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要:苗族舞蹈是贵州人民特别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之一,也是本地文化和生活的标志性舞蹈。近年来,随着广场舞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因此,如何借助苗族舞元素来拓展和丰富广场舞的创作空间和提升其表演水平,并通过广场舞的形式进一步推动苗族舞更广泛地传播和发扬光大,已是贵州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群众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苗族广场舞《银铃声声》就是针对这一课题,在如何将苗族舞元素有效地融入广场舞之中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苗族舞 广场舞 元素应用
由贵州省文化馆风韵艺术团创作演出的苗族广场舞《银铃声声》,由于积极尝试将苗族舞元素融入广场舞,并借助苗族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丰富的舞蹈语汇来拓展和充实广场舞的创作空间与思路,不仅倍加的提升了舞蹈表演水平,同时也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广场舞爱好者的称赞和欢迎,并一举夺得2014年贵州省群众广场舞大赛一等奖;2015年广西“贺州杯”全国广场舞邀请赛金奖;2016年全国百姓广场舞大赛贵州省选拔赛第一名和网络投票第一名。
一、苗族舞与广场舞的异同
苗族舞与广场舞的最大共同点是轻快、活泼、灵动、自由。但不同点却有着鲜明的对照。首先是苗族舞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历史,其舞蹈复杂多样,在舞蹈过程中还常伴有矮步、旋转、蹲踢、腾跃等技巧;而广场舞最大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简单”:音乐简单、动作简单、队形简单、服装简单、舞台简单、道具简单等,并且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舞种。其次是苗族舞队形变化丰富多样,并且带有很强的图腾印迹;而广场舞队形却相对固定,即使要变化也是做大线条的简单变化。三是苗族舞服饰华丽精美,在舞蹈中能凸显其质感与动态美,加之佩戴精致复杂的银饰,不仅能充分领略到配色、线条、搭配的美妙之处,还能倍感舞蹈之外的视觉冲击;而广场舞服装一般趋于现代和大一统的“青一色”,即使是民族广场舞,服装也要进一步简化,取其精华并具有代表性。四是苗族舞善于使用芦笙、木鼓、银铃等道具,特别是芦笙舞,演员不仅能边吹边跳,还能做出如“倒立吹”等高难度技巧;而广场舞却很少使用和尽量不使用道具。
广场舞虽说简单且透视着不简单,其编导的环节和程序一点也不压于其它舞蹈甚至还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因为简单,动作要求会更精美,更精炼、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看似人人都能编的广场舞,其实对编导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特别是参赛广场舞,既不能编成舞台表演的舞蹈,又不能编得太简单,如何掌控“恰到好处”,是广大编导面临的难点和痛点,也是广大编导者在积极探索之中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可以将广场舞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自娱自乐类,参与者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同时也在舞蹈中追寻身心的娱乐,强调动起来;二是享受类,参与者追求音乐和舞蹈的完美并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强调在舞蹈中的艺术享受;三是参赛类,参与者和编导完全按舞蹈作品来对待,对音乐、舞蹈、演员、服装、道具等都要精心策划,精心编排,同时还需在舞台舞和广场舞之间的区别上反复地做“芭蕾舞”式的拿捏,说到底就是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就是要把“恰到好处”做到炉火纯青,强调比赛的成绩与结果。《银铃声声》就是按照参赛广场舞来考虑的。
二、苗族舞元素的提炼与加工
苗族舞种类繁多,如鼓舞、锦鸡舞、芦笙舞、跳香舞、接龙舞、先锋舞、茶盘舞、傩原舞、渡关舞等,仅鼓舞里又可再分出十多种来。因此,要从浩瀚的苗族舞里提炼出适合广场舞的元素,确实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比较,特别要从广场舞的特点出发,寻找出苗族舞里最适合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元素来作为广场舞的基本动律。因此,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银铃声声》精选出苗族反排鼓舞和锦鸡舞作为舞蹈的基本元素。
反排鼓舞在苗族舞里很有代表性,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其姊妹篇踩鼓舞还曾经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蹈,不仅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也为广大汉族同胞所喜欢和熟悉。因此,将其作为广场舞《银铃声声》的舞蹈元素和基本动律是非常“时髦”和合适的。反排鼓舞属于苗族鼓舞,通常表现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祭祀恣态,其动律有很强的仪式感,动作主要有踏步、腾跃、翻转、同边甩手等,其特点欢快从容、激昂向上,节奏明快,具有十分灵活的动作和随性的演绎方式。这些特征与广场舞有着许多的共性,是非常贴切的广场舞元素。因此,通过对反排鼓舞典型动作的整合、提炼、加工、简化,再给予升华和固化,形成“脆”“稳”“灵”“健”的新动律,并在表演中要求演员做到脆而不拖、稳而不沉、灵而不浮、健而不俗,使整个舞蹈充分展示出生动活泼,蓬荜生辉的壮丽景象,再加上苗味“广味”的交织相伴,相得益彰,使《银铃声声》的“主旋律”动律油然而生并产生叠加效应。由于这种“主旋律”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不仅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同时也为《银铃声声》在比赛中能迅速被观众接受和欢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锦鸡舞也是苗族舞很有特色的舞蹈,表演者头戴银色冠冕,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翩翩起舞,相互争斗,通过跳跃、嬉戏、淳朴、活泼等表演,充分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开朗灵动和性格特色,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银铃声声》在具体的加工提炼中,特别注重捕捉该舞的灵性特征和卡通式的欢快动律,不仅让演员在表演中要准确掌握提练固化后的锦鸡动律,还要求在一招一式中跳出锦鸡舞特有的韵味,特别是舞蹈中的“小点头”动作,要求演员的下巴尖随音乐有规律和有韵律的点动,时而犹如锦鸡啄食,时而又如锦鸡嬉戏,其“点到为止”的小感觉经过无数次的排炼才找到其真感觉,由此而产生的“鸡啄米”活泼动律也脱颖而出。这些反复加工后的"锦鸡″再与反排鼓舞相溶合,最后形成了以反排鼓舞动律为主,锦鸡舞动律作为点缀为辅的基本动律元素,有效增加了舞蹈的审美体验,也使《银铃声声》的欢快气氛得以淋漓尽致的渲泄。
三、蝴蝶图腾在广场舞中的应用
蝴蝶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图腾,是花海中苗族儿女文化成长的重要象征,蝴蝶妈妈伴随着枫树而生,因为枫树又是万物之源。在贵州黔东南,仅苗族服装的蝴蝶纹和枫叶纹造型就达几十种之多,因此,蝴蝶图腾在苗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银铃声声》在创作初期,就考虑如何将苗族的图腾用于舞蹈之中,以增加舞蹈美仑美奂的意境。所以,在《银铃声声》的开场就呈现出一种美丽花开的壮丽画卷,随着队形变换,时而形成花和蝴蝶的图案,时而又鱼贯穿棱成枫树造型,演员无论是碎步队形还是动作造型均要“身如蝴蝶美如化蝶”,个体和整体形成“蝶中蝶”的效果。蝴蝶图腾的有效利用,不仅为舞蹈的调度和造型增添了空间和表现手法,也凸现出舞蹈的柔美空灵和厚重的历史感与神秘感。
四、精美的服饰使广场舞风彩四溢
苗族服饰多姿多彩,仅贵州黔东南就多达200余种,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苗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是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被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装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以单线为纹样的造型手法;从用色上看,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从构图上看,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等。而苗族的银饰更是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从头到脚,不处不饰,并以重为美,以多为美,常见的有银帽、银发簪、银插针、银花梳、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铃、银腰带等,从中可以看出苗族服饰在苗族舞中的作用和地位。
《银铃声声》根据广场舞的特点,面对繁华的苗族服饰,在服装造型上追求大线条的简约式,强调服装的典型性、代表性和色彩的鲜明亮丽,在制作上采用单线纹样的传统手法。在银饰的使用上去繁化简,选用具有代表性的银帽、银耳环、银插针等,特别突出了银铃和银腰带在舞蹈中的作用和造势。
在银铃的使用上,演员手上脚上的银铃在舞蹈中有韵力、有意识的随动作而发出清脆悦耳铃声,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又清脆悦耳,并与背景音乐交响辉映,不仅增添了《银铃声声》独有的“小清新”,同时也充分展示出苗族妇女灵动多情的柔美自信形象。
在银腰带的使用上,《银铃声声》也做了特别的设计。演员事先将长60公分长、宽30公分的银腰带藏于隐蔽之处,当舞蹈进入高潮时,演员在大横排造型中“蓦然回首”并突然滚桶式地展示出银色腰带,不僅充分展示了苗族银饰的“抢眼”效果,还对舞蹈的高潮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
五、鼓点催生广场舞欢快沸点
苗族木鼓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和跳木鼓舞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特征。苗族的鼓与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是舞伴随着鼓点起舞,也是鼓点伴随着舞打节奏,时而催人奋进,时而欢快跳跃,展示出苗族人民的随性俏皮,热情洋溢和欢快幸福的生活状态。因此,将苗族木鼓鼓点作为《银铃声声》音乐“灵魂”来贯穿始终,并淡化它的“祭祀”属性而突出它的欢快属性,鼓面和鼓边的击打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万马奔腾,再配以山与水的主旋律音乐和鸟叫蝉鸣的律动,使《银铃声声》欢快的“灵魂”氛围达到沸点。
鲁迅先生说:“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直接性”。风声水起的广场舞就是“直接性”面对广大群众的舞蹈,怎样编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广场舞特别是比赛广场舞精品,《银铃声声》做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广场舞作为一个新兴的舞蹈,许多问题还需广大舞蹈工作者特别是群文工作者去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徐浩,王唯惟.贵州苗族舞蹈研究现状与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3,(03):32-35.
[2]王国帅.黔东南苗族舞蹈文化解读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刘远林,王声珅.论旅游文化与原生态舞蹈的关系——以贵州苗族舞蹈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01):58-61.
[4]张志萍.贵州苗族舞蹈浅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4):81-85.
[5]郭世偲.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审美艺术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9,(0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