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光重庆》谈广播问政节目的机制与内容创新

2017-02-21 13:45卢明亮王森
中国广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媒体融合创新

卢明亮+王森

【摘要】依托广播媒体开办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需要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和形式,才能永葆传播魅力。本文以重庆之声《阳光重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为例,总结广播问政节目的创新做法,以期推动广播问政类节目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广播问政 创新 运行机制 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的普及和电视民生监督类节目的出现,对广播电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于是,广播媒体根据自身特点和属性,将舆论监督与广播结合起来,开办了舆论监督类的政风行风广播热线节目,有效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功能。广播问政类节目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社会的认可。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重庆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虽起步较晚,但节目热度一直不减,深得全市上下的普遍好评,被誉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起到了“倾听市民呼声、架设沟通桥梁、展示执政风采、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阳光重庆》政风行风广播热线节目由重庆市纪委、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监察局、重庆市政府纠风办联合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主办,于2007年4月在重庆之声开播,至今运行了9年,多次获得重庆市十佳新闻栏目荣誉称号,已成为重庆广播的一档品牌节目。尽管近年来广播等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较大,但《阳光重庆》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得益于对《阳光重庆》热线节目运行机制和内容的不断创新。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

日常与不少同行交流得知,一些广播电台开办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运行两三年后,便会出现上线单位参与热情下降的情况,比如一些上线单位只注重策划和播出环节,忽视播出后的问题处理和反馈,由此导致问题解决率下降,群众满意率下滑,随之而来的便是节目影响力减弱,有些节目甚至面临停播的尴尬境地。为避免出现以上这些问题,《阳光重庆》自创办之初,就非常重视制度的建设,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这是保证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运行的关键。

首先,成立组织机构。《阳光重庆》节目成立了《阳光重庆》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分别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市政府纠风办、市广电集团(总台)几家主办单位的相关领导组成。该机构负责节目的定位统筹、宏观指导、单位之间的联系协调、各单位上线情况的考核讲评,及时分析节目运行形势,研究和解决热线节目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其次,制定相关工作制度。《阳光重庆》办公室对主办方、承办方进行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制定出台了《<阳光重庆>政风行风节目运行实施细则》,包括“一把手”上线、节目后会商、问题受理和查处、限时办结、跟踪督办、结果反馈、整改落实、责任追究、考核评价等,形成了阳光重庆政风行风热线工作长效机制,对热线节目的规范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阳光重庆》开办9年来,市政府纠风办坚持将其与纠风专项治理、民主评议等工作相结合,将工作情况纳入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考核和纠风工作考核。以上举措,加强了组织保障,使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保障了热线节目的正常运行。

二、规范节目运行程序,提高热线节目质量

广播问政类节目是否有生命力,能否长时间办下去,除了强化组织领导、调动各上线单位的积极性以外,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吸引听众的关注和参与,这需要不断提高热线节目的质量。质量如何提升?以当下“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来看,那就是要说听众能听懂的话、做听众喜欢听的节目。为此,《阳光重庆》加强了选题的策划。每年年底,在各主办单位、《阳光重庆》热线节目组、上线单位等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拟定下一年度上线单位名单,并及时向社会进行公示。同时,对各上线单位拟定的节目主題进行磋商,对偏门、冷门话题进行调整,确保选题具有原则性和代表性,且一定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2015年4月,重庆市商业委员会拟定的上线主题是“大力促进重庆会展业加快发展”,该问题并非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节目组及时与对方沟通,将话题更换为“菜市场建设与管理”。

确定了选题,《阳光重庆》热线节目组还要定期对上线单位进行培训,为保质量,就节目播出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沟通,其中包括:少讲工作报告、部门成绩,用听众听得懂的话,关注听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及时回答解决,如遇节目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应承诺节目后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解决。

与此同时,针对听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以及上线单位不重视、推诿拖延等情况,节目组还安排记者进行跟踪调查采访,并在“阳光关注”栏目进行公开报道,以媒体监督的形式促使上线单位认真对待听众的问题和诉求。《阳光重庆》开办以来,报道各类民生事件570多起,极大提高了热线节目的影响力。

那么,如何调动各参与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呢?前面谈到的加强组织保障,其实就是动用行政力量。实践证明:单靠动用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得让各职能部门有兴趣、自愿参与进来。实践中,《阳光重庆》热线节目摸索出两条调动职能部门积极性的路径。

一是向各职能部门报送社情民意。《阳光重庆》一直坚持服务党委政府,不定期对热线节目的总体情况、听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形成大数据分析报告,及时报送各级党委政府,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截至目前,共报送各类民情信息简报500余篇,得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批示近100篇。此举一方面满足了政府部门收集了解社情民意的刚需;另一方面也促使政府部门进一步重视《阳光重庆》平台。

二是组织评选活动。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比如公开举办的2012年度阳光重庆热线节目“十佳上线单位”评选活动,设置了一把手上线率、听众满意率、问题解决率等近10项评选指标,同时综合听众的线上投票,最终产生“十佳上线单位”,由《阳光重庆》办公室颁发荣誉证书。评选活动充分调动了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同时也在全社会倡导了“为民办事最光荣”的正能量。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节目内容

2007年至今,为丰富节目内容,《阳光重庆》多次开展大型户外直播活动。先后成功举行了“农民工日特别节目”“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市交巡警、高速公路执法总队政风行风热线评议”等户外大型直播节目,并多次在涪陵、璧山、綦江、北碚、沙坪坝等区县开展户外直播节目,邀请各个区县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作客户外直播间,面对面接受市民的咨询、建议和投诉,深受群众好评。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作为依托广播开办的一档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进一步丰富节目内容,提升节目的品质。2011年,依托《阳光重庆》这个民生品牌,开办了阳光重庆网。

阳光重庆网站的上线,突破了广播热线节目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网络平台可以24小时接受听众诉求,并且进一步拓展了听众反映诉求的渠道,由以往单一的热线电话,拓展到网站、手机、微博微信等。而网络平台收到的各种数据,同时又反哺到热线节目上,比如通过网络发布上线预告、征集话题线索、开展同步图文音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运行,进一步丰富了热线节目的内容。如果说《阳光重庆》政风行风热线开播之初掀起了一轮高潮的话,阳光重庆网站开通后,为当时已进入平稳期的热线节目掀起了第二轮高潮。

不仅如此,《阳光重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也提前做了布局,2014年初便开通了“阳光重庆”微信公众号,把微信作为敲开移动互联的主要方式。比如通过在地铁站、重要商圈等地开展扫码活动,以及不定期走进村社、广场开展线下活动时,通过微信征集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办结后又通过微信进行反馈。目前,《阳光重庆》微信粉丝近10万,日活跃粉丝占80%以上。

正是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结合,2011年以来《阳光重庆》推出了多场特别直播活动,广播、网站、微博等齐上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比如:每年重庆及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两会对话”特别节目,每期节目平均收到市民意见建议300多条(件)。2015年,围绕纪检监察相关问题,《阳光重庆》邀请区县纪委书记、区县基层干部作客阳光重庆电台直播间,《阳光重庆》广播、网站、微博同步直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党工委书记、纪工委书记接受《阳光重庆》访谈的内容,被《中国纪检监察报》及重庆市纪委监察局网站均进行了报道。

《阳光重庆》触网后,影响力越来越大,上线单位的数量也在发生变化,从以下几个主要时间节点采集的数据可以看出端倪:

年度 频次 市级部门 区县 行业单位

2007年 每周2期直播 48 0 7

2010年 每周5期直播 48 3 7

2012年 每周5期直播 48 9 7

2015年 每周5期直播 48 21 7

2017年 每周5期直播 39 40 11

(注:2017年数据为节目已规划确定的播出单位数量)

目前,上线单位的不断增多,在原有播出时段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每年临时新增的直播达到20多场。这些上线单位把节目作为贴近群众,改善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方式。

《阳光重庆》秉承“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宗旨,9年多已播出节目2300余期,为听众解决各类问题5万多件,问题解决率达95%以上,听众满意率达98%以上,听众投诉反馈率达100%。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媒体均对《阳光重庆》进行了报道。作为一档舆论监督类的《阳光重庆》政风行风广播热线节目,起到了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作用,同时也是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一座“桥梁”。实践证明,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节目运行机制和内容,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就一定能常办常新。

(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集团)

(本文編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媒体融合创新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