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娜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处于极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中,缺乏与人的沟通交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音乐能对儿童发挥特殊的教育功能,以最直接的方式给予儿童特殊的情感体验。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音乐对儿童的教育功能,以及在留守地区运用音乐教育疏导留守儿童心理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音乐教化作用;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105-02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有父母亲单方或亲友等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他们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浪潮中出现的群体,随着城镇化越发推进,对“三农”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关注度的提高,留守儿童受到越发广泛的关注。
远离父母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更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第一、性格孤僻。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孤僻的主要原因是其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远离父母,亲情缺失,难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家庭关系较为冷淡、不和谐。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生活环境中,易形成胆小、敏感、不善与人交往等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特点进一步阻碍了留守儿童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更加自我封闭、焦虑忧郁、自卑冷漠;第二、不善交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人个性形成的起点,人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最初来自于家庭交往。然而,留守儿童从小远离父母,缺乏与家人的交流,长此以往,造成其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性格内向自卑;第三、消极情绪突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与呵护,是造成他们缺乏安全感,容易对事物厌恶,甚至自我厌恶的重要原因。另外,留守家庭通常经济条件较差,留守儿童过早地成熟,看到的都是事物较为不好的一面,父母的离开,也加深了他们对生活压力的认识和印象;第四、学习情况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留守儿童本身尚年幼,学习自觉性较差。另一方面,他们多是由亲戚朋友代为照顾,往往无法像父母一样督促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客观原因共同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的结果,长此以往又会进一步加重厌学心理。
二、音乐在心理健康疏导中的功能
音乐对促进人类身心发展的作用,自古就被人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工作中可以发挥出丰富认知、陶冶情操和以乐辅德的重要教化功能。
(一)丰富认知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是根植与一定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例如乡村文化中的赛歌会、文艺演出、戏曲演出等,都是对生活现象、地区文化的反映和集中体现。这些音乐可以为留守儿童展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积极的世界,充实其课余生活,缓解消极情绪,扩展视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陶冶情操
音乐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向留守儿童传递亲人之爱、朋友之爱等各种表现形式的爱,及其给带给人的积极、乐观、愉悦的身心感受,引导留守儿童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待事物。对留守儿童而言,他们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以比起单纯的说教,用音乐激发其最原始的身心感受,更能起到培养积极情感的教育作用。
(三)以乐辅德
音乐不同于语言之处在于,语言需要听者能理解、体会文字背后的涵义,感同身受,从而起到影响听者思想的作用。而音乐以美妙的音色、鲜明的节奏、变化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为载体,直接向听众传达强烈丰富的情感,不需要经过思考加工,即可影响听者的内心。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也正是音乐教育能在心理疏导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以乐辅德,正是把音乐教育与语言疏导结合起来,在音乐的催化作用下,帮助留守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
三、运用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改善留守地区音乐教育现状
运用音乐教育的基础是音乐教师和音乐活动。留守地区发挥音乐教育功能,首先要解决的是师资和课程设置问题。由于农村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只能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最被看重语文、数学等传统重点学科,像音乐等边缘学科教学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在课程设置上也受到忽视。在留守地区,音乐课通常只存在于课程表上,学校几乎没有开展音乐方面的艺术活动,专门专业的音乐教师也严重不足,甚至没有。缺乏专业音乐教师、课程设置上被长期忽视成为在留守地区运用音乐教育最为现实的限制因素。
所以,要转变留守地区音乐教育现状,首要地一点是增强留守儿童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增强留守地区音乐师资力量可以通过选派音乐专业下乡支教人员、增加音乐教师招聘比例、制定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的音乐教师的培训计划等途径实现。同时,留守地区学校应当引起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转变传统观念,不要只以应试作为评价学科重要性的标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疏导留守儿童心理,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的教育功能,在课程设置上给予音乐教育必要的课时,不要让音乐课仅成为课表上的一种形式。
(二)实施以心理需求为引导的音樂教育
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留守地区的实际情况,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身心发展,实施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为依据的音乐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当探索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多元化、趣味性、活动性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学活动。除了学习音乐理论,教师还可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乐器、音乐形式加以学习,如戏剧、民乐等,既充实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又能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培养音乐素养。在课堂上还可以请学生亲自上台表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绪,让学生在表演中培养自信,克服胆怯、自卑,同时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同学、师生关系,这对于增加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与人交往的机会同样有所裨益。同时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善于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开放、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一个鼓励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话都可能对留守儿童产生莫大的鼓舞作用,教师适当的鼓励可以让留守儿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放下心防、放松心情,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获得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自信。
四、总结
音乐课堂不只是学习音乐知识的场所,也是受伤心理的保健中心。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心爱护,在极不稳定的亲子关系中成长,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长期积累表现出了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焦虑不安、消极情绪突出、不善与人交往、厌学等心理问题。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就是关注乡村的未来,关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音乐凭借其变化的旋律、优美的音色、鲜明的节奏和丰富的和声,直接向听众传达强烈丰富的情感,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在疏导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发挥着丰富认知、陶冶情操、以乐辅德等特殊的教育功能。因此,要重视在留守地区运用音乐教育,改变留守地区音乐师资薄弱、音乐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等音乐教育现状,实施以留守儿童心理需求为导向的音乐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养成积极乐观、自尊自信的个性,克服胆怯、自卑、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辉.乡土音乐教育: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3,(09).
[2]夏小玲.音乐教育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身健康的调查报告——来自咸宁市咸安区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证据[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
[3]周杰.浅谈音乐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J].职业技术.2012,(03).
[4]洪俊梅.浅谈音乐的多重教育作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2).
[5]依苏婉娜.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J].民族音乐.2008,(06).
[6]张平清.论音乐教育对儿童健康发展的作用[J].吉安师专学报.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