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章燕
基于空间视阈下的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
李悦,章燕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优秀作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此时的社会现状,并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同时,优秀作品再次丰富了文学理论知识,有利于促进文学事业持续进步。针对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具体探究,探究视角基于空间视阈,这篇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用了大量文学手法,读者阅读过后会联想现实生活、冷静思考未来。首先对作者多丽丝·莱辛做了基本介绍,然后大致叙述了《野草在歌唱》的内容,最后探究了空间视阈下的《野草在歌唱》。
空间视域;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
近年来,小说研究学者针对小说内容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无论是故事情节方面、性别主义方面,还是叙事风格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突破,本文从空间视阈这一角度出发,从三个不同的空间角度探究作品内容,实现《野草在歌唱》这篇文学作品的空间视阈角度诠释,从而能够彰显小说主题,在短时间内引发读者共鸣,扩大作品的传播速度。希望本文探究能为其他文学作品的探究者起到思路拓展的重要作用。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英国广受读者欢迎,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并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怀,能够在短时间内走进读者内心,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年幼的多丽丝·莱辛生活在农场,工作经历相对较多,自身共有两次婚姻经历,均以失败而告终,著名的小说大师是她度过艰难生活的主要精神动力,这也为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自身生活经历的丰富,再加上此时不是十分稳定的社会背景,多丽丝·莱辛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实践支持,并作品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作品类型主要有诗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剧本、散文等。她在文学作品交流会上提出这样的文学观念,即文学无国界之别,并且各国文化应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切记盲目模仿[1]。
多丽丝·莱辛小说风格多变、主题鲜明,曾以非洲殖民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后来,她将文学创作关注点集中于现代妇女,除了揭示当前面临的社会困境之外,还从人物心理这一角度具体分析,后来创作风格倾向于幻想和现实叙事这两方面[2]。
《野草在歌唱》这篇小说作为作者的成名作,作品出版后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读者,与此同时,相关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全面解读等活动,然而这篇小说基于空间画面角度的关注度相对较少,这也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原因。
《野草在歌唱》发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说内容揭示了殖民问题、两性问题,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即作者离开南罗德西亚时完成的,写作素材主要为自身的非洲经历。主人公玛丽出生于贫苦家庭,玛丽父母间的感情矛盾较多,玛丽童年回忆多半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的,主人公长大后,主动到社会上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由于生活所迫,早早转变了自身角色,即成为农场主迪克的妻子,但玛丽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受生活压力影响,玛丽将自身情感倾注于摩西,两人恋情的维系时间相对较短,最终黑人摩西亡身于树林。分析文章大意可知,缺乏完善性、合理性的种族制度为社会发展起到了阻力作用,并且移民白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非洲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社会背景中,本文从空间角度解读小说内容,能够打开读者的阅读视域,同时,小说内容也会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等特点,此时殖民统治的残暴行为会被全面披露,促使读者全面了解白人的生活境遇,以此调动读者内心情感,引导读者深思[3]。
本文从社会空间角度、地理空间角度以及个体空间角度全面分析小说内容,这不仅是对以往作品解析角度的创新,而且还会促使读者全面了解《野草在歌唱》这篇作品蕴含的文学内涵,具体解析如下。
小说空间组成部分包含社会空间,这也是小说空间彰显社会性的主要原因,所谓社会空间,即指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两类,其中物质空间指的是范围限定的活动场所,非物质空间指的是社交场合人物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行为结果以及行为方法。社会空间来源于社会、彰显社会,同时,还会间接显示差异性思想间的碰撞,等级差距悬群体间的作用。《野草在歌唱》内容中的社会空间即指南部非洲、性别压迫、种族压迫以及阶级压迫[4]。
受隔离种族制度根深蒂固的影响,南部非洲盛行殖民侵略、种族歧视现象,白人在这一制度的保障下能够肆意支配黑人、侮辱黑人,尤其是在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水平落后的偏远地区,这一现象更为显著。作品中身为农场主的殖民者——查理·斯莱特十分冷酷,他无论对妻子、孩子,还是对雇佣员工,均十分苛责、残暴,受皮鞭哲学思想影响,能够肆意鞭打土人,并能够以少现金购买土人性命。之所以白人能够自由主宰黑人性命,主要受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专制的殖民制度影响。主人公玛丽在这一制度的影响下,多次将内心愤懑情绪发泄到仆人身上,还会实施工钱克扣、体罚等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不被世人认同,并应严厉批判。
男女不平等思想在当时已被南部非洲人们接受,即使人们内心有反抗之意,但也只无能为力,改变不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玛丽步入社会后,从事秘书一职,但她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周遭朋友的议论,这对她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结婚之事迫在眉睫,玛丽对待工作、婚姻的热情在短时间被消磨殆尽,玛丽无奈之下只有顺从,转变自身角色于家庭、两性关系当中。当时社会背景下,禁止女性有独立思想和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如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则被视为异类,玛丽最终只有接受此时的社会约束,根据社会规范化要求严格约束自我,步入婚姻生活的玛丽应以丈夫为生活中心,即使玛丽在农场经营方面具有较多的创新、创意点,也得不到实施,也只有将丈夫锻炼成主观能动性强的男人,才能改变当前这种婚姻现状,但由于此时女性代表玛丽并无独立意识。
阶级方面的压迫具体体现在迪克面对强势掠夺智能只能被动接受,并无反抗之力,查理为了得到农场,不惜舍弃兄弟之情,并以阶级优势压倒迪克,从中能够看出,即使同为白人,但由于经济水平差异、等级差异,同样存在时歧视现象,虽然迪克视农场为生命,面对查理的强买他只能顺从,最终迪克交易完成后内心精神世界完全崩塌[5]。
本文所引用的地理空间并不单指地理景观,具体指的是思想落后、制度专职的南部非洲,主要以玛丽的生活变迁进行具体介绍。幼年时期的玛丽生活在某小镇上,小镇管理无序、店铺众多,小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人们精神潦倒。待玛丽成年后,独自前往小城,并谋到了文职工作,即玛丽由小镇过度到小城,小城对于主人公来讲象征着自由、体面,反之,现对于迪克来讲,则是束缚、不安,特别是对电影类事物极度反感,从中对比可知,玛丽和迪克对同一座小城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即二人的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还能从中看出,自然环境受到了殖民者的无情破坏,贫困白人心理受到了城市生活理念的冲击[6]。
玛丽最后为了逃避舆论压力选择走进婚姻生活,意味着二人回到乡下农场共谋生计,这也代表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开始,夫妻二人居住的室内环境十分简陋,并且环境氛围十分压抑,室内设施简陋,陈设形式单一,这与玛丽理想中的婚姻生活相差太多。玛丽一生共经历小镇、小城、农场等三种地理空间,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是动态变化、不断发展的,并且不同类型空间之间会重叠变化,无论是小镇地理空间,还是小城地理空间,均弥漫着贫困、潦倒等消极气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地理空间人们的精神世界十分局限、精神内容较单一[7]。
所谓个体空间,指的是具有独特人性特点的空间,以及无形的心理空间和思想空间,其中,心理空间和思想空间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存在直接联系,本文所介绍的个体空间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即主人公的分裂空间,第二方面即摩西的反抗空间。个人心理空间主要受空间合力作用,即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主人公为了摆脱男权社会,通过结婚的方式予以尝试,但婚后生活并未带来希望,反而深陷男权社会,农场经济效益较低,生活现状并未得到改善,玛丽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得不到十足的安全感,进而加大了玛丽的心理压力,玛丽在分裂心理空间的引导下参与到阶级战争中来。玛丽扮演者两种类型的角色,即社会空间中的殖民者,地理空间的贫苦妇女,受家庭教育影响,主人公在土人面前表现的高高在上,差遣、体罚摩西时,玛丽内心充斥着满足感,同时,内心也会陷入绝望深渊。当二人关系被发现后,查理等人对摩西的斥责再次满足了白人摩西的阶级自豪感,最终玛丽列位于白人队列,再次背叛摩西。玛丽生命结束前,主人公的梦境和潜在意识值得读者探究人性变化的原因[8]。
摩西思想独立,并且心地善良、尊严感强烈,具备一定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多次体现在个体空间中。劳作于农场的摩西多次抗议既定的休息制度,面对玛丽残酷的体罚,摩西回之坚毅、不屈、憎恨的眼神,这对玛丽起到了震慑作用。摩西主张的辞工实践再次证明了反抗个性空间,即摩西通过辞工的方式勇敢反抗主人公的刁难,最后玛丽只好放低姿态央求摩西,希望摩西能够继续工作,从中能够看出,主人公玛丽的内心十分脆弱,她面对棘手问题的无助表现,这也是两人产生好感的开始。由于社会空间中的摩西具有较低阶级,但摩西内心极度渴望平等、公平,但事实上这种不公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摩西的宽容、善良并不能活得尊重和认可,即阶级鸿沟无法逾越,玛丽与摩西间只有命令和服从这种关系。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摩西最好的反抗方式即用屠刀直指玛丽,摩西这种行为产生后,不仅没有获得尊重和自由,反而身份地位会再次被贬低,个人生存压力随之而来,摩西的人生陷入了无法逆转的悲剧。虽然摩西的反抗并未取得成功,但此时社会空间中存在大量类似于摩西般的居民,即反抗个体空间数量较多[9]。
综上所述,分析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从社会空间、地理空间和个体空间切入,能够揭示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凸显创作主题,同时,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不公的殖民制度,这也是激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并且读者也会深思女性问题,对社会弱势群体高度关注。此外,相关研究学者也会尝试从空间视阈角度分析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期望探索不同层次的文学内涵。
[1]袁彩荣.从《野草在歌唱》看多丽丝·莱辛的生态伦理观[J].英语广场,2015,(05):87-88.
[2]陶淑琴.多丽丝·莱辛的种族歧视思想——《野草在歌唱》的叙事裂缝解析[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05):101-108.
[3]陶瑞萱.分裂的自我与存在的困境——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莱恩式”解读[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05):152-156.
[4]姜吉林.游走于性别与种族话语之间的人性光芒——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文化场景[N].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05):66-70+86.
[5]缪书勤.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探析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09):169-170.
[6]郑丹,卢德春.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剖析[J].名作欣赏,2012,(36):68-70.
[7]卢婧.论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特纳[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04):133-137.
[8]王洁波.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剖析[N].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6):97.
[9]薛丹.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6,(11):36-37.
[责任编辑 王云江]
Doris Lessin's《weeds》singing in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space
LI Yue, ZHANG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China)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literary works continue to emerge, outstanding works reveal the social situation at this tim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provide spiritual support for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excellent works again enriches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literary work continued to progress. According to Doris Lessin's "the grass is singing" specific inqui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process work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 number of literary techniques, readers will think after the real life, calm thinking of the future. This paper gives a basic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Doris Lessing, then narrates the content > < weeds in singing, Finally, explo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e grass is singing.
spatial horizon; Doris Lessing;《the weeds are singing》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4.026
I106
A
1673-9477(2017)04-078-03
2017-08-28
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K2016A0675)
李悦(1982-),女,安徽滁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