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背景:近日,一则“短短6天7位民警牺牲”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阅读量超过百万人次。网络流传的版本写道:“短短6天,7位民警牺牲。面对他们的牺牲,任何语句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这样的事情经常上演。他们都有妻子、孩子、父母……平安从来都不会从天而降,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该话题引起各地警察的强烈共鸣,并延伸出关于警察群体职业境况的公共讨论。
从文章的传播轨迹来看,话题最早源自专注于警察生活的自媒体公众号“Police”发布的一篇文章。10月26日,该公众号发布一则《短短5天,5位民警牺牲。一路走好,我们的好兄弟们!》盘点了10月20日至25日在广西、安徽、河北、甘肃等地因公牺牲的5位民警,他们或为抢救群众生命财产牺牲、或在巡逻途中遭遇突发车祸牺牲、或在缉查毒贩中中枪不幸离世,情节令人动容。文章最后写道:“我不想谈他们的牺牲有多么伟大和崇高。因为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我只想告诉你……平安从来都不会从天而降,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文章阅读量迅速超过10万次,引发警界群体共鸣。27日,人民日报微博、微信进行了重新梳理发布《短短6天,7位民警牺牲》,使该话题迅速升温,其中仅人民日报微信上该文的阅读量就达71万人次,点赞超过2万次。点赞量最高的网民评论写道:“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用生命把黑暗挡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英雄走好。”
2015年以来,涉警舆情频发,从深圳“娃娃鱼事件”,到雷洋案,再到深圳两女孩逛街遭警察传唤事件……平均几天一起的负面事件,让警察形象在舆论场里受到冲击,在一些公共热点事件中,甚至一度出现警民对立、警媒对峙的情形。一方面,受涉警负面舆情放大效应的影响,警察群体在舆论场被污名化情况比较严重,在舆论天平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极;另一方面,在线下,警察群体工作任务繁重,职业风险不可谓不大。据公安部的权威数据,2008年至2012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204人,因公负伤16821人,平均每年因公牺牲的民警达441人之多。另据广东省公安厅发布的警察职业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广东公安民警因公牺牲78人,其中,因积劳成疾在工作岗位猝死的民警有62人,占80%。有苦难言,似乎成为这一群体的现实境况,这一职业心理有时又反作用于舆论场,特别是在个别媒体或网民“不够客观或中立”选择性批评警方作为时,隐性舆论会迅速触发生成显性舆论,助燃警察群体的反弹情绪。
就在上述文章发布不久,即10月29日,江西永修一名民警在小区外被歹徒残忍杀害。消息传开后,多数网民呼吁追查凶手,但也有个别网民评论“哥们儿好样的,警察都该死”“他为什么不杀别的警察,这肯定是个做尽了坏事的人民公仆”等极端言论,引发包括警察群体在内的诸多网民的强烈不满。为此,政法类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刊发《我们站在受害警察的血泊中,对网上语言施暴者表达无边的愤怒!》,文章批评道:“当他被凶手残酷杀死,你围观,为杀人者开脱,让无辜者蒙冤!你怎能连一点怜悯之心、一点人性都没有?你不会想到,当一个又一个警察倒下后,谁来保护你的安全?”
正所謂“公道自在人心”,面对人民的好警察,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也就在近日,甘肃陇南民警樊龙勇救落水妇女不幸牺牲的感人事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络“为英雄樊龙送行”专题,短短几天时间,有400多万名网民在网上为英雄樊龙送行。诗人赵金艳写道:“从未谋你的面,却想在最后看你一眼,从未和你有交集,却想在最后送你一程……”
网络时代给信息传播带来极大便利,也裹挟了以偏概全的可能。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让一些人往往以刻板化的社会印象来提前判断事件主体的是非对错。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舆论引导中,还需加强议程设定,挖掘富有人性、人情的好故事,强化情感共振,提升共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助理 卢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