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地域和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时代的发展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凝聚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治国理政之中,这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的又一重要标志。在中央领导集体中,社会大众对习近平的治国理念、执政方针、政策推动等方面极为关注。传统文化作为
党的十八大会议闭幕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发言中掷地有声的表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并将建设中国梦、唱想中国梦纳入到了党和国家的建设步伐之中。从当前党和中央在文化、经济、教育等一系列发展措施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他曾经在讲话中指出,提高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思想的融合,更加贴合我国的国情。
在习近平同志带领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社会大众对新的治国理念、执政方针、政策推动等方面极为关注。从根本上说,习近平治国思想和政治理念的提出建立在了一个重要的基点之上,着重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制度的协调发展上。笔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折射出了中国古代君王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治国理念,对于现代中国发展来说,在治国经验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习近平正是通过这种发展理念,从古书典籍中找寻发展价值,从而建立起了一个符合我国政治经济体系的政策结构,因此呈现出巨大的发展优势。
一.习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传统文化意蕴的意义
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党和中央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治国理念上的融入有着一定的优势。
习近平的治国理念正是遵循了传统文化中塑造的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他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放置于基本前提之上,继而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下,促使我国治国理政工作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上看,习近平将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加以融合,将社会主义中的空想教育变为科学教育,将社会主义以新的理论指导方针,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发展。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曾经指出,在不同历史时代进程中,历史和思想的融合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在和各界优秀青年座谈的时候,引用了《尚书·周书》中的一句形式格言,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中,习近平充分尊重了当前社会主义历史规律的思想特点,并融合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文化特点,在推动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科学化。不难看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运用丰富的传统文化。他用这些凝结先人智慧的伟大思想和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指导思想,用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促使我国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稳步提升。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传统文化意蕴的具体体现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在治国理念上,习近平融入了《尚书·五子之歌》的思想,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律令。习近平对于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思想和底蕴进行强化,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再一次说明了人民群众和执政者之间要建立一个和谐、联通、民主、集中的关系。早在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就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中国梦”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他指出构建“中国梦”的意义就是在于让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感受到人生出彩的价值、享受到梦想成真的机会。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一起来感受祖国强大带来的价值和含义。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还是人民的梦想,因此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为祖国强大、人民福利增添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增加新的力量。
而在树立习近平同志近半年来所进行的重要思想解中,不难看出,习近平在具体的执政理念中进行了细化。在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之后,无论是从和中外记者进行见面会,沿着邓小平南方视察的路线进行离京考察、还是到多次诠释共筑中国梦的理论方针中,都可以到习近平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民生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习近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的关心和对国家的热爱。习近平在讲话的过程中给予了人民群众以新的期待。同时在一系列的讲话精神中,强调给融入传统文化的治国策略,为广大人们营造强烈的幸福感。不仅有利于贯彻和落实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具体部署,而且从根本上提升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
因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政治理念的提出深刻的确立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只有改善和发展民生,才能彻底惩治腐败,抓牢抓实作风建设,继而使中国共产党保持稳定的根基和顺畅的发展血脉。
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针对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国内外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论坛在“特别策划”论坛中探究和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与执政特点,并且围绕着从严治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深度的解析。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的起源是唐太宗李世平与大臣魏征的群臣之道。习近平将这句话的思想内涵融入了治国理论方针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中,也曾经经历了一定的挫折和困难。在发展的道路中,也曾经误入了错误的发展方向。习近平在党内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改革,对体制机制内存在的顽瘴痼疾进行宣战,在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工作中的指导思想、总体思想和主要任务。从根本上避免重蹈覆辙,不断树立自律、自省、自查的党内监督政策。习近平在发表系列讲话中也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理念,继而满足国家在建立现代化体系的重要要求。不断阐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建党的重要性,使治国、治党的方针政策能够一一落实到位。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孔子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依然形成,习近平和我党在治国理政的思想上,融入了中华民族兼容天下的宽广情怀,继而以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将中国作为开放的文化中心,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政治、艺术、宗教等价值保持开放式的发展态势。习近平指出,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将始终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论方针,深刻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文化基础。以争取和平国际环境为首,始终将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融入对外开放的战略之中。习近平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年党员,要始终坚持将个人价值和国家价值融为一体,把青年人作为学习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鼓励广大群众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积极、乐观、开放的态度接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鲜事物。
4.治国之道,正己正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治国之道就在于正己正人。在儒家治国典籍《大学》中,曾经提到过孔子对这段思想的深刻说明。治国理念中的“中正”之道,在习近平所著的书籍《之江新语》中有所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体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牢固树立了“正己正人”的发展理念,继而将《大学》中的“正己正人”意识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思想建设中。
同时,习近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中开展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人正己”的思想,并在党员队伍中深入贯彻了党风廉政建设,继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和治党政策的相互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系列讲话中运用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他指出,德治能够引导人民群眾崇德向善,从而引导人们追求和向往讲道德、受道德的生活,传递满满的社会正能量。并将这种思想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中,在其作品《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这样说道:“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充分肯定了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思想中的影响作用。
5.海乃百川,有容乃大
2013年4月1,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引用了汉代恒宽《盐铁论》中的一句名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再次说明了要摒弃封建保守观念,进一步融入开放包容姿态,从而加深中国在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上的思想调整。
我国国土面积达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习近平在面对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的实践特点相互结合起来,从而以一个全新的理论指导姿态,夯实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基础。同时,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习近平提出要在当前的发展进程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讲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进取精神发挥出来,来塑造一个符合时代需求和市场需求的新型国家。充分尊重我国的发展国情,继而立足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提高我国治国理政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将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相互统一起来,继而形成深厚的治国渊源和文化理念。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上下五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标志。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市场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亟待逐步推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和发展,其产生的具体形态和逻辑遵循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蕴,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和治党理念建设规律的深刻探究。蕴含了改革发展稳定、治国治党要务、内政外交、军事国防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顶层设计在逐项落实[N].京华时报,2014.03.30(03)
[2]邹春霞.习近平首提“总体国家安全观”[N].北京青年报,2014.04.16(03)
[3]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2,(1):9
[4]习近平.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N].新华每日电讯,2014.02.18,(01)
[5]中国梦人民的梦――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侧记[N].人民日报,2013.03.18,(04)
[6]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13.01.06(01)
(作者介绍:张艳霞,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