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倚重的秘密政治团体
——父亲邓文仪组建力行社的前前后后

2017-02-22 07:10邓元玉
文史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力行蒋介石

邓元玉

蒋介石倚重的秘密政治团体
——父亲邓文仪组建力行社的前前后后

邓元玉

邓文仪(1906-1998,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为“十三太保”、蒋介石的核心亲信之一,22岁就被擢升为少将,可以说是蒋介石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建立起戴笠之前的国民党情报系统,推动秘密组织“力行社”并任书记长。本文为邓文仪的女儿邓元玉的回忆和讲述。

邓文仪

1931年12月中旬,蒋介石在内外交迫的情况下被迫下野。下野后,蒋反思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余不能自主”。而“本人无干部、无组织、无情报”,又是导致“不能自主”的要因之一,表明蒋对各级党部的组织能力及其对蒋个人的忠诚怀有疑虑。他迫切感到有必要在国民党之外,另建一支更忠于他个人并值得信赖的新的政治力量。恰当此时,以滕杰等人为首的一批黄埔门生正在酝酿成立一个拥护蒋介石的秘密政治团体。这和蒋的意图自然不谋而合。

蒋介石在成立会上出了两道题

当时,黄埔毕业生滕杰、萧赞育从日本留学回国,经过深思之后,拟订了一套计划,建议以黄埔为骨干,秘密建立一个坚强的组织。

中央党部军人部主任秘书曾扩情看过这份计划后,大为赞赏,拍着胸脯对滕杰说:“实获我心!”曾扩情约了十几位精心挑选的黄埔毕业生,包括我父亲邓文仪在内,聚餐商讨。父亲成为这些最初的十几位核心人物之一,因为他是蒋介石的秘书,是众多湖南籍同学里的高级官员,同时又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书店(父亲自己集资筹办的拔提书店),兼有出版、发行的功能。

到了第三次餐会时,人员已增至40多人,全是黄埔前6期的毕业生。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爆发,大家群情激愤到了极点,决定正式成立筹备处。推滕杰做筹备处书记,父亲的拔提书店借出300块银元,当作活动经费。他们租了一幢木屋二楼的三间房间,作为集会办公处所,康泽住在楼下掩护,并接受贺衷寒的建议,将该组织命名为“三民主义力行社”。之后,蒋介石主持参加了多次谈话会。

1932年2月底,力行社成立会议在南京黄埔路励志社的一个客厅里举行,会场座位排成马蹄形。蒋介石在早上8点准时到达,坐在对着马蹄口的座位主持会议。

会议开始时,由蒋介石致辞约一个小时,说明成立力行社的意义及进行程序。接着,由与会成员投票选举力行社的主要任职人。投票后,滕杰将选票封好,交给父亲带回,请蒋介石做最后核定。蒋介石当场出了两道题:“论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与“试述合作社之意义”。要大家回去各选一题写篇文章,次日交卷。第二天,蒋介石根据投票结果、文章内容,及平日对每一个人的认识,综合起来进行评定,然后才给每个人分配任务。

邓文仪与三女邓元玉

又过了一天,大家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继续开会。会中,蒋介石宣布13人为力行社干事,滕杰、贺衷寒、康泽为常务干事。滕杰兼任书记,康泽兼任组织处长,父亲邓文仪兼任训练处长,桂永清兼任军事处长,戴笠任特务科长,李一民任总务处长;另有5人为检察会成员,周复任检察会书记。

旋即举行成立宣誓仪式,这一天是1932年3月1日。

力行社开始的第一年非常民主,所有政策、人事都经由大家讨论议决,蒋介石虽然拥有最后裁决权,但他很尊重干事会,自己有意见时,也只说是“建议”。有时蒋介石的意见并不被采纳,甚至在开会时当面争执,蒋介石却从不以社长的地位做裁决,只表示:“我比你们年长二十多岁,经验较你们丰富,你们应该听我的。”

10月初,滕杰和萧赞育曾为社务事写了一份报告,里面有一句话,说蒋介石有时“喜怒无常,是非不明”。事后,蒋介石同大家见面时,只是诙谐地说:“你们人穷气大。”来年,在干事会中,蒋介石又一次提起这件事。

力行社一度发展到50多万人

力行社的最高使命是要实行三民主义,同时执行“先安内再攘外”的政策。力行社的人事与活动都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有适当的掩护,例如要招生、训练干部,就以军委会招收训练政工干部为名;情报工作就用中委会调查统计局的名义,以政府的情报人员面貌进行。

父亲是力行社的核心人物,同时又要忙着委员长侍从秘书的新工作,办理招待来宾及负责联系党政军干部,力行社书记因此可随时通过父亲晋见蒋介石。当蒋介石离开南京时,所有重要公文,包括与力行社的通信,都由父亲经手。1932年到1933年,蒋介石任用师长和军与师的参谋长,也都是由父亲来审核、推荐。1933年到1934年年初,就连军长的任命,也改由父亲审核、推荐。

开始一段时间,力行社成员总数约300人,最高核心组织是13人的干事会,所谓“十三太保”即指力行社的13名高级干部。干事会的常务干事最初是3人,后来增加到5人。书记(后来称书记长或总书记)一职由社长蒋介石在常务干事中指定,是干事会的秘书长和执行长。滕杰为第一任总书记,父亲是第六任书记长。干事会下分设组织、宣传(也叫作“训练”)、军事、特务、总务等五处。高层的核心组织,不仅外人,连低层和外围的会员都不知道。

力行社由三个不同功能、不同名称和彼此相对独立的层级组织所构成。顶层是“三民主义力行社”,是最高决策和指挥层;第二层包括两个组织,即“革命军人同志会”和“革命青年同志会”,为承上启下的决策执行层;第三层是“中华复兴社”,直接领导群众执行决策的阶层。在“中华复兴社”之下,还设有一些外围团体,如“民族运动委员会”“中国童子军励进会”“西南青年社”“中国文化协会”和“忠义救国会”等。这些外围团体实际构成了力行社的第四层。

由于战时的特殊情况,力行社十分注意保密,即使在内部也一样。除了13名干事外,同志会不知有力行社,复兴社也不知有同志会。同时从中央到基层分为四级,中央是总社,省级是分社,县级是支社,区级是小组;学校等特殊行业也都有代号组织。从外向内看则是多边无定,从内向外看,则环环相扣。力行社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严守秘密。

力行社社员的吸收采取层级递进制,先入“中华复兴社”,次由“中华复兴社”社员提升为革命同志会会员,再由革命同志会会员晋升为“三民主义力行社”社员。组织内部只有纵向联系,而无横向联系;只有自上而下的集权,没有自下而上的民主;只有上层组织成员领导和指挥下层组织,而下层机构的成员除干部外,不知有上层组织的存在。

力行社的整个组织,包括青年同志会、中华复兴社的人数,最后达到50万以上。在短短的6年间,其组织无形中控制了整个中国,在以后的中国社会一直余波犹存。

据力行社成员回忆,在1932年上半年,无论国家大小事情,蒋介石多与力行社商酌,备为咨询。力行社一度成为参与国家最高决策的机构。但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蒋介石对力行社的态度逐渐发生了改变。在蒋介石看来,力行社干部最大的问题是“幼稚”。力行社成员后来的回忆表明,在1932年下半年以后,蒋对力行社的态度由高度信任渐趋于冷淡。力行社与蒋的关系,亦由一个参与决策的组织逐渐转变为一个纯粹的决策执行组织。

1933年1月,蒋介石训令力行社的职责是:“一锄奸商,二除汉奸,三诛反动。务以实行而代宣传。”蒋介石还亲自拟定力行社誓词:“服从领袖,实行主义,严守纪律,执行命令,尽忠职务,保守秘密,如有违犯,愿受极刑。”力行社越来越趋向于专门从事特务、情报和暗杀的组织。

滕杰晚年对力行社的所谓历史功绩曾做如下论述:“力行社存在6年间,担负了当时国家最高决策‘安内攘外’中的‘安内’任务。这项任务千头万绪,但总体来说可分为‘国家统一’及‘国家改造’两大类工作。”所谓“国家统一”工作,系指解除中共及其武装以及地方军阀两大势力问题。“国家改造”任务,具体包括国民军训运动、新生活运动、国民义务运动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长久以来,力行社被引称或误称为“蓝衣社”,那时意大利的黑衫党和德国的褐衫队风行世界,“蓝衣社”的名称因此较易被群众接受。不仅是名称,力行社组织的性质也多被误解成“法西斯极权组织”或“特务恐怖组织”。

当初,力行社对干部的要求是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埋头工作、不惜牺牲,以传统儒家的精神来完成总理遗志,完全没有一丝法西斯的意味。可是,后来力行社组织日渐庞大,不免多少带有些极权作风,所以又被称为“蓝衣社”,并被大家认为是“法西斯”“特务”组织。

我的大哥邓元忠认为,各种有关文件从未出现过“蓝衣社”这个名称。蒋介石在关于力行社的训话档案中,也从未用过此一名词。而父亲在书稿、谈话里,也完全没有用过“蓝衣社”。所以大哥认为,还是应该称为“力行社”才对,因为它的全名是“三民主义力行社”。可是,大概是为了方便起见,大家仍然采用“蓝衣社”这个名称。

父亲接任书记长不久即遭解散

1936年8月下旬,蒋介石处理完两广事变后,即回南京。那时力行社兼复兴社的书记长刘健群,留在广东负责协调广东的军政工作,蒋介石派父亲担任书记长。虽说两年前刘健群生病时,父亲曾一度代理他的工作,但对这居于高级领导地位的重任,父亲仍深感意外和惶恐,只有勉力以赴。

当时力行社的工作,以加强组训全国青年等作为工作重点。父亲对这些工作很有兴趣,也颇有经验。他一到任,就悉力请求党社干部精诚团结、和衷共济。蒋介石也派陈立夫为复兴社指导员,多方协助。当时与工作密切关联的有:康泽主持的“剿匪”别动队及特别训练班工作;潘佑强、杜心如主持的国民军训工作;贺衷寒、袁守谦主持的政训工作;桂永清主持的教导总队;酆悌、刘健群主持的军校政训及交通训练;刘咏尧、赵范生主持的童子军;戴笠、郑介民主持的情报特务工作;滕杰、萧赞育、李一民、顾希平、干国勋、倪文亚、吴兆棠等都是组训宣传的主要高级干部。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当天下午4点,父亲接到西安力行社负责人的电报,同时特务处情报机关也报道领袖在西安蒙难,但细节不详。父亲以力行社书记长的名义,决定于当晚8点召集全体力行社与复兴社干部紧急会议。

当时他冷静地分析,认为事不宜迟,非要立即动员军队不可。当时军事委员会主管参谋作战的军事首长都已经在西安,无人负责调兵遣将。父亲于是冒昧做主,以团体负责人名义发了两封急电。其一是发给驻陕西汉中的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告诉他西安发生事变,领袖蒙难,希望他立即率部队开往西安、咸阳,与第十三师师长万耀煌联系(会合围攻西安);第二封电报是发给驻防潼关与洛阳之间的第二十八师师长董钊,说明情况,要他的部队迅速进占潼关,以应付变乱。

蒋介石

这项决定当晚经干事会通过,然后报告军政部。孰料父亲又一次采取完全超越其职权而且比中央政府更快的果断行动。尽管他是忠于党国,热爱领袖,所作所为皆出于善意,用心良苦,但这次他却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蒋介石从西安脱险回到南京后,有人开始大肆飞短流长,造谣诽谤,在报上散布谣言,认为主战的各派发动陆、空围攻西安,动机是想迫使张学良、杨虎城两人危害领袖,图谋少数人升官发财。父亲、贺衷寒、何应钦的个人动机,更是受到众多的指责和质问。

1937年2月起,国共开始谈判,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力行社在西安事变中擅自调动军队,将秘密团体凌驾于党国之上的行为,增强了蒋介石的警觉和不安。蒋介石迅速解散三民主义力行社与中华复兴社,同时也取消黄埔派和陈立夫的青白社,以免派系间的冲突和勾心斗角。

父亲是力行社的重要发起人,蒋介石的这个决定,对父亲无疑是个极大的打击。他一直认为,力行社在6年中,为中华民国和国民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1937年3月29日,力行社、复兴社、青白社、陈诚的干城社等组织都宣布结束,合组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致力于号召全国青年参加抗战建国,并巩固国民党内部团结。蒋介石兼任三青团团长,陈诚为书记长。

6月初,复兴社在武昌开会,正式结束,并决议复兴社成员可转入三青团。很多参加武昌集会的干部同志都痛哭流涕,为革命建国前途担忧、悲痛。

附注:邓文仪随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曾任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行政院”内务部政务次长等职,负责实施台湾“土地改革”及“地方自治”;晚年积极筹建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并担任会长,主张和平统一中国;台湾解严后,邓文仪先后受邓小平、江泽民之邀,赴大陆参观访问。1998年在美国去世。

(责任编辑:亚闻)

(邮箱:2003xyw@163.com)

猜你喜欢
力行蒋介石
循序力行,让“德融数理”落地生根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身体力行
学校党支部构建力行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
从蒋介石对孔祥熙谋和活动的态度看蒋介石的抗战思想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