每个人都是生命无限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其作为必然传承和影响到下一代,对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必然香飘万里、泽被后世;反之,品行卑劣,为人下作,必然遭到世人的排斥和鄙视,并影响到社会对其后代的评价和看法。在横的方面,每个人都是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一员,每个人的作为都会一圈一圈地传递到其他社会成员,并会一圈一圈的传递回来,反作用于每个人。学雷锋,做好事,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则人人都会得到爱护,人人都会得到帮助。反之,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则人人都会受到伤害。
恶的循环扩散图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社会必然给每个人以丰厚的回报,使每个人都充满希望,都生活得更幸福和快乐。
七、按照螺旋形认识规律,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机制
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认识规律,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决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认识到肯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经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再教育、实践再教育等多个阶段的循环往复,才能逐渐取得成效。
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过程图
其中,理论教育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起点和开端,主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目的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观点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但是经过这个阶段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可能成为人们自己的东西,只是一种抽象的外在之物。
实践教育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解決各种问题的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发展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由外在之物向内在之物转化的起步阶段。但是由于理论和现实并不是简单的对称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因此,当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时,往往会感到理论和现实差距大,理论不能简单地解释现实,而现实问题也不能简单地运用理论解决,因此,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再教育。
所谓理论再教育,就是由专职党务工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帮助人们明辨方向、解决问题,并进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的教育过程。它不是简单的重复的理论灌输,而是思想教育的巩固和提高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走进人们心灵、内化为人们自己的思想的关键阶段。
从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到理论再教育,构成一个循环,三者循序渐进、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然后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循环,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教育运动机制。
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践教育、理论再教育,还要将集中教育和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更要定期地经常地集中开展教育活动,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且要善于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工作、研究工作、说服教育工作,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和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按照螺旋形认识规律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就一定能够使越来越多的人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和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2]范又琪,刘彦灯,译著.道德经百喻经俗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20,102.
[3][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5,45.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273.
[6]《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4.10(第3版):411.
[7]《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321.
基金项目: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5C081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高职学生法治教育研究);学院科研团队项目15TD02(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