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靓 王 鹤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02)
对现状水利工程中河道景观生态建设的探讨
邵 靓 王 鹤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02)
结合龙泉市龙泉溪综合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案例,探讨了山溪性河道景观的建设理念与方向,并从堤防护岸设计、河滩地景观生态建设、慢行系统构建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建设内容,旨在以生态治理为第一要素,营建适宜自然发展规律的健康河道系统。
山溪性河道,生态景观,水利工程,慢行系统
长久以来,对于河道的水利建设多集中于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下的整治工程,以满足水路航运、水利发电、水资源调节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因而对于河道的建设治理内容多以清淤疏浚、护岸建设为主,甚至部分河道工程采取了“截弯取直”的建设内容,以缓解河道冲刷带来的影响,这样看似对防洪和航运发挥了一定的效益,但长久看来却严重破坏了河道的自然走向,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在护岸建设方向,传统建设形式也多采用直立式的硬质驳岸,岸线形式趋于直线化;同时为保证水资源的供给,在缺水地区,河道渠化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这样的工程建设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一旦流域内洪水暴涨,对于河岸两侧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安全都是很大的考验。
因此,近年来对于河道景观生态建设的内容也越来越被关注。对于河道重塑与修复的治理内容,不再仅仅是水利这一范畴的内容,更多地融入了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环境工程、生态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内容。只有多规融合、多专参与才能深入挖掘城市河道的自然属性,了解其本身的多样性和生态性,构建出以防洪排涝为基础,自然生态、绿化景观、水文化建设于一体的健康城市河道;并且发挥出社会、经济、环境的效益,实现河道治理的双赢。本文将以龙泉市龙泉溪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对现状水利工程中河道景观生态建设作初步探讨。
2.1 河道现状
龙泉溪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交界的洞宫山脉百山祖山麓,流经龙泉城区段河道长14.1 km。河道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典型的山溪性河道。所谓山溪性河道(Mountainous River),是指流经山丘区地貌、河谷断面较窄深、纵断面比降较大、河岸线不规则的河道[1]。近年来龙泉溪流域也陆陆续续开展了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洪涝灾害的影响,但在整体河道治理布局上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洪涝灾害的影响。城区部分河段仍存在无堤防保护状态,仅靠土坡、村边道路等抵御洪水的侵袭,已建堤段也没有完全闭合,河流沿岸村庄和田地整体防洪能力不足5年一遇,难以起到抵御洪水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区域内的人口逐渐增加,居住范围逐渐向河边拓展,一些工厂企业和重要设施也相继入驻,一旦有大洪水侵袭,必将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人水环境的空间缺乏。近年来随着龙泉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公共配套建设突飞猛进。相对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对于河道建设的治理却相对滞缓。龙泉溪作为龙泉市的母亲河,两岸现有的滨水设施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滨水空间的缺乏正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2.2 生态景观总体布置
龙泉素以“青瓷宝剑”闻名天下,对于龙泉溪的生态景观布置要将这一历史文化作为元素主脉。历史的遗迹与文明为本次设计提供了创作元素与依据,而对于历史文化的演绎,则是跨时代的革故鼎新,这也为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一种选择、一种传承。将龙泉溪作为文化串联的纽带,划分为上游段以田园风光、自然山色为主题的生态河段;下游城区中心段则以生态修复、滨水空间优化为主的提升河段。同时串联滨水的小节点空间,构建一条完整连贯的“青瓷烟雨”滨水长廊。河道生态景观建设,需整合沿河的自然风光与城市风貌,将“山、水、园、林、城”融为一体,真正意义上“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品鉴历史的生态滨水廊道。
山溪性河道[2]通常急滩与缓流相间,伴有回流、漩涡、泡水、横流、滑梁水、扫弯水、剪刀水、跌水、激浪等流态,水流具有较大的输沙能力。而对于河道内滩地的开发利用也是山溪性河道治理的难点,既要考虑安全性也要体现景观的观赏性和功能价值。因此,在堤防建设、滩地治理以及慢行系统构建三个方面将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整个生态治理工程的亮点所在。
3.1 堤防护岸设计
堤线布置要符合安全、经济、综合效益大的原则。堤线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主线大致平行,堤线力求平顺且平缓连接;同时要满足行洪安全的最小堤距,宜保留适当宽度的堤外岸带或滩地,堤脚尽量不靠近江岸。并且在堤防布置的同时,要考虑景观性与生态性,堤线尽可能与路堤结合,形成有序的交通防汛通道。此次堤防综合考虑其稳固性和景观性,采用灌砌石堤挡墙,护岸顶部采用C20混凝土压顶厚10 cm;挡墙采用C20混凝土灌砌块石,外坡比1∶0.15,内坡比1∶0.30;墙体后侧采用砂石料回填至回填高程,采用草皮护坡。堤防断面图如图1所示。
3.2 河滩地景观生态建设
龙泉溪流域内河滩湿地资源保留得较好,部分高滩地适当进行植被多样性提升,增加乡土树种、湿生植物的覆盖量。而位于城区段的滩地提升,则要以民众亲水漫步的需求为出发点,控制建设高层以满足水位涨落带来的安全影响,对于山溪性河道不宜在滩地大面积地铺设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影响河道行洪,要根据每处滩地不同的自然属性来营造自然活力的滩地景观。因此,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纳入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造过程中可以带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民俗化、地域性特色发展,形成强烈的地区识别性[3]。例如龙泉溪与岩樟溪的交汇处滩地,滩地与城市道路存在一定高差,利用台地式的造景手法来消化这一高差问题,既优化了不同高差界面的观景体验(即可高处远望又可亲水细赏),又减少了场地填高带来的工程成本。同时增设青瓷元素的景观小品,让这一处滩地景致具有识别性,成为一处亮眼的滩地滨水空间。现状图、改建效果图如图2所示。
3.3 慢行系统的构建
滨水区域独特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其独特的交通游览方式,根据总体定位,在交通设置时应考虑与周边滨水滩地节点的联系,同时又便于管理。河道外围的交通主要依托于周边干道,慢行道路可结合市政道路一并考虑。在滨水或者滩地节点区域,可通过设置栈道(桥)形式适度引入,这样可尽量对生物廊道建设的影响减到最低。游览方式原则上考虑以步行和游览自行车为主,游览电瓶车可为辅助和补充。防汛交通宽度主线(慢行)宽3 m,园路(人行)宽2 m。同时,在不影响观景的前提下,局部设置相应的驿站和市民服务点,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在路线中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以丰富慢行系统的功能性。绿道驿站效果图见图3。
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对自然、对文化脉络的重新梳理,蓝线的空间布局与走向,影响着河道周边景观、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在保证河道本身防洪排涝、水路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功能的基础上,融入水文化、水景观的生态建设内容,为民众提供必要的滨水休闲空间,将河道重新赋予多方位、多功能的时代意义,从而构建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1] 董慧峪,王为民,强志民.透水坝原位净化山溪性污染河流[J].环境工程学报,2014(10):30-34.
[2] 张卫平.从天台县始丰溪流域治理谈山溪性河道整治的技术措施[J].浙江水利科技,2001(2):43-44.
[3] 洪盈玉.景观基础设施探析[J].风景园林,2009(2):44-53.
Inquiry on river landscape ecology construction in current hydraulic engineering
Shao Liang Wang He
(ZhejiangHydropowerSurvey&DesignInstitute,Hangzhou310002,China)
Combining with ecological remediation cases of comprehensive Longquan stream treatment engineering of Longquan city, the paper explores mountain stream rive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direction, and describes specific construction contents from aspect of levee revetment design, flood land landscape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slow traffic system construction, with a view to create suitable healthy river system with ecological treatment as the orientation.
mountain stream river, ecological landscap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low traffic system
1009-6825(2017)01-0212-03
2016-10-30
邵 靓(1989- ),女,助理工程师; 王 鹤(1988- ),女,助理工程师
TU9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