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唐三彩,它既非一处特定的窑口,也非正儿八经的瓷器品种,用专业术语来说,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严格地讲,它不算高古瓷的一员。但这又有何妨?试问在陶瓷的百花园中,还有什么能像唐三彩这般,如此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隋唐的大度与雄浑,盛世的华章又怎能少了那份斑斓。沉睡千年的名器
那是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工程打破了河南洛阳邙山一带的宁静,这里早在唐以前已是众多朝代帝王陵寝的风水宝地,唐代东都的贵族们也有不少长眠于此。工业文明的触角在此处无意中毁坏了些唐墓,却为世人打开了一扇窥探大唐风度的窗口。唐三彩,这种被后世遗忘了一千年的彩陶得以重见天日。人们因其斑斓的色彩,称为唐三彩。它的出现,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竞相收藏,风靡海内外。
唐三彩之“三”并非仅有三种颜色,除了常见的黄、绿釉色以外,还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丰富的色调,三彩即为多彩之意。唐以前,陶瓷施釉多为素色,或青或白,随着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工艺技术的日益精湛,也得益于大唐的宽阔胸襟,融中原的农耕文明、边塞的草原文明与西域東传的外来文明于一炉,唐代釉陶制作突破了传统的素色主义,陶工根据需要,加入不同的矿物质,让陶器在焙烧中幻化出多姿多彩的色调。唐代在贞观之治后,厚葬之风日益盛行,贵族们纷纷要求烧造模拟日常的陶俑陶器用于陪葬,因而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迅速得到提高,在盛唐时期达到顶峰。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在开采来的矿土中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等工序后,再用模具制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黏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焙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经过如此多道工序,一件唐三彩方算完成。
大唐盛世的音符
大唐是历史上继汉代之后的又一盛世,而唐三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唐三彩因作用的不同,又有着众多的造型,总的来说,可分为动物、人物、生活器具三大类别。动物俑最常见的有矫健饱满的三彩马和丝绸之路上悠悠嘶鸣的骆驼俑;人物俑则更加丰富,有反映宫廷生活、姿态雍容的仕女俑,有威武霸气、矫健雄壮的武士俑,还有肃穆而立的文官俑等;生活器具类的唐三彩则涵盖唐代日常的各方各面,从建筑构件到实用的釜、瓶、炉等,无不体现着唐代盛世的富足。还有些三彩俑,将人物与动物俑组合,如人骑奔马、骆驼载乐等,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骆驼载乐俑就是一套组合精妙的唐三彩,驼峰上承载着一队小型乐队,在丝路的旅途中演奏出美妙的意境,不仅体现了大唐社会开放的社会风气,还是丝路繁华的有力见证。
唐三彩在造型手法上,多以饱满圆润的线条表现物像,并采取虚实相生、疏密对比以及大胆的色彩碰撞来突出主体。同时,物象刻画常以夸张而洗练的造型塑造轮廓和结构,在施釉过程中又极宫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以酣畅淋漓的流釉表现动物的毛发、饰物等,颜色与颜色的交融、碰撞又别有一番韵味,瑰丽磅礴而不呆板。唐人似乎并不拘泥于一丝一节的精雕细琢,他们喜欢大开大合,三彩俑或保留原色,或施彩拄釉,在鲜明的对比中彰显不凡的气度与个性,这一点在众多的三彩马中体现得最为透彻。
三彩家族的繁衍
唐三彩的精湛工艺也随着大唐与诸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而得以传播到国外,据考古界的挖掘证实,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诸国都曾挖掘出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也启发并哺育了当时诸多国家的陶瓷制作,在波斯,当地工匠吸收唐三彩的工艺技术后形成了波斯三彩;而东传后,在日本,因奈良时代仿制中国三彩而形成了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王朝也诞生了新罗三彩。这些均极大地丰富了三彩器的文化内涵与多元面貌。
而另一方面,唐三彩还为中国后世的辽三彩、宋三彩、金三彩等陶瓷制作工艺作了技术成熟的铺垫,也起到很好的艺术先导作用。唐三彩也随着大唐王朝的落幕而渐渐被后人遗忘,至元以后,随着彩瓷与各种颜色釉的相继崛起,三彩器日渐衰落,最终淹没于中国陶瓷百花争艳的大花园中,直至近代铁路修筑的那次无意之失,它又携带者大唐的气息重回我们的视野。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