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视角下街区记忆空间再生产

2017-02-23 10:51
山西建筑 2017年1期
关键词:记忆空间建筑

王 者 敏

(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开发商视角下街区记忆空间再生产

王 者 敏

(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以街区记忆为研究对象,选取旧厂区改造、旧城改造和新区空间拓展中的典型案例,探讨了开发商通过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和后期改造措施提升项目价值、给街区空间再生产注入新活力的方法,旨在传承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

空间生产,城市街区记忆,开发商,设计理念,改造措施

1 问题提出

亨利·列斐弗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空间生产概念,认为空间是时间的延续和外在表现,空间沉淀了人类历史文明世代相传的思想意识和物质资源。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记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经由密切持久的日常互动及记忆的日积月累,空间才在不知不觉间成为承载情感、意象、观念与符号的所在,人对于空间的认同感、安全感随之建立,眷恋之情因之产生。对于居民而言,作为安身立命之所的街区不仅是可以回忆的物态的“地方”,而且是值得回忆的情感的“家园”。

2 研究背景

在大规模的旧城更新与改造和城市空间拓展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大量包含城市记忆和情感的历史建筑、巷道在改造中受到破坏,原本熟悉的街道、老建筑等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对城市的记忆与情感逐渐消逝。普通居民失去最具亲切感的城市街区记忆,城市则丢掉了自己记忆的完整性。

3 城市空间生产主体的利益分析

3.1 城市空间生产的主体

城市开发主体主要有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三方利益主体动机的契合是城市空间再生产的起点。

政府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重塑,达到环境改善、功能更新、历史建筑保护、城市整体实力提高等诸多目标;开发商主要以货币或实物投入,追求资本增值;居民动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更多的补偿金和居住环境的改善。

3.2 城市空间生产利益主体诉求分析

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模型显示(如图1所示),第Ⅰ象限区域,双方利益均衡提升,城市空间生产可持续更新;第Ⅱ象限区域,牺牲开发商(政府)的利益,最大化满足居民的利益,开发商(政府)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难以调动开发商(政府)的城市更新积极性;第Ⅲ象限区域,城市更新之前的状态,三方居民利益,都处于水平相对较低状态;第Ⅳ象限区域,开发商(政府)共生利益得到满足,城市更新得以继续,但居民利益受损。

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在开发商的资本协助下推进城市开发,而开发商则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达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合作的共同目标是推动城市开发进程并从中获益,整个过程中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往往形成攻守同盟,形成共生利益,城市空间再生产的主体利益诉求演变成开发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因此,开发商的利益选择对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整合、功能重构和城市文脉的延续。

4 城市街区记忆空间再生产的案例分析

城市开发过程中,开发商的利益选择对城市街区空间产生巨大影响。紫薇地产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充分尊重城市基因和城市文脉,让渡企业利益,最大限度的保留城市原貌的基础,实现街区记忆空间的更新和延续。本文结合紫薇项目开发的实践,选取国内典型案例,对比分析,梳理经验,为城市开发提供参考。

4.1 旧工业厂区改造中的记忆空间再生产

1)案例选取。武汉万科润园前身是建于1959年的“邮电部武汉通信仪表厂”,新中国第一家制造精密仪器工厂,在中国工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紫薇·东进项目原址为西安市水泥制管厂,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初,作为城市建设物资生产的重点企业,曾是亚洲最大的水泥管生产工厂,为国家的基本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设计理念。在开发设计理念上,武汉万科润园采取整体保留、局部修改的处理方式,用现代设计手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原有厂区内有价值的工业建筑、构筑物及其他片断元素,让历史的记忆凝固在小区的每个角落。

紫薇·东进项目在设计上则通过保护还原、妥善利用,最大限度保留过往的街区“生态”、大院情怀,工业遗存通过合理的设计融入新的居住空间,使原街区生活印记镌刻在空间里,最大程度延续城市记忆空间。

3)改造措施。旧工业厂的工业遗存改造方面,采取原样保留或利用现代设计手法,艺术加工后作为小区的标志性景观,发挥其记忆的承载作用,形成精神堡垒。

武汉万科润园把特定年代产物的水塔就地原样保留,留住岁月的记忆;保留原有的樟树林、水池、凉亭、紫藤廊架,中央花园用工字钢和地块原有水泥件构筑,地下防空洞入口用清水混凝土和玻璃重新罩上,原样完整保留,以并置共生方式设置现代游憩设施,构建成新的景观空间,将其作为新的景观节点,让业主在现代的氛围中感知过去存在的历史。

紫薇·东进的苏式大礼堂作为特定年代的建筑物,采取紧贴原建筑进行加建的方法,对原建部分保留建筑原有痕迹。加建部分采用钢结构玻璃幕墙,现代的建筑工艺与老建筑东面山墙形成鲜明对比。

片断元素改造方面,采取在整体或部分保留并继续使用的基础上,予以重新组合和诠释,形成新的记忆空间节点,均实现“新的东西在旧的空间中生长出来”的效果。

武汉万科润园将铭刻着原厂名的牌匾和木制桁架置于小区的主入口附近,转化为环境小品;用原有苏式办公楼的外墙砖铺设小区中心景观廊道,实现历史与现实层叠,使居民在进入小区的同时产生对历史的回忆。

而紫薇·东进将苏式大礼堂、火车头、铁轨及水泥管等工业遗存,采取现代情景设计,转化为小区的记忆景观,60年原生成树全部保留,与建筑、居住融为一体。对于苏式大礼堂内部设计上,采用新旧共存的方式,保留原来的舞台,将其原有的大空间作为洽谈、休息及多媒体放映等功能区使用,让旧有空间属性与新功能产生对话,工业化历史与现代科技产生碰撞,使原本的三维空间变成了四维空间,让记忆在现实中也可触可感。

4.2 旧城改造中的记忆空间再生产

1)案例选取。上海新天地广场中共一大会址也在其范围内,位于上海的黄金地段。以成片的石库门式里弄建筑为主,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

紫薇·公园时光位于木塔寺公园遗址内部,木塔寺公园遗址是高新六大动脉集中之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文精神与佛教文化于此荟萃。

2)设计思路。上海新天地广场的设计思路:以石库门的建筑旧区为基础,以一个虚拟的石库门家庭生活情境故事贯穿始终,以20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住房为蓝本,改造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酒店、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紫薇·公园时光以木塔寺公园遗址为依托,用嵌入式手法将项目镶嵌在木塔寺遗址公园内部,以“园中园,园中院、园中亭”的特点,延续唐建筑基因,将木塔寺公园遗址和社区规划景观融为一体,将木塔寺公园遗址最大限度的引入社区,诠释城市豪宅新生活方式,延续千年文脉。

3)改造措施。旧城改造中原居民对以往的街区空间存在深刻的记忆,新住民对改造出来的新空间及环境情有独钟,对新的空间逐渐形成记忆。在于为所在城市留下一处“保留乡愁、回望历史的地方”,原有城中村集体记忆得到保留延续,以往的脏乱差华丽转身为现代化都市,拓展了新的空间生产功能。

上海新天地广场利用老式建筑石库门,保留了上海旧时的原貌,运用大量石库门特色的元素,通过复原老上海弄堂情景,营造出了浓厚的上海风味,成为项目的主要价值点。外部重现弄堂昔日的风光韵味,协调新天地石库门与周边建筑。内部改造成全新概念的经营消费场所,以适应新的空间生产的功能。上海新天地广场通过石库门叙事,唤起居民对石库门的怀念和重新的评价,已成为国内旧城改造的样板。

紫薇·公园时光通过对通远门城墙的恢复以及木塔寨公园的建设,在保留唐建筑特色的同时,对旧城建筑进行整治,再现城市历史,修复后的木塔寨公园成为重要价值点。项目镶嵌在木塔寺遗址公园内部,公园到小区,实现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自然过渡,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了不同公共活动需求,旧的记忆空间产生了新的功能。紫薇·公园时光则通过“园中园、园中院、园中亭”将木塔寺公园文化遗址的人文价值发挥到极致。

4.3 新区拓展中的记忆空间再生产

1)案例选取。深圳万科·第五园位于深圳市布吉镇坂雪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坂雪岗片区属于城市中部生活服务发展轴线上,为深圳特区居住、生活配套与第三产业的拓展区域。

西安高新区发展空间拓展和产业的发展,为配合三星项目建设,对兴隆街办原张王、张高、枣林寨、南堰、三堰、童家寨和西甘河村7个村的4 753户14 572名村民进行拆迁安置。

2)设计理念。深圳万科·第五园基于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城市的文化归属感总在探寻的状态下,市民渴求文化皈依的考虑,通过“建筑语境”和“空间语境”释放民族文化和情感眷念,唤起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骨子里的思乡情结,唯美的记忆和渴望回归、渴望悠然的文化心态。

兴隆社区则考虑到城市既要有历史性、标志性建筑,同时也需要大量与城市特有的肌理相吻合的民居建筑。兴隆社区在设计方面充分融入关中建筑风格,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考虑到村民的生活需求,为延续村民对于以往的生活的记忆。

3)建筑措施。深圳万科·第五园将中国徽派建筑风格融入项目设计,用建筑的表现手法,唤起曾经在民居生活过人的心理共鸣。

整体设计上,深圳万科·第五园采用单独的院落和房屋以村落的形态聚集,有其自身的空间秩序。村落中包含了池塘、书院、祠堂、牌坊、桥、石板路、戏楼等传统民居元素,延续了村落生活的记忆。兴隆社区延续关中建筑风格的同时,将村民生活风俗习惯移植到小区设计中,延续了安置村民的地方记忆。专门设计了供村民举办红白喜事的大礼堂、戏楼。建筑承载的不仅仅是各种功能空间,更是人类日常活动交往的重要载体。

建筑单体深圳万科·第五园吸收了富有广东地区特色的竹筒屋和冷巷的传统做法,通过天井、廊架、挑檐、高墙、花窗、孔洞、缝隙、窄巷等元素延续并丰富了中国民居的特色。兴隆社区建筑单体采用传统的坡屋面形式,演绎传统关中民居建筑特点。

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深圳万科·第五园采用青石、砖瓦、木料与水泥、玻璃、钢等现代建筑材料并存,实现了传统的再造。而兴隆社区外立面以青砖、灰瓦为主要肌理,体现关中地区民居的青砖灰瓦风格和大气端庄的整体效果。

历史记忆的延续方面,深圳万科·第五园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对移植老房子进行全面保护与装饰,成为项目精神的代言品和文化地标,将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在现代住宅项目中得以延续,让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建筑中重生、张扬,让新生建筑因为增添人文底蕴,实现了“文化改变居住,居住改变城市”。兴隆社区则在入口门厅均做一面青砖墙面,上面辅以具有传统图案的青砖雕花,留存住“砖瓦房、长板凳”的往昔岁月。每栋楼电梯对应的墙面上用石材做一个浮雕墙,以竖匾的形式,雕刻省身的佳句,延续厅堂文化,实现了“建筑是凝固的绘画,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的效果。

5 结语

城市开发过程中,开发商的利益选择对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开发企业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让渡企业利益,视既有自然环境和文化遗存为主要限制因素,在规划设计中尽量利用现有场地条件,尊重城市肌理,通过保护、修建、填充、空间置换等手段保留街区原有的重要元素和文化特征,传承延续城市文脉,形成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1] 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1(2):13-19.

[2] 姜照君,顾 江.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文化遗产开发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4(7):78-87.

[3] 陈运广.城市工业区的改造探究[J].城市探索,2011(9):26-27.

[4] 姜文锦,陈可石.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0):84-89.

[5] 王张燕,吴永发.建筑对城市历史的时间性表达浅析[J].工程与建设,2013(3):318-320.

[6] 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6(8):8-11.

[7] 范晓君,徐红罡.建构主义视角下工业遗产的功能置换和意义诠释——广州红专厂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16(5):22-28.

[8] 黄 向,吴亚云.地方记忆:空间感知基点影响地方依恋的关键因素[J].人文地理,2013(6):43-48.

[9] 陈 昕.城市文脉延续城市的记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4):28-29.

[10] 周安远,施建刚.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研究[J].建筑经济,2015(10):21-24.

[11] 夏 健,王 勇.从重置到重生: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真实性的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10(2):134-139.

[12] 李春敏.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J].人文杂志,2011(1):62-68.

Street memory space reproduction under the angle of developers

Wang Zhemin

(Xi’anTongjiPlanningAcademy,Xi’an710061,China)

Taking the street memory as research targets, selecting old factory transformation,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and new space expansion cases, the paper explores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project value and adding new vigor into street space reproduction for the developers before the project planning design and after the project transformation, with a view to inherit city culture context and reserve city memory as well.

space production, urban street memory, developer, design concept, transformation measure

1009-6825(2017)01-0032-03

2016-10-27

王者敏(1977- ),男,经济师

K928.5

A

猜你喜欢
记忆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