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军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评周唯一先生《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
范进军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周唯一先生的大著《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于2015年6月由国内最权威的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拜读周先生的大作,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为《文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编成之后,便广为传播,士子必备,注家蜂起,到唐代便形成了著名的“文选学”。直到今天,研究者仍源源不绝。历代研究《文选》者,或是从微观方面对《文选》的版本、注释、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进行研究,或是从宏观方面对编者编撰时期、选录标准以及编者的文学思想作总体探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有些学者开始把《文选》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加以考察,并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章。但以洋洋52万余言的宏篇大著,将《文选》置于一个深远的文化背景上,对其成书及其文化、文学价值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周唯一先生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周著从南朝学术文化产生形成的历史根源、南朝五家学术文化产生形成的现状与表现等多个方面研究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内容涵盖南朝时代文、史、哲等方面,全方位开启了《文选》研究的新视角。
二是提出了诸多令人信服的新观点。综观全书,新见迭出。如论及《文选》作者的学术文化结构时,周先生提出:“《文选》作者的学术文化结构,呈现的也是一种叠加的金字塔型形状。他们都同源于塔顶的以天地人为内核的学术文化,且时代离塔顶愈近的作者,其所接触的知识学问愈少;愈远的作者,其所接触到的知识学问愈多,愈到后来,愈为宽博。”[1]312但这种知识和学问的“多”与“少”,并不能说明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学术文化结构的“厚”与“薄”。周先生认为,那些居于塔顶的作者,学术文化结构固然很厚实;那些离塔顶很远的作者,其学术文化结构也依然不因远近而非常厚实。对此,他抽丝剥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阐释,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启迪。
三是运用了大量的新材料。周唯一先生读书广博,功力深厚。读他书后的参考文献,古今中外著作涉及153种。他在论述“萧统选编《文选》还暗藏着一条标准、一种意图,那就是要将历史上现实中那些道德文章有卓异者选入《文选》,并通过他们来为道德立言,为文章立极”[1]329的观点时,就运用了《左传》《尚书》《诗经》《大学》《中庸》《曲礼》等30余种材料作为佐证。[1]329-331如此大的资料功夫,实在令人佩服。
周先生长期从事南北朝文化研究,2000年,出版专著《南北朝文化与诗歌》,并获湖南省社科规划成果三等奖;2006年,其《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历经8年艰辛探索,完成结题成果《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一书,并于2014年顺利结题。周先生在《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一书中把南朝学术文化归纳为“从书斋到现实到书斋的开拓精神” “从狭境中谋求进取的自强精神” “情文相续中的创新精神” “从研核中心仪真实的求是精神” “争辩中前行的搏击精神”等五种精神。[1]1我想,这五种精神不仅是南朝学术文化的主要精神,其实也是周先生自己学术上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 周唯一.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黄声波
I206
A
1674-117X(2017)04-0125-01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4.026
2017-05-05
范进军(1955-),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汉语、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