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烁
摘 要:汉代雕塑简约概括且富于形式美,充满梦幻般的神秘意蕴,对意象造型的应用炉火纯青,且极富现代感。时至现代,其意象造型意蕴在现代玉雕创作中仍值得我们借鉴、融入与创新。
关键词:汉代意蕴;意象造型;玉雕创作
一、汉代雕刻的意象造型形式与审美意蕴
汉代的雕刻研究源于现代对汉朝陵墓的发掘,考古发现汉代雕塑数量繁多,有大型的室外雕刻作品留世也有陪葬类人俑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俑出现,一些著名精品具体如下。
昆明池石雕牵牛织女像雕刻手法概括、粗狂、原始,形象浑厚有力。四川都江堰的李冰石像是东汉灵帝年间测水位用镇水三石人之一。其形象概括,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洗练概括。霍去病墓石刻群三战马中马踏匈奴以象征手法再现战胜者泰山压顶的气势,战马动势沉稳与敌人的躁动、反抗形成静与动的对比,对比反衬中展现了力量和决心。从雕刻构思上说,卧倒在地的敌人形象添补了马腹下的体积,使立马四足得到物理支撑。用巨石表现马的腾跃非常困难,跃马采用圆浮相结合使石块的巨大体量与马的腾跃动势巧妙结合。卧马俯卧在地,一足微微提起,也是静中寓动。此外还有卧猪、卧象、卧牛、卧虎等雕塑作品,李松评价:“这些作品不斤斤于细节真实,而是大刀阔斧地直取对象神态之最动人处,是东方艺术的精粹。”①马踏飞燕四蹄腾飞,一足踏于鸟背保持重心。用象征手法,让人感觉那是一匹驰骋飞奔在云霄的天马。姿态优美,头微左倾,四蹄交替只部分符合实际马奔时的动作规律,但却更体现平衡、完整的美感。陕西茂陵博物馆的鎏金铜马写实简练,现代感十足。西汉拂袖舞女俑徐步前行的动作姿势,前臂扬起,后臂侧摆,长袖飘舞、轻舒曼妙的动作瞬间浪漫气息十足。另外徐州汉楚王墓的舞女形象简略、动作夸张,手法大胆,只见长袖上下左右飞旋,也是很生动的写意作品。成都天回山说唱陶俑其老年丑角痴醉滑稽的神态生动夸张,说到忘情处的口吐舌头,惟妙惟肖。长信宫灯是深为当时贵族喜爱的工艺用品,其宫女的动作、神态与灯的结构、使用功能结合得自然、完美。整体形象端庄、沉静,简练大气。
两汉雕刻的古朴、拙美、简练,是中国意象雕刻艺术的一个顶峰,其中大量的作品都以极为简括的手法突出对象神态,其对形式美的自由驾驭,意蕴独特且现代感十足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二、解析汉代雕刻意象造型法则
汉代雕刻的意蕴大多采用意象造型法,直取表达对象最动人处,似与不似间意蕴悠长。而意象造型讲究美感,包括很多要素,能够自由运用并使其产生和谐的美感是关键。意象艺术形象中既要有客观生活作根据,还要能显示与客观的某些相似之处,又要有创作者的主观想象与取舍,显示出个性和创造性的内容。
通过研究、总结汉代意象雕刻,得出其意象造型形式不外乎以下几个方法:简化造型并以客观对象为依据,对其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提炼,有目的得进行归纳、简化、加工。具体类别分为几何化造型和自由简化造型。夸张造型并根据客观事物,因势利导地强调客观对象的某些特点,或超越客观实际进行夸大处理,达到渲染气氛,突出强烈的浪漫色彩的效果。添加造型并在简化或夸张基础上,以构思需要无中生有或明显超出理性逻辑情况下加入理想化的装饰。因材施艺且在正确把握材料特性下寻求以一种以此物表彼物感受的巧妙方法,在不同物质间寻找形态知觉感受上的“似与不似之间”②。
三、汉代意象造型在现代玉雕创作中的运用
东方雕塑讲究意蕴,是艺术表现上的真实与情感、形式上的纯粹追求。在创作中本质上讲就是要做到美感的和谐。即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不拘于任何形式的束缚,表达人最本质的情感美好,这是每一个时代的玉雕创作者所面对的核心问题。东方意蕴的根基源于东方古典文化 ,和谐、含蓄、富于幻想,冲突、对抗、富于韵律感。鉴于现代玉雕大多太实,过多的将表达重点放在叙述,题材需要即实实在在的雕刻某物某人,而不考虑改变美感要素达到情感的传达。具体创作中,如若设计人物时就要弱化人物時代背景信息,甚至忽略,直取神态最动人处,细节概括于韵律之中,赋美于整体的和谐之中,做到写意传神。“写意”的核心是要表达精神信息,这也是中国艺术为什么意象造型占据主流的原因,那种带有创作者强烈主观意志的艺术形象是令人震撼的、感动的,现代玉雕创作就是要借鉴学习古人的额意象造型本领,创造感动。
意象造型讲究美感和谐,本质上讲就是要合理的搭配美感要素。美感要素有:体量感、肌理感、空间感、生命感、个性感、含蓄感、单纯感、 变化感、 动静感、虚实感、节奏感、旋律感。对美感要素的分配、侧重表达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精神信息。不论何种时代,“美好情感”都是永不过时的,汉代意象造型作品的美好意蕴本质来源于美好情感的成功传达。意蕴、意象、注重精神信息同时也是玉文化的传承根基,只有做到寄情于物,在玉雕创作中注重美好情感的表达,我们才能不断地加深领悟我们民族玉文化的精髓,创作时代需要的不同精神追求的玉雕作品。
指导教师:周骁
注释:
①李松.中国美术史.先秦至两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56.
②朱星雨.三大构成设计[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