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互联网+"条件下高校环境育人新平台的建设

2017-02-23 15:23张霆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生育人

张霆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互联网+"条件下高校环境育人新平台的建设

张霆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移动互联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空前活力,同时,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诸多新要求,深刻影响了高校的管理工作和育人工作。在此形势下,高校应充分把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积极依托"互联网+",建设多元化、多样态、有特色、高品质且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设施、育人平台,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改善环境育人实效,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良好条件,进而最终为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准贡献自身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于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早已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普遍认同。作为一种融汇了高校历史传统与现实风貌、兼具物质文化形式与精神文化内核的文化形态,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能深层次地影响校园人的理想、信仰、情感、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知识传授、文化传承、科研开发、实践创新等方面都能起到十分显著的陶冶、激励、引导、支撑作用。

不过,高校校园文化从来不是平面的、静态的,而是立体的、动态的,且具有生长性。一方面,高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大学精神、治学传统、学风、校风、校园文化氛围往往会以“文化基因”的形式在一代代师生中传承和延续,从而使高校校园文化保持着某种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高校校园空间的开放性、文化传播的自由性、人员流动的频繁性等因素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又内在地具有生长性与革新性。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传承,也能够建设和更新。尤其是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深受校域外文化影响和渗透的情况下,高校校园文化还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建设,以更好地适应成风化人、哺育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内,由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社会等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形成过程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固然撇不开学校既往历史遗存的灌注和刻镂,也摆脱不了同时期校域外文化的冲刷与涤荡,但是,它毕竟成形于特定的校园区域中,有着比较稳固的基核和质态。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空前活力,大大加速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更新节律。

(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冲击了高校校园文化固有的时空维度

很长时间里,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特定的知识修习场所与文化活动场域,与外界社会处于相对疏离的状态。这种疏离,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相对纯净,使得大学享有了“象牙塔”的称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校园文化相对封闭、保守,与域外文化风尚保持一定的时距与区隔。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这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移动互联网通过联网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这个窗口无异于科学家设想中的时空隧道的入口,让人类可以经由这个入口实现'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空穿梭。”一方面,通过移动互联网,校园人可以轻松进入校外的社会文化系统中,接触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展示和传播自身具有的知识、文化,施加影响于社会。另一方面,各种校域外文化也能够随时通过互联网通道进入高校校园文化系统中,影响校园中人们的思想、身心和言行。这使得高校校园文化无形中具有了“去边界化”的内在张力。尤其是云存储、VR、AR等各种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应用,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过往与今朝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间的线性束缚而交融在一起。由此,高校校园文化的时空维度被极大延展。

(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强化了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域外文化的融合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承者和展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都可能处于校域外各种文化的影响之下。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人人都可以建构自己的信息渠道,去获取信息、知识、文化,大大降低了人们对原有的社会信息传播通路,如组织渠道、群体渠道、人际关系渠道等的依赖度,并使得人们传收信息的便利性、汲取知识与文化养分的自由度空前提升。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时间及在教室、图书馆等固定场所,就餐、行走、社交等零碎时间及在路上、车上等移动空间,都可以实时获取和吸收外界信息、与校内外各种文化载体进行关联。而校域外的各类文化主体也可随时经由移动互联网通道,与校园师生进行信息交互。由此,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域外文化之间的距离被空前拉近,二者频繁的交融、互动,大大刺激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自我更新活力。

(三)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自我建构能力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具有自身“质”的相对稳定性,其发展变化一般是缓慢的、渐进式的。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极大扩张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自我建构能力,颠覆了高校校园文化固有的发展节律。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推动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加速度。借助“互联网+”,许多高校正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智能校园建设。其中,不少高校从教室到图书馆、从操场到实验室、从食堂到宿舍,从各种宣传墙、展示台到办公楼、陈列馆,都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和缤纷多姿的发展样态。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使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焕发空前活力。在移动互联网的助力下,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体(校园内的师生群体等)能够轻便地接触、择取和引入校域外的各种文化思潮、文化现象、文化风尚、文化资源,将它们融汇到固有的校园文化中去,推动校园文化的革新和发展。此外,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还大大提升了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步伐。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校园内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空前便利。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可以随时被人指出,其改进与完善也能更广泛地听取校园内外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能迅速得到反馈与回应。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对的新要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知识和信息都可以经由社交媒体、网络空间较自由地出入高校界域。高校日益成为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多元信息和知识复杂交织与相互角力的“飞地”。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怎样的高校校园文化颇值得思量。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应更加具备包容性、开放性

高校作为整个社会的思想高地、知识高地、文化高地,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思潮、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热敏区。其中,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又是它最令人推祟的特质。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高校师生创造了一个崇尚自主、平等、共享的去中心、去权威、去等级、无疆域的网络社会。这让思想自由、精神独立拥有了更大的伸展空间。在这个空间面前,任何封闭、僵化、守旧、强调等级界限、奉行尊卑道统的做法,都与时代格格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眼界的开阔、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要求一个更加具备包容性、开放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他们钻研学问、修习技能、传承文化的支持空间。“信息网络化改变了传统教育媒介的垄断性,交互式的网络课程、点对点式的沟通和海量的信息容量使大学生的思维更趋于独立化,思想更趋于多元化。”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应更加具有开放性、包容性,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应更加重视承载与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

高校校园文化应更加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并不意味着高校要成为思想、文化的自由集散地。“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在高扬主流文化,表现出健康、高雅的总体风貌的同时,非主流文化也潜滋暗长,比较活跃,影响校园文化应有的育人效果。”而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师生中的广泛使用,有强化这种趋势的征兆。网络空间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场域,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主流、非主流思想并行其间,泥沙俱下,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低俗文化、有害信息,会对人们产生精神腐蚀。“虚拟社会将大学文化无缝地链接于整个社会洪流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在社会转型期,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能够轻而易举地渗入校园网络文化中。”在校大学生多数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普遍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力、判断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极其需要获得指引。在此形势下,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在包容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及价值观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承载与传播,引导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理性看待网络上的信息,并以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主流文化内容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面对多样化的价值道德观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发挥其在深层维度上的教育功能,为大学生营造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再选择的先进的文化环境,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有效驱除校园文化中的各种“雾霾”,指引学生在祟尚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以知识、学问服务国家、回报社会。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应更加凸出环境育人功能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一般都要在校园环境中固定生活较长时间。因此,他们思想觉悟的提高,认知水平的改善,道德品格的养成,往往深受校园环境的影响。“环境对学习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当环境提供了能够诱导学习主体激活先天因子进而成长发展的元素,促使学习主体适应环境,环境便实现了育人功能。”过去,这种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于同龄人、教师、管理人员及宿舍、课堂、集会场所等,一般借助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通道;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影响更多地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来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写了高校传统的育人机制。以往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当面讲解与演示的诸多教学内容、文化知识现在都可以通过微课、慕课、在线课堂等方式以“资源”的形式提供给大学生;许多面对面的交流与各种亲疏远近的人际联系,也都可以依托QQ群、微信群、网络论坛等身边的“环境媒介”来拓展广度与深入。在这层意义上讲,高校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因移动互联网的介入而更加凸显,它的育人价值被空前强化。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的新机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文化生成过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使得高校师生主动介入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门槛降低、能量放大,这无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全新机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嫁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嫁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打造全新的高校校园文化平台,刷新高校校园文化形态。“由于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也更有随意性及灵活性,同时也创新了教育形式。”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高校可以将自身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这些无形资产创新性地建构成丰富多元、形态多样的互联网文化产品,通过网络专区、微博、微信、APP等直达每位学生个体,并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度嵌套,实现校园文化的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进而成为化育人才的有机养分。另一方面,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云存储、VR、AR等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高校可以跨越时空维度迎纳校内外多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来实现自身文化的现实重构和创新发展。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社会等活动也都可以嫁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实现样态升级,并提高效率,增强效果,提升质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吸纳师生智慧和才情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不可能完成于朝夕之间,也不可能仅仅靠某几位或某一些校园人来完成,它一般需要数代师生进行不懈的智慧积累和辛勤的群体实践来形塑。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吸纳师生智慧和才情,以加快自身的革新步伐。

首先,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吸纳师生智慧和才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在校园规划、校区场馆建设、教学设施配备、文化景观修缮、创新创业基地设立等方面,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介平台广泛听取和吸收广大师生的建议和意见,集纳师生的智慧与才情,将上述事宜做得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吸纳师生智慧和才情。依托“互联网+”,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由于可以充分接纳广大师生的智慧和才情,而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各种社团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都能有机融入师生的创造力而不断获得提档升级的机会。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电演节活动”就是依靠网络而吸引了更多高校师生的“智力加盟”,进而发展成为全国性影响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同时,各种校园网络媒介平台,如网络社区、微信公众号、QQ群等也能依托众师生的才情,成为文化生成的重要园地,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华中大在线”、华东理工大学的“‘小花梨’系列文化产品”,就大大拓展了两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殄域,成为两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亮丽风景。

再次,高校校园管理文化建设也可以充分吸纳师生智慧和才情。高校传统的管理格局与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相似,是一种自上而下、差序特征突出的层级管理。其管理质量往往取决于少数处于上层位序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潜在风险较大,不利于集纳众人智慧,难以保障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与高质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可以推动高校形成管理人员、师生“共治”高校的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文化有助于高校摆脱固有管理文化的各种弊端,使高校管理工作能够顺应教育事业的特殊规律性,更趋科学、合理。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广泛汲取中外大学优秀校园文化成果

优异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会自发形成,它既需要一定的历史积淀来为之“定形”,又需要勤勉的现实耕耘来供其“生长”。“大学发展本身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大学文化建设决定着大学自身的改革高度、发展定位和未来走向,是大学创新的动力源泉。”在历史上,美国大学就曾借鉴和吸收德国大学的大学理念、精神和文化,开创并成功地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传统而为后世所称道。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世界各国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高校作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播高地、传承重地,能否有效吸纳、融合古今中外人类的文明成果、知识财富,铸就高品质校园文化,化育四方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显示其办学水准的标志。过去,要做到这一点,可谓困难多多。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却可以较方便地借鉴和汲取中外大学优秀校园文化成果,提升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次、品格和质量。

网络空间的超时空性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可以同时呈现,文化的历时性、区域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现代与传统、本土与外来的文化,可以在这里共存并置。因而,高校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相对自由地调用中外大学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为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养分。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校校园文化建设肩负的新任务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环境育人”功能,其“环境育人”的本质就在于将大学特有的价值信仰、育人思想、学术传统、治学观念和行为风范等通过校园设施、制度、规则、礼仪、管理和教学、科研、社团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等体现出来,成为形塑大学生素养和风貌、助益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环境作用力。然而,相当长时间以来(特别是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基础性育人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精神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主流价值观活力不足以及庸俗文化大有生存空间等问题。这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的效果普遍差强人意,不仅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也给高校的办学声誉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力度增大,更加强化了上述问题的复杂性。不过,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校园中的广泛应用,客观上也为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利契机。高校应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对的新要求,主动迎纳新机遇,积极依托“互联网+”,在广泛汲取中外大学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与充分吸纳高校师生的智慧和才情的基础上,通过建构系列环境育人新平台,协同推进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切实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改善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实效。

(一)高校校园物态型育人新平台建设

高校校园各类物态型育人平台,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最基础性设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抓好高校校园物态型育人新平台建设,有助于增强高校环境育人所需要的硬件实力。

一方面,在抓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如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实验、实训需要以及师生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设施、场馆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依托“互联网+”,有效推进智能化校园建设。例如,在行政办公楼、教室、图书馆、校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场馆配套装设相应的电子公告牌、导视屏、智能服务终端等设备,进行实时信息推送和服务引导以及宣传和传播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校风,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扩展校园的业务功能,助推学校工作全面信息化及文化校园建设,夯实高校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在规划和布局校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时,广泛汲取中外大学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充分吸纳师生们的智慧和才情,在校园中科学选址,合理布点,力求使校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物巧妙融合、美美与共,为师生提供可以潜心笃学、怡养情怀的治学与求学之所。同时,增设专门的公共信息屏、电子宣传栏、触摸式阅报屏、多媒体展台等设施,并将它们建设成为向大学生通告信息、进行思想教育、展示先进行为风范、传播社会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好平台。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设施所具有的嵌入性、暗示性、渗透性、感染性,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激发学生进步热情,从而起到成风化人的良好效果。

(二)高校校园网络育人新平台建设

现今,网络平台作为一种环境设施,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此,高校应该予以充分重视。一方面,高校应依托“互联网+”,积极建设各种校园网络社区、网络论坛,使之成为大学生与教师、校园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互动及接受思想教育的重地;另一方面,应依托“互联网+”,将中外各种相关学科知识、文化成果以及育人材料,转化为互联网产品以“环境资源”或“在线教育”的方式提供给大学生,供他们自主选择使用,使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提高文化水平、提升素养的新场域。例如,可以将一些课程的讲授、答问、作业、拓展材料等内容以专题网页、视频、音频甚至动漫作品等形式,放置在相关网络平台,供大学生随时取用、学习。

社会的人才竞争已越来越不限于学历、知识水平这些表层要素之争,竞争的角力点越来越转向素质、经验、做事能力及创造性等深层要素。前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就能获得,后者则需要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方能有效获得。这要求高校育人工作必须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换。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知识、信息传播介质与传播通路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恰好可以为这种转变提供良好的条件。“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不受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原本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教育,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动。” 通过“互联网+”,开辟更多元化的育人平台与育人通道,同时,将教学内容、育人过程、学习手段、学研成果充分“资源化”、“环境化”,高校不仅可以深挖教育潜力,使教育资源、教育成果惠及更多校内外人士,而且可以更好地满足在校大学生自由、自主、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效助推他们成人成才。

(三)高校校园移动端育人新平台建设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人们对手机的广泛使用与高度依赖,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及各种社交软件等也被人们每天高频度地接触和使用。高校校园中的广大师生也不例外。“移动终端具有‘永远在线’的传播常态,加之移动应用软件具有强大的一键复制、粘贴、分享、转发以及点赞、评论和收藏等功能,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得以使各类思潮像细菌裂变一样的速度扩散开来。”如此一来,高校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越来越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及诸多社会活动、社交活动紧密关联在一起。特别是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大量的碎片化时间里往往是学习活动中交织着社交活动及对各种社会思潮和信息的接触。尽管这使大学生获得了开阔眼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文化素养的机会;但也同时伴随着接触更多不良信息、低俗文化、反动思潮、腐朽习俗的可能。面对这种复杂的新形势,加强高校校园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移动端平台建设,对师生进行引导,强化校园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情绪沟通,据以应对域外信息的“加扰”,同时,增强高校的文化创新活力,提升高校的文化输出能力,是当前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极重要的任务。

首先,抓好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的建设。主要用于发布学校有关的重大、重要信息,进行大学精神与校训的宣传、校情校史教育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及时宣传介绍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长期宣传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当然,也要能够承担起对不良信息、不良文化在校园内传播的及时预警与干预责任。

其次,抓好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及各类学生社团、班级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的建设,使它们既成为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有效进行内部沟通、推进工作开展和方便信息共享的平台,又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教育、舆情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载体和强有力支点。

再次,推动师生合理接触和使用校域外的社会化媒体。眼下,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大量碎片化闲置时间,正在被校域外大量社会化媒体所吞噬。高校应该对此加强引导,推动大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社会化媒体,合理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休息时间,不过渡沉迷使用社交软件,避免接触不良社会化媒体及其信息。同时,可以不定期为师生做一些有益信息的推送、及好文章的荐引,以促进校园师生汲取和传播优秀文化、有品质的文化。另外,还可以扶持师生开发和创建一定数量的微信公众号、APP,并依托它们进行文化产品开发、知识创新、创业实践,使之成为展现师生才情、发掘师生创新潜力、合理消化师生富余课余时间,积极传播正能量以及将科研究成果及时进行现实转化并输送社会的有效平台。这样,既有助于形塑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又能够有效培植高校的创新文化、创业文化。

总之,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复杂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势,高校一定要掌握主动权,积极应对挑战、迎接机遇,通过建立多元化、多样态、有特色、高品质且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设施、育人平台,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改善环境育人实效,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进而最终为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准贡献自身价值。

[1] 夏德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泛在生存与在场的缺席[J].新闻大学,2016,5.

[2] 丁义浩,刘海龙,韩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强化"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编: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195.

[3]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述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0:92.

[4] 陆优优.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6,4.

[5] 张静.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J].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159.

[6] 涂宏斌.关于"环境育人"的探讨[J].理论月刊,2014,8.

[7] 刘琼.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O2O育人模式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2016,2.

[8] 蔡劲松,等.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J].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4:37.

[9] 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J].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6.

[10] 毕红梅,李婉玉.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特征及引领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On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andNewEducationPlatformConstruc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AgeofMobileInternet

ZHANG T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mobile interne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is entitled unexpected activity, which is affecting the administrated work and educated work of universities deeply. Under this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rasp the new chances offered by the widely using of Mobile Internet for the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Positively supported by "Internet plus", many campus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platforms can be built in university , which are diversified, multiple, distinctive, high-quality and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ra,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then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effectively in universities and upgrading the universities' level of running schools.

2095-2708(2017)06-0056-07

G641

A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师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