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抒明
摘 要:五代十国作为一个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承接了隋唐繁荣的经济文化基础上又有所不同。特别是绘画作品中人间生活的气息越来越浓重,而人物画就是最直接的表现。南唐的人物画《韩熙載夜宴图》作为当时乃至今被视为国宝的作品一定具有特殊的价值。我想从它探求关于五代人物画的一点艺术趣味。
关键词:时代背景;人物刻画;艺术趣味
顾闳中的这幅《韩熙载夜宴图》是奉南唐后主李煜的旨意创作的,在当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另外,除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外,它还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服装、工艺、风俗等内容的重要形象资料。所以,这样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艺术趣味,探讨它定会有不少的收获。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大一统格局,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交流不断,可谓鼎盛时期。而五代十国期间,中国进入分裂的阶段。与中原地区战事纷乱相比,东南地区相对安定,盘踞在江浙皖和两湖地区的南唐就凭着自然隔绝地理位置条件,加上逃避战乱而南下的百姓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使得经济文化得以更好地发展。另外当时统治者的个人趣味不得不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先后继位,在他们身边,聚集了一批词人墨客,终日吟哦词章,品点声律。而当时后主李煜,就他的个人素质可知,《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说他“善属文,工书画”。在如此的一种氛围中,南唐的文化艺术必然繁荣发展。
《韩熙载夜宴图》是当时的画院待诏顾闳中奉后主李煜的命令,把中书侍郎韩熙载的夜宴场景绘制下来。韩熙载(902-970年),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对于原本出生名门望族,才华横溢,立志报国的韩熙载为什么会纵情声色,放荡到如此地步,人们有颇多猜测。但不管是哪种解释,我们看到的《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在欢宴时,非但不是心情欢畅,反而表现出悒悒不乐、心情沉重的表情,也说明其放荡生活背后必有无可奈何的苦衷。五代的书画发展,直承中晚唐的转捩,在愈益看重玩赏功能的条件下,成为世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题材上说,《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贵族的夜生活。从画面的内容上看,我们看到的是非常生活化的五个场景。而这些放在隋唐之前,极少人会去创作,即使有,也不会引起关注。这就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前文讲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经济的繁荣发展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活和人类自身。因此,绘画作品的题材必然更加广泛,与现实生活联系也愈加紧密,人们重视现世的感受,已超过对佛国天堂的信仰,画面自然更加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更加世俗化。
构图上,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采用连环画的分段式形式,并用屏风将画面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五段。而这种境断意连的关系,作者处理得巧妙又自然。其实,利用屏风来组织画面各种图像的方式也出现在南唐画家王齐翰的《勘书图》中,三折的屏风上画着江南的秀丽山水,使得画面空间更加的开阔。而在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中,可以看出屏风在画面中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它不是像之前两幅作品中的屏风那样起到组织画面构图的作用,但“屏风元素”在五代人物画中的流行程度已显而易见。
《韩熙载夜宴图》中呈现了五个情节,其中人物的描绘惟妙惟肖,让人印象深刻。全卷46个人物,即使有些是同一个人,形象上的神态动作也是绝无重复,并且描绘地细致入微。特别指出在第一段“听乐”中,韩熙载高冠大髯端坐榻上,与满屋宾客聚精会神地听歌伎演奏琵琶。画中除主人外,还有穿着红袍的状元郎等诸位客人,而作者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作了不同的描绘。这种对人物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绘体现了画家顾闳中高超的艺术造诣。还有在第四段“清吹”中,几个人在集体演奏,只有韩熙载一人一边欣赏乐曲,一边与女子交谈。而从画面中诸多女性的服饰装扮上也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时期妇女们流行的装束和趣味。另外,对于五位乐女的吹奏神情动作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色彩搭配丰富,又给人一种雅致的感觉。
我觉得顾闳中是超额完成了后主交代的任务,他将活生生的韩熙载夜夜晚宴的场景呈现在李煜面前。同时,也可以看出五代时期画家们对于人物画的追求,擅长抓住人物的表情神态,注重人物内心的表达,也说明了五代十国时期人物画所达到的一个高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工笔人物画,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充满表现力。比如画面中人物的须发非常蓬松,富有质感,好像就从人的肌肤中长出来一般,还有人物的衣纹,自然洒脱,没有刻意的勾勒所造成的累赘感,但同时又做到了丰富且统一。另外,顾闳中特别擅长捕捉人物的神态,把韩熙载细微的心理活动都充分地刻画出来。而这也反应出五代时期人物画的发展,重现实,重写实,重内心。
五代十国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有着深远影响。许多艺术作品历尽几百年,至今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人物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不容小觑,而南唐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权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单从宫廷画师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看当时人物画的艺术趣味虽不全面,但大体可以看出五代十国人物画的流行趋势和追求:题材广泛,色彩丰富,关注生活,重视现实,力求写实。
参考文献:
[1]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上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薛永年.中国美术史:五代至宋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