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香港春秋大拍都先于内地,被视为当季市场的风向标,其成交总额、成交率、亮点拍品都是媒体、藏家和行家关注的焦点。2016年香港秋拍第一幕主要由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香港翰海和香港佳士得的秋季拍卖和专场拍卖组成,十一黄金周期间这四家拍行为大陆、台湾、香港的藏家、行家提供了品类丰富的拍品和通畅的交流平台,但是亲临预展和拍卖现场,还是可以从上座率、成交率、藏家间的交流、现场气氛等诸多方面感受到市场的气息和变化。10月5日香港第一幕秋拍结束,成交数据公布,我们便可抽丝剥茧,发现这个秋季拍卖的“喜”与“悲”。
四家主要拍卖行的秋拍成绩单
从本次香港第一轮秋拍四家主要拍行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市场预期与拍卖成交结果仍存在差距,多数在预展中备受瞩目的焦点拍品,并没有创出天价,多以底价成交,如清乾隆乾隆帝御宝青玉交龙钮方玺,加佣金后最终以9148万港元成交,并没有像拍前人们预估的那样破亿元大关。而从整体的成交总额来看,相比于春拍,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量,而成交率却基本持平,此次香港苏富比秋拍与2016年春拍31.4亿港元的总成交额相比,减少了30%,同比其2015年秋拍26.69亿港元则减少了17.6%,但拍卖之后,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则表示:“香港苏富比2016年春秋两拍的总成交额能与2015年看齐。纵使全球个别艺术板块市场不明朗,但亚洲仍表现出其过人抗御力。藏家对拍品选择审慎,惟质精量罕的艺术品仍需求甚殷,致使缔造拍卖佳绩。”
从香港的地缘因素考虑,这里汇集了全球的藏家和行家,买家口味与内地存在差别,高古文物,尤其是器物类颇受青睐,在成交额前五名的名单中,可以发现,香港翰海的青铜器和香港佳士得的《古今》专场,都维持了较高的成交率,并且近年来高古文物的确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此次佳士得《古今》专场,高达80%以上的成交率便印证了高古文物的魅力,并且高古文物的年代不断上移,从前年和去年的“宋代热”,逐渐过渡到今年的“隋唐热”,高古的陶瓷、玉器、佛造像等品类呈现出全面进发的长远态势。
而从预展和拍卖现场的气氛来看,多数买家在预展现场都十分谨慎,对于拍品的选择要求较高,一些封面拍品在上手过程中细致观察,并与三五好友讨论,不会因其是封面拍品而动心,其中一位藏家在某拍行的预展现场感叹道:“东西没有错,但还没到心中的那个感觉。”所以在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下,资金面不断收紧,藏家出手的要求和期待就会变高,唯有精品才会获得青睐。而就整体上座率和拍卖节奏来看,苏富比和佳士得仍处于领先,其他拍行的现场便显得相对冷静。从2011年开始,内地拍行不断试水香港市场,但开辟之路实属不易。
但此次秋拍中依旧出现了众多新纪录,在香港苏富比刷新11项纪录,何翔宇、金氏彻平、朴真雅、五木田智央、阿凡迪(Affandi)、拉菲伊加尼(RafieeGhani)、陈其宽、曾佑和八位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再度刷新,李禹焕“风”系列、凯斯·哈林(KeithHaring)纸上作品、中国清代乐器的世界拍卖纪录被刷新。在保利香港秋拍中,方君璧《吹笛女》与李真《黄金雨》均打破艺术家世界拍卖纪录,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董事赵旭先生表示:“从成交额看,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当代水墨和珠宝已经成为保利香港成交额最高的三个板块。”
最令人惊喜的亚洲现当代艺术
在内地的拍卖场中,中国书画历来是大宗商品,但在此次香港第一轮秋拍中记者亲临拍场,明显感到亚洲现当代艺术在香港市场更受追捧,不论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艺术家,还是日韩、东南亚现当代艺术,经过近十年的培育,这一市场早已呈现出国际化的收藏态势。此领域具有明显的特点,即现当代艺术的系统梳理正在进行,此类作品兼具收藏性和实用性特质。
保利香港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部高级专家余箐悯表示:“现代华人艺术大师的精品受到热烈追捧,尤其常玉与吴冠中专题等顶尖作品以高价成交,足证现代艺术市场的强劲势头与保利香港的领导地位。当代艺术部分表现稳健,吸引了来自亚洲各地区藏家踊跃竞投,中生代与年轻艺术家亦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与支持。”
但是在现当代艺术领域仍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顶尖拍品引人眼球,但中低端拍品成交率仍然较为平淡。这种断档的情况需要现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才能改变,但在艺术市场中,买家追求精品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明星收藏家帶来的拍卖焦点
2016年10月3日,由亚洲人气偶像T.O.P客席策划之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会#TTTOP今天圆满举行,拍出136亿港元的亮丽成绩,不但超越拍前高估价,更使之成为于香港主要拍卖季度期间举行总成交额最高之西方当代艺术拍卖。尚·米榭·巴斯基亚(Jean-MchelBasquiat)《士兵》以4670万港元成交,成为全场最高成交拍品。特别委托创作之作品全数成交,其中亮点包括:名和晃平《PixCell-T.O.P(DOOMDADA)》以562500港元成交,为拍前高估价七倍金氏彻平《雪涌1号》以275000港元成交,为高估价近三倍。
据香港苏富比的统计信息显示:“此专场拍卖逾40%竞投者为40岁以下,20%竞投者为新客户,全球逾20个国家的客户参与本场拍卖。社交媒体反应热烈,触及数以千万计年轻用户。有关#TTTOP的内容于苏富比官方社交媒体平台上录得逾2400万次点击率。透过TOP个人Instagram广泛宣传,触及其近600万名关注用户。”
在拍场中,明星收藏家并不少见,林夕、张信哲、林依伦、王中军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星名人都是资深的收藏家。而此次香港苏富比#TTTOP专场的超高人气,笔者认为,第一是因为TOP作为在亚洲地区的偶像,影响力不局限于东亚地区,第二,TOP自身在艺术创造和策展领域都有—定程度的造诣,此外在当年艺术领域,年轻藏家居多,以TOP担当客席策划人,有情感共鸣性。此次拍卖之前,苏富比就已经在亚太范围开始大规模宣传,同时大量年轻藏家的加入,无疑使得1.36亿港元的成交额成为了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此次拍卖也为带动今后的当代艺术拍卖有积极影响。
高古文物的新生机
高古文物的魅力需要经过时间的锤炼而日益散发。因为政策原因,国内无法拍卖高古文物,高古文物也限制出境,所以香港地区便成为了连接内地买家和海外高古藏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近年来,高古文物的行情不断走高,从青铜器和高古瓷开始,扩展到高古玉器、佛像等诸多领域。记者在香港翰海的秋拍预展现场发现,海外收藏家对于中国高古文物的热情十分高涨,众多来自欧美的收藏,当然也不乏台湾、香港和大陆的藏家,对于高古文物十分热衷,而且研究的程度也十分深入。
从一开始苏富比和佳士得对于高古文物的关注,逐步扩展到各个拍卖行在高古领域的扩展,这不仅有利于拍卖的发展,从拍卖带动的学术研讨也是具有深远意义,这是人们认知历史非常直接的方式之一。
就高古陶瓷而言,其典雅的造型、多变或雅致的釉色,都让人为之倾倒,或许历经岁月传达出的历史信息正是高古文物的迷人之处。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