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卿,任保印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管窥
李仁卿,任保印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毛泽东在早期青年教育实践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其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迫切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愿望,始终同民族革命、阶级斗争、国家独立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联系在一起,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青年教育思想;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改革
青年运动是毛泽东早期探索革命真理、从事革命斗争的主战场。教育青年是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主脉。陈云曾说:“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培养了一代人。”[1]毛泽东在早期的青年教育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其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是新时期青年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主要以1912年至1920年间《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中的书信、文章、读书批注、讲课笔录、通告等为基本素材,结合《中国共产干部教育研究资料丛书》及《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书信集》等文献资料,对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特质、理论价值作一粗浅探析。
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是在他进入湖南省立师范学习、从事教育活动到投身革命,成为职业革命家以前形成的。其思想内容涉及治学方法与人才评判、人才培养、民主治校、青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教育体制、办学模式、教育方针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等方面。主要散见于《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中的《讲堂录》《<伦理学>评注》《致萧子升信》《致黎锦熙信》《致罗璈阶信》《夜学日志首卷》《体育之研究》《民众的大联合》《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论学校教育》等读书批注、讲课笔录、书信和文章中。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可概括为:
1.青年应励志进取,树立远大理想。毛泽东认为青年人要想“治学”成才,须有大的理想格局,要有登高望远的气度。1915年9月,在《致萧子升信》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的主张。[2]24同年11月在《致黎锦熙信》中,毛泽东又指出人生不能单以解决物质生活条件所满足,还应“就良图,立远志。”[2]311920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致罗璈阶信》中说,中国要造就一种新的气氛,“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主义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554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就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他教育广大青年追求共产主义真理,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李维汉在回忆新民学会创办时的情景说:“学会成立时,我们一班年轻人不满现状,要求向上,讲求改造,有爱国思想,但是从认识上还很朦胧,很空泛。毛泽东同志引导我们通过讨论,共同研究,明确学会的共同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共同方法……使许多会员抛弃了原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共产主义倾向,抛弃了小资产阶级工读主义幻想,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3]正是在毛泽东的教育影响下,大批热血青年,胸怀变革中国与世界的抱负,研究和探索革命的真理,牢固地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毅然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2.青年应文武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毛泽东认为,青年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智育、体育协同性发展,追求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完善。1916年12月9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信》中写道:“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言。”[2]59在1917的《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又指出“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2]67认为青年教育宜德居首位,体是基础,以此来传授知识体系。具体而言,在德育方面,毛泽东倡导爱国主义与追求真理的精神。他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就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要挽救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之中,就必须彻底地反帝反封,实现根本性的社会变革。从而,毛泽东的早期青年教育思想,也突出表现出他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毛泽东教育青年要立奇志、做奇人,认为青年人的视线和精力不要只是一味朝向名利追求,而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为实现真理而斗争。1917年8月,毛泽东在《致黎锦熙信》中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生未得真理,即终生无志。”[2]87
在智育方面,毛泽东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青年失学的大多,很多年轻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智育发展不够。他在1917年11月的《夜学日志首卷》中说:“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此辈阻碍政令之推行、自治之组织、风俗之改良、教育之普及,其力甚大。此时固应以学校教育为急,造成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人材。”[2]96因此,中国要获得进步与发展,就必须开民智,造就有开拓能力、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来担当改造社会的重任。而要发展智育,就必须遵循智育的规律。1915年6月毛泽东在《致湘生信》中说:“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2]7在智育的各项课程中,毛泽东特别重视国学、历史和地理,目的是为了让青年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人文历史知识,懂得中国国情,以唤起其爱国热情。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曾亲自担任历史教师。在1917年11月的《夜学日志首卷》中,他描述自己“教以历代之大势及近年关系之最巨之事迹,所以粗养其历史的观念及爱国心。”[2]100可见,毛泽东对智育的重视,始终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他的这一教育理念,对后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体育方面,毛泽东赞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主张,极力推崇“心力”与“体力”二育并重。在他的第一篇论文《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指出:“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2]67他教育青年要始终坚持体育锻炼,以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毛泽东认为,中国旧教育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多偏于智育而忽视体育,“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2]68“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2]67青年要保持旺盛的精力,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为此,毛泽东经常组织青年进行诸如游泳、登山、体操、长途步行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他曾在日记本里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4]25正是这种“其乐无穷”的奋斗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以健壮的体魄、昂扬的斗志改造社会人生。
3.青年应重视个性完善,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毛泽东主张青年应发展和完善个性能力,反对奴隶式的和填鸭式的教育以及惩罚性的考试制度。在1919年7月的《民众的大联合》中,毛泽东提出了青年应重视个性完善,自觉地“结合同志,自己研究”,进行“自教育”的主张。[2]375毛泽东的“自教育”思想强调青年心智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的特点,要求青年学生在自我修养和教学相长上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认为“学校之设备,教师之教训,乃外的客观的也,吾人盖尚有内的主观的”,[2]69“读书求知主要靠自己;教员不过是块指路碑,告诉你们向何处去。假使你们自己不走的话,就一辈子停在碑跟前。”[5]342为了让青年学子有效开展自我教育,毛泽东组织了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会,创办了多种学术刊物,设立了图书室等。同时,他认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为传授知识,还要体现为提出问题,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使其“自完成自发展自创造他们各个及全体特殊的人格。”[6]31毛泽东的这种教育理念,被蔡元培先生赞誉为“以学者自力研究为主旨”的“实是颠扑不破的”主义,[6]47-48给后世教育者以无尽的启迪,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4.青年应面向实际,周知社会人生。毛泽东认为,青年作为社会中朝气蓬勃、代表未来的新生力量,在努力求学的同时,更应了解社会。他教导青年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 做社会大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品质。在1913年的《讲堂录》中,毛泽东说:“通今,如读史必重近世”,[2]601“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2]587为此,毛泽东经常采取游学方式,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考察,读无字之书。在毛泽东看来,社会就是活生生的教材,接近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只有周知社会人生,才能为改造社会创造条件。他看重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但更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如何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1920年9月,在《大公报》的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无论什么事,有一种‘理论’,没有一种‘运动’继起,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能实现出来的”。“湖南须有一些志士从事实际的改造,你莫以为是几篇文章所能弄得好的。”[2]517-557在湖南自修大学的教学中,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明确要求青年学生注重社会实际问题,回到民间去,在工人农民中间开展调查研究,做教育运动工作,在农村“设农村补习学校,引导农民们工人们到自觉的路上去。”[6]148正是在毛泽东的教育影响下,大批青年学生走出书斋,深入实际,他们在田间地头考察农民们的生活情况,到工厂矿山了解工人们的生活需求,亲眼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体察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革命力量,从而坚定了走革命道路、变革社会的决心。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7]“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来提这个问题,就等于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起码要求。”[8]同样,要把握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的历史特质,片刻也不能离开其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分析。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的历史特质,主要表现为: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毛泽东从事革命实践之日,正是中国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之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华民族日益觉醒,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对毛泽东触动很大,他对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也日益发展为对旧社会的不满。在此基础上,他牢固树立了“以天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因此,在他的早期青年教育思想中,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强烈的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愿望,始终同民族革命、阶级斗争、国家独立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联系在一起。这是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的显著特征。
2.浓郁的民族气息。毛泽东从小习读四书五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很相信孔夫子”,[5]8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反映农民起义、精诚团结、反抗专制权威的章回小说,更是着迷,认为这些书对他的影响很大。[9]108以致从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头脑里便有“学梁山泊好汉”的意识。[10]再加上作为“芙蓉国里”的儿子,毛泽东长期受到湖湘文化的教化,对王夫之、魏源、曾国藩、杨昌济等人推崇备至。1917年毛泽东在《致黎锦熙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2]85又说“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4]127倡导“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不断激发着毛泽东的民族情怀,使他于乱世之中,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因而,在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中,他始终把民族振兴作为主要目的,要求年轻人要关心时事,体察民情。在1919年8月的《民众在联合》中,毛泽东曾以青年的身份自豪地宣称:“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2]390教育青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肩负起改造旧中国的神圣使命。同时,毛泽东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中的伟大力量,这成为他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1913年的《讲堂录》中,毛泽东说:“人心即天命,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理何?理也,能顺乎理,即不违乎人;得其人,斯得天下矣。”[2]588所以,毛泽东的早期青年教育思想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烙印,具有浓郁的民族气色。这是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
3.突显的思想政治教育位格。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在救亡图存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都把目光投向西方,试图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明里找到重振民族雄风的良方。青年毛泽东显然也深受这一思潮的感染,他不仅对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本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思想非常着迷,而且对亚当·斯密、达尔文、赫胥黎等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也格外痴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对青年毛泽东影响巨大,使他眼界大开。因而,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中,尤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青年应把思想进步作为立身的根本和成就事业的基础。他说:“思想进步是生活及事业进步之基。”[11]并指出:“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吾辈必想一最容易之方法,以解经济问题,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义。”[4]31毛泽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其实效性。他创造条件,教育引导青年,远离低级庸俗情趣,追求远大理想,崇尚主义信仰,并身体力行,给青年作出表率,影响和感染了很多人,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李立三曾说:“远在五四运动以前,湖南一般先进的青年,就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之为表率。”[12]在毛泽东的教育影响下,大批进步青年牢牢树立了奋发向上的人生理想和信仰,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及社会进步紧密联系。他们畅谈“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及“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4]34生活中洋溢变革社会的革命热情与昂扬斗志。因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成长中的作用,突显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教育中的位格,是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
4.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方向。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3]事实正是如此。如前所述,和大多数中国先进分子一样,毛泽东在国难当头,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时,曾广泛地接受新思想,受过形形色色思潮的影响,脑子里是个思想大杂烩。1920年,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很快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者。他说:“到了一九二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9]131一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的革命活动就有了自觉的方向。在他的早期青年教育思想和实践中,一方面,他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努力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譬如: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他在教学内容中开设了诸如《共产党宣言》《科学的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等等。正是在毛泽东的教育影响下,大批热血青年,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启蒙,并牢固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而,矢志践行马克思主义,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青年,引导他们追求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是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的又一显著特征。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以师范生和教师的身份踏上革命征途的。他当时最主要的经历就是接受师范教育和从事青年教育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到的青年教育思想。尽管这些教育思想,还谈不上是系统性的教育理论,但其中所阐发的众多见解,尤其是在人才评判和培养、教育方法、教育社会功效等方面的主张,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对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首先,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前所述,在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活动中,他特别关注青年全面发展的问题。因而,他也特别痛恨旧教育对青年健康成长的压抑,立志要对旧教育进行全面的革新,并在如何理顺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协调青年成长与学校、家族及社会的矛盾等方面,有匠心独具的思路。如果说在1920年夏季以前,毛泽东提出的“工读结合”“三育并重”“身心并完”“自由研究”“周知社会”等青年教育思想,尽管从根本上来说,还没有跳出以教育为本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圈子的话,那么,他的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使中国青年不再沦为旧社会的“少爷”“小姐”“书呆子”,而成为有理想、有个性、有文化、有担当、面向实际、关心社会、适应中国形势需要的“新人” 的思想,也恰恰是后来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要旨。而到了1920年夏,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其教育观也实现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他对青年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青年教育实践中,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回答现实问题,教育青年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有能力;要求青年学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等等,这些更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义所在。所以,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孕育了毛泽东教育思想,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思想源头,也是人们把握人才标准的重要价值评判。毛泽东在早期青年教育活动中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 这成为他后来教育思想的基本点和贯穿一生的教育理念。1957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4]这里的德育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智育就是要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体育就是要锻练身体,强健体魄。这是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提出来的。但是从思想渊源上看,与他早期强调青年教育必须“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思想紧密联系。可见,“三育并重”作为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思想源头,也是社会主义优秀人才标准的重要价值评判。
再次,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中的许多观点,尤其是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改革方面的见解,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观点;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观点;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观点;主张启发式教学的观点;力倡教学民主、师生平等的观点,等等。这些对我们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深入理解党的青年教育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广大青年的成长实际和教育环境变化,把青年的人格教育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培养青年个性等一系列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总之,毛泽东的早期青年教育思想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和腐朽教育模式的反叛,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变革和社会进步。正如有学者所言:“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劲的精神动力。”[15]吸取历史智慧,正是获得精神动力的重要途径。从而,深入研究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更好地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蓝图,做好新时期青年教育工作,弘扬中国精神,获取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现意义。
[1] 陈 云.陈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6.
[2]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3] 李维汉.毛泽东同志对新民学会的正确指导[N].人民日报,1979-04-07(3).
[4] 逄先知.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 李 锐.早年毛泽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6] 张腾霄.中国共产干部教育研究资料丛书:第一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7] 列 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0.
[8] 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3.
[9]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0] 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24.
[11]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五四运动回忆录(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322.
[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1.
[14]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58.
[15] 陈邵桂,郭 晨.论现实中国梦的精神动力[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
On Mao Zedong's Early Youth Education Thought
LI Renqing,REN Baoyin
(College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In the early time of Mao Zedong’s youth education practice, he formed the youth education thought with his characteristics, which contained the strong patriotic feelings, urgent desire of changing the reality and transforming the society. It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the class struggle,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the people’s happiness well-being life. Mao Zedong’s early youth education though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education thought. It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exploring the road of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reform development.
Mao Zedong;the youth education thought; patriotic feelings;education reform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2.015
2016-12-08
湖南社科基金项目“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14YBA141)
李仁卿(1970-),男,湖南安仁人,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任保印(1990-),男,山东枣庄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D610.0
A
1674-117X(2017)02-00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