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刊》2016年总目录

2017-02-20 03:02
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

《文化学刊》2016年总目录

第一期

文化视点 “思想不老”: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111岁华诞贺寿专题

《语文书简》(周有光与苏培成通信集) 前言/苏培成/1

周有光新思维给我们的启示/杨善准/7

高处不胜寒/叶芳/19

记周有光先生/周素子/27

周有光是香港推广拼音文化教育的引领者/熊怀苑/31

中国现代化:一以贯之的追求——读《周有光百年口述》/王辛/36

观察与评论

路的遐思/周溯源/44

略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的“积极办刊”/曲彦斌/49

[学林人物]2015年学林人物回顾/52

辨风正俗

大理莲池会的起源与文化价值/李成龙/56

文山壮族文化传承及其发展变迁/李锦发/59

兰纳丧葬习俗/李小梅/62

文学评论

白璧德文学批评谈/黄淳/64

当代中国少女文本“玛丽苏”现象的意识形态剖析/孙颖睿、史萌/70

小说美感与作家生活经验之关系/李昭明/74

《长恨歌》历史叙事中的个体意识/丁晓莹/76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分析/郭晓琳/79

朗费罗《我逝去的青春》解读/孔丽芳/81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疗法对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启示/吴欣、李洋、王福顺/85

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钟婧/90

文化与教育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资源整合研究/高淑莲、刘孝文、史瑞军/93

未成年人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特色服务/郑之敏/96

四川省留守学生之家发展现状研究/张永、辛勇/99

职业院校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的路径研究/李春赫/10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余昊东/106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统战创新策略/范成博/108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的思考/宋琦琳/110

征地拆迁领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王明芳/112

加强护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探讨/向俊蓓/116

大学文化

强化大学生的“三种意识”和“一种精神”/唐田田/118

高校学生社团新浪微博的创作与传播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社团为例/姜云峰、李鸿妹/120

基于慕课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研究/杜晨阳/123

“慕课”对中国大学传统课堂教学的挑战及其对策/杨圣/127

三位一体的高校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研究/孟令虎/131

文化哲学

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反思/周树智/133

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张玉玉/137

《新约》“四福音书”记载耶稣基督受洗的文本诠释/唐际威/139

文化产业研究

基于旅游体验的晋祠旅游纪念品开发策略探讨/张琰/148

论如何激活我国大众文化消费潜力/徐望/153

瓯越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任东升/160

语言与文化

由组合关系看歧义现象/朱绘锦/163

基于语料库对国情咨文和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孙红岩/166

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意境美/廖锦凤/169

论《丰乳肥臀》英译本中译者创造性叛逆/陶惟、刘彩虹/171

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风雨桥建造仪式——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吉风雨桥建造为例/刘洪波/174

营口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性研究/宋艳欣/178

郑州商城遗址保护思路探析/张红樱、范杨/180

新时期贺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郭建军/183

文史论苑

论《诗经》雅、颂中的文王之德/荣欣/186

《诗经》中的孝道精神/翟婷婷/189

《饮马长城窟行》本辞考/蒲帅/192

孟称舜《娇红记》的三重悲剧/杨婧/195

殷人之天帝观与王权意识的发展/李莉/199

文学与政治的变奏——林芙美子的中国体验与认知/曾婷婷/202

论王光祈的外交新思维/廖勇/206

十九世纪末俄国远东外交政策嬗变原因探析/周欢/214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对中国妇女解放的启示/宋冬鑫/216

逊清小朝廷大火与溥仪驱逐太监/范鹏飞/219

浅析工艺美术在中国的误读/关圆圆/222

文化纵横

□封二:文化学刊同仁集先贤隽语与学界诸位共勉同贺新春

□封三:本期“文化视点”:周有光

□封底篆刻: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为本刊题辞:文化学刊促进文化

□英文要目/董丽娟 译

第二期

文化视点

汉语国际教育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夏中华/6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地位与应用/李秀丽/13

观察与评论

中国知识精英的历史担当/秦伯益/19

忌庸俗、戒低俗:民间艺术要“俗”之有“度”/曲彦斌/22

学林人物

博洽多闻 求实创新——夏中华教授学术述评/安拴军、赵大龙/26

民俗语言文化

半吊子·三脚猫考源/杨琳/33

辨风正俗

汉代音乐教化与移风易俗/杨辉/37

兰纳丧葬习俗观/李小梅/42

壮族传统习俗及其传承特性/李锦发/44

救生艇伦理之下“爱”面前的选择困境/杨秋艳、王晓为/47

刍议汉服复兴/苏静/49

日本和服及其文化内涵/张婷婷/51

“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人际传播/滕翼/56

利益相关者共治视域下的流动人口跨省协作机制优化探析/陈晶/58

文学评论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中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孟辰/63

文化记忆视域下的《家国》和《美国印第安人》解读/王聪、邹惠玲/66

论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的流浪哲学/王慧敏/71

谈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贺莉莹/73

论巴尔加斯·略萨《城市与狗》的社会批判性/谷音/76

文化与教育

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现状及安全阀机制构建/张益民、刘海云/80

有效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创新思考/朱书卉、眭国荣/8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研究/孙国娇、张宪辉/88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培育路径/艾春洋/90

胶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五个结合点/柏川、曲天娥/93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冯家红/97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级党组织职能的转换/雷莹/100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高书彦/103

新一代“有灵魂”革命军人的积极心态培育探析/邵天鹏/106

新疆高校民汉合宿现状及对策/党洁/110

社区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职业能力的尝试/曹璐/112

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对策的思考与实践/胡楠/114

大学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队“家国统一”问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黄晓通/116

高校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的实践探索/刘晶/119

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以河南高职院校为例/艾军、王冉/123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及管理策略/刘洁/128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况敏/132

基于项目学习(PBL)的英语教学模式下的师生互动/刘方方、赵亮亮、刘会然/134

文化哲学

论政治文化建设——从自发盲目自信到价值自觉和文化自立/周树智/136

老子自然之道的“真”“善”“美”内蕴/杨巍巍/146

太极文化在柔力球竞技中的体现/徐福景/149

语言与文化

俗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制约/杨华波/151

维吾尔语禁忌语翻译及其文化内涵/关红、谭波尔/155

中葡谚语互译中存在的困难/韩莹、郑珊培/157

现代汉字笔顺规范研究述评/赵妍、丁耀武/160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评论差异/乔娇/163

人体词的范畴化及认知模式/宋娟/165

否定类公示语的分类与翻译/胡亮/168

电影片名在维吾尔语中的翻译/冯治云/171

论“大+时间名词的”结构/吴子滢/173

地域文化

关于台州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州乱弹的研究/阮嘉禾/175

建水紫陶发展阶段性特征探析/陈春芬/179

贺州市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郭建军/183

海外博物馆治理模式转型探析——以英法两国为例/余子龙/187

浅谈革命史改陈——以皖西博物馆为例/梁晓梅/192

新著首发书摘

公序良俗的裁判与规范:“市侩”演变故实——《市场经纪人——中国牙商史略》首发书摘之一/艾珺、曲哲/194

文史论苑

国内近二十年宗教起源研究综述/吴娇/208

唐代幽州城与桂州城营建格局初探/蔡宛平/213

魏晋文学中山水意象的审美意蕴/黄艳霞/218

关于米留科夫的研究述评/尹绍伟/222

《文学创作》的生长环境/刘铁群、何泳锦/226

富察敦崇著述考/王广瑞/230

司空本净禅师生平及其对南禅北上的贡献/黄凯/234

延安时期中共对美政策演变/何杰/238

文化纵横

□封底篆刻 清邓石如篆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英文要目/董丽娟译

第三期

文化视点 跨文化的文化理解与沟通

文化:理解国际关系的一个通道/乔世华、李秀丽/6

从中西特色美食看中西文化差异/闫安、王永祥/11

从食生活看日本人的健康观/李薇、许建明/14

中西古典悲剧比较/李小慧/16

跨文化商务谈判语境中的冲突与身份建构/宋义国/19

批判性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双重作用空间/王琪、眭国荣/22

观察与评论

“德”不可失 “法”不可违——关于当前“失德”与违法社会现象的文化探析/曲彦斌/26

民俗语言文化

“露马脚”考源/杨琳/31

学林人物

民族语颜色词文化语义比较探析/赵阿平/35

辨风正俗

翡翠黄金缕 绣成歌舞衣——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刺绣艺术/马丽亚/45

校地对接模式下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郑海燕/48

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杨兰亭/52

新著首发书摘

中国经纪人行业流变轨迹踪痕/曲哲、艾珺/55

文学评论

童年经验对余华创作的影响/付丽娅/75

现代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诗性生存姿势——析冷雨桑诗集《小记录》的主题/可晓锋/78

萧红作品《呼兰河传》中“后院”的内涵/李雪华/81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及经典作品的赏析/万安迪/83

“不定点”与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中的诗意/吴舒婷/85

《夏洛特烦恼》的文化内涵及创作特点/许美娜、高永生/93

尼采的生命美学思想/王卿/95

陶渊明的“寻家之路”/张婧文/97

西蒙·奥尔蒂斯短篇小说《凯撒与战争》之文化记忆阐释/王聪、邹惠玲/101

传统文化

论天人合一思想及其与《周易》和传统命理学的关系/冯志安/106

堪舆学说的生态思想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王爽/112

地域文化

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观念障碍及化解路径/杜宇/114

基于新时期旅游热背景对承德避暑山庄资源保护及开发分析/刘思岩/117

湖北红色文化与荆楚文化关系探析/廖玉洁/119

承德“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对河北“十三五”的启示/高淑莲/122

学术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发展规划研究述评/李官/126

日本盂兰盆节综述/李金芳、陈燕燕/1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土性研究/马京平/135

文化与教育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方希/142

国学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路径/菅建伟/145

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挑战的策略研究/张洁/148

普通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陈鹏/150

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王红香/153

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胡楠/157

和谐教学中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唐田田/159

大学文化

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实证研究/何苗/161

提高高校外教教学效果的研究和建议——以本科生听说课程为例/孙千惠/164

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探究/徐金菊、杜娟/167

举办新兴运动项目赛事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软式垒球赛事为例/郭 蓉/170

文化哲学

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王贝贝/174

发展伦理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模式/景月楼/177

法律文化

迟延履行责任在破产程序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杨博炜/180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的侵权问题探析/何杰/185

语言与文化

汉维“招呼语”语用差异及翻译策略研究/张玉龙/190

维吾尔语和撒拉语的关系/吐拉买提·艾木都拉/192

Apple一词的文化内涵/张维娟/195

表示原因的接续助词「から」「ので」的用法研究/刘明洋/197

从ECM看语用失误/封宇、齐艳、何晓松/199

政府公文句子英译问题及解决策略/沙莎/203

文史论苑

清代千叟宴的历史意义/衣长春、黄韶海/205

参汉酌金:努尔哈赤的“新年”活动/于冬萃、王家乐/216

清代科举制度中的历史教育初探/张安昊/218

辽阳新城战国墓研究/梁景欣/224

唐代饮妓艺术兴起的文化背景探析/方弘毅/226

《青楼遗恨》较之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所做的变动/冯莉/230

赓飏书院与六安“三农”/梁晓梅/233

漫谈法国人与书籍/温荣姹/235

视觉文化语境中美术视觉符号研究/吴晶琦/237

文化纵横

□本期封底篆刻 清丁敬篆刻“百折不回”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赵阿平

□英文要目/董丽娟译

第四期

文化视点 “侨批”隐语与梅州“下市话”的民间解读与学术视野

旧时梅县客方言的“江湖话”/张维耿/6

梅州客家“下市话”现象访谈/徐鸿雁/9

梅州侨批尘封的“下市话”轶事/魏金华/16

“侨批”隐语与梅州“下市话”等小地域乡土秘密语现象卮议——关于民俗语言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田野调查札记/曲彦斌/21

民俗语言文化

“装蒜”“一屁股债”考源/杨琳/41

学林人物

“阴”是“荫”的祖宗——兼论“林阴道”与“林荫道”的关系问题/黄征、周慧/44

黄征论著编年要目/52

黄征自述——我与敦煌学研究/黄征/61

辨风正俗

从茶饮业看遂宁“老”茶馆的文化功能/米雨/65

遵义民歌《摘菜调》研究/张燕/68

文学评论

以史铁生《命若琴弦》为例论小说语境差的平衡/黄涛/72

江户时代日本诗话中的苏轼研究/王志钢/75

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发挥——以《呼啸山庄》之杨苡与方平的译本为例/张亚婷/80

从《喜宴》中看中美情绪表达差异/朱嘉祺/82

论《筋疲力尽》游戏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尤善培/85

传统文化

论儒家思想文化的非宗教性/吴迪/88

孔子的理论思想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张红樱/94

基于SWOT理论的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张珺、蒋祥龙/97

从彭丽媛服饰之美看中国道家文化/陈烁/101

地域文化

陕西地方戏曲中的术语英译及传播策略研究/马佳瑛/104

满族文化的挖掘与四平市民俗旅游开发/于波、赫亚红/108

青岛水文文化的特点与建设规律/刘守杰/111

学术研究综述

乡愁文化理论内涵与价值梳理研究/彭佐扬/113

文化与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的根基保障/胡小玉/119

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肖长华/123

“一带一路”背景下喀什地区学前双语教师队伍的问题及其对策/吴双、赵裕如/125

高校统战与校园信仰问题研究/刘修志、段志国、朱秀平、贾涵/128

西方游戏学说评析/孙敏/132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论述/张诗东/135

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陈淳/138

浅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沟通”/马墨菲/141

关于海南省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评价模式的思考/耿松涛/144

人本主义课程论视域下创业课程设置探析/高军/146

成人教育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构建研究/李湘祁、罗晓林/150

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研究/张晓英/153

农业高校档案的作用研究/陈海林/156

加强革命纪念馆建设研究/唐军富/159

兄弟姐妹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邓清红/162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1+X”模式探索——基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研究/许子婵/164

江南地区的家族文化遗产——以白氏家族为例/郑铎/168

大学文化

对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思考/于衡、池云/171

软式垒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刘波/175

大学校园足球文化环境构建/褚楠/178

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价值/房彦慧/181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周光发/184

文化哲学

危险的家庭——论洛克自然状态理论下的家庭/李晓璇/187

论康德的批判理性/聂文文/193

对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思考/王艺璐/196

文化产业研究

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贝力/198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内涵、构建之辨析/臧金英/202

国产剧与美剧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孙垚杰、管浩、彭亮/204

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与消费的综合分析/于庆源/206

语言与文化

从心理学视角解读Sapir-Whorf假说/叶晓雅/209

浅析维吾尔语谚语的通俗性/徐文婷/213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汉译方法研究/廉洁/215

论翻译活动中文化环境的重要性/王冰华/218

文史论苑

小谣谚与大历史——一则谣谚背后的历史与文化/陈秋/220

白莫的主要影响因素/唐之斌、冯作辉/226

重读《杨贵妃入道之年》/王伏牛/230

中国古代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哈桑、董国炎/233

信息给人类学研究的新启示/史诗悦/236

“两论”与毛泽东对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的初步认识与运用/史泽源/238

文化纵横

□本期封底篆刻 清邓石如篆刻“广师求益”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黄征

□英文要目/董丽娟译

第五期

文化视点

美国文化发展战略评析/王纯、洪晓楠/6

简评赫伯特·席勒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理论/邱金英/13

学林人物

从牛梁河带沈阳城——一种建都理念的启示/郭大顺/17

文化遗产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苏州宣卷/陆益、李凌/29

汉绣艺术在现代服装行业中的传承与推广/童辉/32

浅释各地文庙院内清代皇帝所题的匾额、楹联/张红樱/34

白族民间祭祀的文化功能探析/赵婉平/36

开封民办博物馆生存与发展探析/朱鹏/39

文学评论

浅析当下云南版画创作生态/黄永来/45

从《夏洛特烦恼》逆袭《港囧》看国产喜剧新转向/陈闽璐/49

浅谈《禁闭》中的存在主义哲学/姜皓月/53

从《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看女性的自我救赎/徐萍/56

徐克《狄仁杰》系列电影探析/王超/58

传统文化

《淮南子》中“道”之性格新论/陈志雄/63

辽西古文化区与中国文明起源/杨笑妮/66

学术研究综述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女性期刊研究述评/马睿婷/69

文化与教育

试析我国当前大众文化的觉醒与重建——基于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李金/73

父亲缺位对青少年分离—个体化的影响/王菁、刘爱书、牛志敏/76

论诚信建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郭安宁/79

五个转变:公民道德建设视域下学雷锋活动的新发展/王晓翔/83

国际学生的文化差异和教育教学对策/许苗、黄容波、李蒙/87

微电影广告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黄洁/89

试析传播学在浙江省高校文明寝室建设中的运用/吴玮/9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实践应用研究/孙静/95

论谷文昌精神对强化新生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吴惜金/98

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赵裕如、吴双/100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的政府支持问题探索/高庆娟/103

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解决措施/邱士良/106

钱穆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张墨农/1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眭国荣、秦亚杰/116

大学文化

高校党建工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导向/钟凤宏、王兰英/119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刘纹伽/122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队伍建设探析/胡静静/125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原则和途径/李阔/127

基于手机微信Moodle平台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实践研究/谢颖怡、徐煜俊、曾艾玲/132

树型教学法在视频侦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陈晓辉/136

“情景教学法”在日语阅读教学基础阶段的应用实证研究——以大庆师范学院日语系为例/张燕/139

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房彦慧/1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然指向生态文化价值精神/胡小玉/145

传统生态智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赵利华、赵原宏/149

四个全面: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郭彦林/152

法律文化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中国现实语境下的“恶法亦法”/牛天宝/154

文化因素在跨文化商务谈判博弈中的影响及策略/王洋、林淑君/159

关于新闻记者拒证权之设想/崔海燕/162

保险人违反明确说明义务的法律后果/张建/164

文化产业研究

沭阳花木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孙传竹、吴锋/168

试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艺术产业发展/缪祥彦/170

语言与文化

《说文解字》页部字初探/张凯新/173

从出土实物看“文组彩褋”之释义/龙仕平/177

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李颖/179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唐诗英译探析——以《长恨歌》的两英译本为例/彭亚情/181

英汉诗歌中概念隐喻的多维对比研究/唐娴/184

文史论苑

唐代驸马选尚标准的转变与政治局势的互动关系/杜晓玮/188

大乘佛教中菩萨“布施”思想研究——以《普门品》为例/王小蕾/195

明代常州白氏家族研究/郑铎/199

清代满汉民族关系的发展与浙江辛亥革命/夏柯/203

图像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邹凌凤/207

从《蔡畅传》看女性解放与自由/曹倩倩/212

中西文化中的“礼”与成长/唐旭/216

阿拉伯古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哈桑、董国炎/220

日本集团主义形成原因探析/刘云/222

以中原王朝的奴隶制为助论探讨匈奴部落的国家奴隶制/田然/225

试论“经亨颐提案”——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一次发人深思的波澜/王越/228

试析川本芳昭著述中国史的特点——以《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一书为例/陶染春232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与流传考/王奥236

文化纵横

□封底篆刻 清聂际成篆刻“一片冰心在玉壶”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郭大顺

□英文目录/董丽娟 译

第六期

文化视点

“文化经济”的话语结构及其抵抗式表征/张谨/6

论政府的创客文化塑造/韦秀萍、唐丽/10

休闲的普遍价值/贝力/12

学林人物

著史效司马 论玄越子云——读《中国精神通史》第一卷有感/杨倩如/17

书写文化精神,浩然与天地同流——读司马云杰的《中国精神通史》/王怡红/21

中国礼教与现代秩序——兼论创建新型礼教文明的意见/司马云杰/23

民俗语言文化

“盂兰盆”考源/杨琳31

辨风正俗

从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传承人眼中看回商职业道德/孙洪东、王歌/35

三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回汉交往研究/史诗悦、张琪/39

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唐林/42

泉州海丝文化建设探析/林丽珍/46

萧山沙地文化研究/陈兴泉/51

客家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符号的融合/罗娜/56

老龄化背景下浙江“新农村”适老化公共设施的设计/余毅/60

OLS方法估计劳动模式对女性歧视的影响/曾慧/64

文学评论

《神谱》的重复研究/李妍/66

《三遂平妖传》“焚画产永儿”本源探究/拾晓峰、张世维/68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贞女形象分析/唐晶/71

果戈理《钦差大臣》与陈白尘《升官图》之比较/姚瑶/75

《为奴十二年》:追寻奴隶制下的黑人身份认同/龚琪峰、刘媛/77

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任谦/81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王先平/83

传统文化

浅析佛教发展成为吐藩社会主流文化的原因/李艳/85

传统孝道的法制化对重塑我国农村孝道的启示/韩旭、刘颖/89

楚巫术及其对长江流域道教之影响/叶子葳/91

学术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述评/王松惠/93

社会契约论视角下的政府权力研究/宋玥/95

文化与教育

当代文化视野下流行音乐教的现状和应对措施/张译心/98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吴刘娟、张晓耿/100

新时期雷锋纪念馆宣教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徐明/105

论提升高职哲学课教学质量的着力点/王丽霞/108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以贵州省黔南地区为例/潘宠娟/114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临展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完善措施/王京琴/118

大数据支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张丽娟/121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路径/陈显龙/123

新疆高校定向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及对策研究/党洁、郭辉/125

新疆南疆中小学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尚振国、迪力夏提·阿木提/127

服装画技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措施/程雪/132

大学文化

以校园核心价值文化为轴心构建高职校企融合式特色校园文化/马洪波/134

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向坤茂/138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结合/高琳/140

高校学生活动中“马太效应”现象的研究/金柔雅/142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汤叶舟/144

将舞蹈动作融入服装表演的具体措施/高振宇/146

大众音乐审美热点分析——以歌曲《小苹果》走红为例/吕靓/148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杨立工/150

现代室内设计中多元文化的表现/叶伟森/1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遮蔽与解蔽: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之思/马艳红/154

基于巫文化和解构主义阐释生命的状态和“世界”/褚育杉、孙羽姮、付茜瑶/158

语言与文化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李莉莉/163

新疆高校汉维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禁忌语使用现状调查与对比分析——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研究/于志浩、郝妍焱、崔有为/167

“励请性”公示语英译失误分析及其翻译策略/金敏/172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研究/段新颖/174

基于文化视角的日语误用对策研究/赵德旺、赵平、李环宇/176

徐州市公示语英译现状与重译策略/邹惠玲、张树敏/179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词汇听写焦虑——一项基于英语课堂听写改革的实证研究/乐冰洁/185

留学生二语交际偏误分析与理解/张耕鸣/192

会话含义视角下《生活大爆炸》幽默对白翻译/樊睿/196

通过文学教育提升韩语学习者异域文化的适应性/赫美萍/199

中美政治漫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夏冰/203

战争中语言的交融与发展——以二战日本战犯笔供为例/王丹凤、姜莹/206

文史论苑

唐代的书法教育及对后世的影响/李洁/208

乾隆年间察哈尔蒙古西迁新疆的原因/董昊/210

永乐时期土司朝贡集中“四节”之因/朱皓轩/213

辽代张琳初考/王志钢/215

万历皇帝与努尔哈赤的“赐暖”活动/张月莹/221

汉代画像石中蕴含的汉代文化思想/惠巍/223

刘邦易太子缘由及失败原因/达锬/229

“三礼”对考古研究的意义/韩峰/233

浅谈钱穆的史学思想/白利闪/23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国公司制度探析/韩业斌/237

文化纵横

□封底篆刻 清聂际成篆刻“爱读书入山深浅”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司马云杰

□英文目录/董丽娟译

第七期

文化视点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规制差异/马健/6

苏俄电影片名汉译的文化研究/穆重怀/12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多元文化解读/马海艳 /16

学林人物

新六书简论/苏培成 /19

40年来我的学术研究概述/苏培成/24

文化观察

从“世界顶级科学期刊”《Nature》的真相说开去——琐谈我国学界的乱象/李春林/27

辨风正俗

彝族与火之文化情结/管彦波/33

河南省卫辉市小店河闫氏家族历史兴衰考究/薛宸宇/38

对大武镇当代乡土婚俗的解读/任建华/40

独龙族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凌珠/42

烟台市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路径/孙巍洪/45

文学评论

从大众媒介的角度论文化工业理论/葛晨/48

探寻“人学”的意识流动——以《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为中心/韩雪梅/50

浅谈小说中的“议论”/王静/53

从《沉沦》的家国情结看郁达夫创作道路的发展/王娟/55

基于文体学视角分析托马斯·哈代的《身后》/赵妍/58

普鲁契克情感理论视域下的情感用语——以古海忠之笔供为例/李加娜、孟庆荣/63

性朴论视野下荀子美学思想新探/吴爱邦/66

品范宽——《雪景寒林图》/程绍君/72

基于《美人鱼》和《白鲸》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张楠/75

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妇女解放观及当代价值/苏苗苗/78

繁华背后的危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的再思考/陈振华/81

裴彩芳诗歌中的女性特质/程严莹/83

神话学视角下国人“魂归故里”情结溯源/王淼/85

演说《不自由,毋宁死》中的隐性劝说功能赏析/吴丽丹/88

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陈玲玲/91

新常态下中华文化的解构与建构/李璐/95

以国学通书法之道/李洁/98

中国术数中的理论文化/刘瑾冬/100

学术研究综述

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的意义与对策/沈毅 /103

新媒体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参与意识的提升措施/于洪波/105

文化与教育

关于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几点思考/张琳/107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殷啸/109

独立学院教师流失现状调研分析——以广州市三所独立学院为例/欧衍伽/111

独立学院校史馆建设的特点、原则及内容/汪长亮、廖平/114

非智力因素与创新型成教女大学生的培养/吴永光、罗晓林/116

“2+1”教训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保障/潘向明/119

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及应注意的问题/李宁/12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董彬、林仁强、张琳/125

大学文化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王丽霞/129

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探究/陶言强、周相宜/135

论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王静、董文涛、高晓艳/139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新变化及引导方式/赵静、高明/143

当代大学生提升逆商的必要性和方法探究/侯文兰、王静/146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应对策略/高琳/148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王丽霞/150

信息时代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大学英语 听说自主学习模式/于海燕/153

美国奥本大学学术项目评估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杨建胜/156

文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基本向度/张谨/159

“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在一致性/刘长林、朱爱军/162

卢卡奇视域下的“事实”/李滟茹/165

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李金/167

论柏拉图《吕西斯篇》的友爱观/王叔君/170

语言与文化

解读“网络流行语”中的青少年网络舆论表达——“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语言、思维习惯的影响研究综述/郭亮/173

民间语言衍生民俗仪式二则——“浇旗”“卸枷”的理据/孙志豪/178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分析/赵继红/181

从文化视角看中俄问候语差异/郭和英/183

英语文学中的典故及其翻译策略/陈克伟/185

唐诗《除夜作》及其英译本的概念功能/刘淑亚/187

基于“翻译工作坊”的建筑行业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陈秀春/189

法律文化

数字著作权交易法律制度构建——基于经济法视角/史辉/192

商法解释的法律文化/彭丽娟/197

文史论苑

从《史记·外戚世家》看西汉前期上层妇女的身份地位/赵沈亭、李昱君/199

永乐十九年宫廷大火善后与“萧仪之祸”/吴如功/202

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邵鹏宇/205

以厌降为中心看“三年之丧”由“杀”到“隆”的转变过程/李兆宇/208

乾隆时期文字狱高潮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单敏/213

《贞观政要》的择官智慧及其对当代政府管理的启示/代佳朋/217

《明督抚年表》讹误校补九则/段帅帅/221

“清”范畴的含义及产生原因/王惠芳/223

晚清出版机构蜚英馆考略/范猛/226

透过质材解读漆画中的“设计语言”/林文洁/230

中国音乐美学之“情”的本体意义/吕靓/233

文化纵横

□学人心迹

医巫闾考古记/郭大顺/235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学然后知不足”

□封二、封三 本期学林人物苏培成

□英文要目/董丽娟译

第八期

文化视点

如何看待国学/周溯源/6

论国学教育的民族性、系统性与当代性/薛幼萍/9

学林人物

再论海峡两岸语言微观对比研究/刁晏斌/14

刁晏斌教授的现代汉语史研究/郝瑞/21

文化观察

我们需要民族整体性忏悔——谨以此文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李春林/24

台湾的:新皇民化“现象与台湾文化认同的未来/卞恒沁/30

辨风正俗

“民以食为天”的历史考察/吴永杰/32

《大中国志》中的民俗事象/白蓉/40

解析消费主义对青年文化的影响/于洪波/43

文化艺术视野

苏童笔下的女性生存及命运言说——以《妻妾成群》《红粉》和《黄雀记》为例/阚玉篇/45

格非小说的“学者气蕴”/韩雪梅/48

尚力美学视角下陈铨抗战戏剧的审美性及精神内涵/徐休明/51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对继母题材影视剧的解读——以《继母后妈》和《幸福来敲门》为例/邬欣言、王梅、任婧/57

伦理学理论视角下解读《天黑前的夏天》/杨永青、龚雪薇/61

《群山之颠》:评书体式下的现实关照/张洁/64

《穆斯林的葬礼》中长女梁君璧形象透视/兰奂铮/6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根鸟》中的少年成长模式/曹越/69

《芦花荡》中“反常”式的英雄塑造/陈平君、甘秋霞/71

《恶之花》对“丑”描写的现实意义/代晨/73

《黄泥地》里的悲歌/盖伟/75

时间对昆丁的禁锢与毁灭/张梦琳/78

贾樟柯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转变/赵庆伟/80

美国电影《蝴蝶君》对“东方”的解读/黄四林/82

侯马刺绣的美学意蕴/孙玉琴/85

学术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关系探究/陶言强、周相宜/87

文化与教育

自媒体对高校网络舆论导向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丁瑞萍、徐艳/90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李香云、王建文/93

网络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品牌建设研究/莫楠/97

中职校心理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及应对措施/陆家浩、邹文华/100

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探析及对策/徐学林/103

迈克尔?怀特代表著述及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马涛/107

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邱立志/111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创新发展的多维视角/张谨/114

文化遗产研究

明清北京太岁坛与先农坛关系探析/蔡宛平/117

试论中国古都的划分和定位/唐玮婷/127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现状及应对措施/雷帅、冯娜、贺舒扬/130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王茜、孔非非/133

建水古城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宗云燕/135

佳县白云山白云观古戏台调查研究/尹媛媛/139

传统冰嬉运动的发展分析与发展措施/李响、赵忠伟、孙瑞、王维/141

大学文化

西南联合大学精神对当代普通高校办学的启示/赵亚东/143

近代辽宁高校德育模式论析/黄晓通/146

基于个体因素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设计/余贽/149

文化哲学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论域探析/盛新娣/151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发展的措施/刘丽/154

论人终极欲望的利他性/马卿誉/157

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杜慧/159

礼教文明与经济创新/司马云杰/162

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看君权的堕落/张继军、孙文浩/166

语言与文化

《通俗编》隐语研究/段新颖/168

认知语言学理论影响前后的汉语方位词研究综述/陈敏/170

语用学视角下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郭雯/173

国际语言和内容融合教学研究之趋势透析/李丹凌/177

口语诗多模态意义的建构/刘素芳、张红/180

《阿拉比》中新修辞理论下象征手法对翻译的指导意义/钱婧婧/183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修辞学分析和文本解读/郑睿/185

法律文化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问题与完善/林玉丽/187

我国小额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彭丽娟/191

文史论苑

唐代民间词研究/冷铨清/193

国家与个人:近代中国留学生的国际婚姻/王淑会/202

晚明社会的文化心态:从万历怠政到文官集团的“名节”行为/刘黎/209

中国明清建筑中的“物以载道”政治思想/温宏岩、黄华明/212

公案小说“缀段式”叙事手法的起源与演进——兼与侦探小说叙事线索比较研究/宋怡心/217

先秦时期的日月崇拜/白芳/219

《论语》中的《诗经》现象及其意义/张思远/221

全真道龙门派传入甘肃之年代考辨/路尧/223

毛泽东、周恩来与溥仪/范鹏飞/227

黄遵宪与《日本国志》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借鉴日本文化的影响/仲玉花/230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托尔斯泰道德观的影响/郭和英/234

文化纵横

□文化书评

别具一格的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读王明珂《华夏边缘》/张入月/236

□学术参考 “中国筷子文化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不识不知”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刁晏斌

□英文目录/董丽娟译

第九期

文化视点 传统文化的“内外双修”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郭琦、洪晓楠/6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当代中国启示/徐毅/12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孙成武/16

海归群体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作用/李文君/18

近代俄国宗教文化对大连的影响/李迺涛/20

学林人物

赵元任先生对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贡献/赵贤德/23

赵贤德教授学术简介及代表成果/赵贤德/29

文化观察

话说“雅”与“俗”/艾珺/33

碎片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刘 畅、云梅、代金平/35

辨风正俗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南大学教师薪资及生活状况初探/张梓晗/39

“民俗文化学”的先天不足及自立途径/黄予/42

中阳剪纸的文化意蕴/成书荣/45

中国鬼文化与魑魅魍魉/高菲/47

文学评论

五山诗人对苏轼诗歌语典借鉴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美学倾向/王志钢/49

就《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文学批评观/莫亚萍/54

女性的宿命与“女性书写”——《我们家族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李进超/56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恋爱中的女人》/纪全艳/60

苏童长篇小说对人性的书写/李壮飞/63

川端康成《山音》梦释/郑言/65

论雷蒙德·卡佛的诗风及其诗与小说的关系/王星星/69

从《接骨师之女》看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丧失与重建/于坤/71

《甜牙》的伦理与情感对复杂人性的质询/周涓/74

学术研究综述

徽州民众文化自信现状考察及思考——以休宁籍民众为例/周蓉蓉/76

文化与教育

微时代技术对青少年虚拟自我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牛梦芸、徐琳琳/80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中职新生心理干预效果的实践研究/陆家浩、顾静/83

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林丹/86

从扬州史料解读“佛教有益于群治”的具体举措/马越/94

洛阳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研究/李红霞/99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民主因素及对当代的启示/郭勇、陈光辉/102

《近思录》之为学思想内容与特征研究/苏思铭/104

论《老子》《庄子》中道与言的悖论关系/戴春雷/106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赵铁峰110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以石仓乡土建筑为例/罗俊/112

方言资源与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以湖南长沙为例/杨铭/114

文化产业研究

论消费文化现实发展的基本特征/杨慧/118

文化生产及其产品的内涵与特征/张谨/122

构建“互联网+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促进就业创业的探索/郑阳梅/125

大学文化

延安创业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时代价值/贾超/130

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模式构建策略/陆丽鸿/134

高校留学生管理中的“三非”问题及应对措施/王倩/137

高校教师如何“内外双修”/唐田田/141

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分析——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李凤玲/144

基于模因论的写作策略在大学课堂实践中的应用/张婧、马勇/148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转换与地域空间文学元素植入——以唐代关中文学为例/王伟/150

文化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刘绍敏/154

语言与文化

晋北平鲁方言类词缀“头”的研究/赵锦秀/157

从“silk”一词的生成及演变看“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王偲、张烨/160

湖南城步长安营西南官话方言岛研究/唐周凝、李素琼/164

汉语喻词的文化映射/汪宁/168

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李华/171

英国广告中拟人化具象动物蕴含的阶级意识形态话语/雪征/173

基于人际元功能的庭审话语分析/陈艳华/178

“X+得很”结构及其语用价值/孙苗苗/181

基于中日文化差异的高校日语教学文化导入方法研究/李梅、刘艳艳/184

浅谈中国经典翻译者的文化传播/李雨璨/187

汉维礼貌用语对比研究/米可拉依·依拉音、申婷/189

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口语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李永武/192

《新华字典》王部字研究/鲁岭梅、李小平/195

法律文化

再论扩大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徐文华/200

文史论苑

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综述/朱鹏/202

陆机《文赋》以赋名篇原因考/黄紫/206

柳宗元论说杂文中散文文体理论的创新实践/许明欣/215

日落黄昏意象在唐代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张晓茹/219

泸州“生基”墓考/徐吉贵/222

《文心》“定势”说现世价值探微/张雨薇/225

真德秀诗学观研究/董秀丽/227

《红楼梦》的写人艺术/张宏锋/230

浅析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黑白关系/叶子祥、周瀛瀛/232

东洲保卫战史话/江承先/234

文化纵横

□文化书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读与评:周溯源书评选集》读后感/汤生根/237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赵贤德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风流儒雅亦吾师”

□英文目录/董丽娟译

第十期

文化视点 关于社会生活专门史的研究与书写

中国经纪人史的“关键语”与社会史研究的“套路”——关于社会生活专门史研究及书写方法的思想轨迹/曲彦斌/6

具有探索社会生活专门史研究方法意义的一套丛书——《中国社会民俗史丛书》的策划与编辑出版历程评述/徐华龙/25

学林人物

和实力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洪晓楠/30

用哲学引领文化研究阔步向前——洪晓楠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邱金英/36

民俗语言文化

察隻子·变复·偶语解证/杨琳/43

辨风正俗

童养媳起源时代探究/李奎原/47

秦汉庶人阶层“有无姓氏”问题略论/骆春榕/50

辽西北地区喀喇沁蒙古人的族源与迁徙状况研究/汪振泽、刘利民/55

文学评论

论作家创作的故乡“原点”/韩雪梅/59

浅析海斯特的“罪”与赎/张雪静/62

《阿甘正传》回归传统价值观的深层次文化解读/李娜/65

《美国往事》的几处精彩转场/杨庆娟/67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性格及其成因/张军/69

巴恩斯对“英国性”的戏谑——《英格兰,英格兰》的空间解读/蔡玲燕/71

《十诫之杀人短片》中的伦理困惑/严文烨/76

民族化视域下中国电影的变革之路/殷伟/78

《师父》:中国侠文化的式微/黄丝雨/80

电影的属性辨析/张茜/82

学术研究综述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引导策略——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时臻/85

20世纪70-80年代《西德侨报》的媒体特征研究/张丽娜/89

社会工作介入外来未婚女工“性”伤害的研究/赵丽芬/92

文化与教育

高校开设“狩猎”课程的可行性分析/李响 、赵忠伟/98

易学文化对表演艺术管理之道的启示/于悠悠/100

文化之塔与教育工程/林亦农/103

大学生不可缺少民族精神/唐田田/108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风险防控路径与对策/万昌烨、葛鑫伟、於爱民/110

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策略/高燕/114

苏州乡贤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张寿强/118

文化遗产

闽南传统建筑元素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的应用与呈现/周丽英/121

数据挖掘技术在工业遗产档案资源整合中的应用/杨杰 /127

邢台古桥现状调查/张明/129

城市化背景下岭南传统民间工艺的发展与社区影响——以佛山狮头彩扎为例/吴悦芳/131

漳州古街的文化特质与传承/何昊/136

文化产业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李亚卓 /141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文化旅游战略应用研究/张旭/144

美国洛杉矶市的文化资源建设与开发/邓元宏/146

甘肃文化产业化的工业设计研究/徐国柱/149

文化哲学

王守仁“致良知”的当代意义/曾繁琪/153

贾谊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在理路/黄小云、罗小涧/156

中学西传与自然神论/李锡明/159

从《大闹天宫》体验认知老子的“一二三”理论/王梦中/163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许秩嘉/167

耻感的德治之维/朱宏/169

当代诚信观念的起源、特征及认知研究/张京玖/174

阳明学在日本企业中的实践/孙丽娟/177

语言与文化

张惠言的词学主张/崔颖/180

维语bol-附加成分的语法探究/杨璐/183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构词理据/陈小琴/186

从地域文化视角看甘肃七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翻译/何艳萍/188

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浅谈诗歌翻译——以德语诗《秋夜漫步》为例/李琦/191

汉维人名词语意义的泛化研究/申婷、米可拉依·依拉音/196

汉维语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潘娟/198

日语听觉动词通感用法的认知语义学阐释/周霞/201

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同日语因果使役表达不对译原因/冯莉/206

法律文化

论高校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和防范措施/宋洁/209

文史论苑

《石棚西崖新修关帝庙记》校释/王志钢/213

魏晋南北朝鬼小说时间结构的二元性/张瑞杰/216

明清两朝山东诸地琴人琴事考补/焦旭/218

刘商诗歌题材综论/王增学/225

明初朝贡贸易制度建立的原因探究/徐新海/231

“2-6模型”与“800年周期”——一个可能的世界史叙述角度/许立阳/234

文化纵横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洪晓楠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咬得菜根百事可作”

□英文目录/周丹译

第十一期

文化视点

我国发展集彩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张增帆/6

让名人故居融入公众文化生活——以宝应博物馆实践为例/倪学萍/10

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播/唐吉深/14

文学在文化强国进程中的软实力作用/廖智勇/18

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模式/宗云燕/21

学林人物

情感发生论/刘绪源/25

得其余情,从乎本心——论刘绪源的学术研究/赵霞/33

民俗语言文化

悬橙·捉出·悬米·嬴勝辨正/杨琳/36

新书首发摘要

中国经纪人行业流变轨迹踪痕 /曲哲、艾珺/39

文学评论

从《魔山》看世纪之交欧洲思想图景与精神样态/张明娟/50

论简爱的精神成长历程/戴春雷/56

孔子与“巧言令色”/郭帅/59

浅析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错位与重复/孙晓光/63

论田山花袋《棉被》的多元错位/祁婷/66

美学星空下的呼兰河/汪瑶/69

试用矛盾分析法探究关汉卿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王慧君/72

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探究/刘一凡/75

《无声告白》的叙事特点/李月/77

中西文化视野下的“复仇”主题文学比较/马佩林/80

文化观察

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探究/王晶/82

辨风正俗

白俄罗斯和中国民间预兆/张宏赡/85

历史名人与老通扬运河/朱品儒/87

民国青年政治组织争夺青年的舆论战争/孙鹏/90

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家庭教育/陈晓红/93

“草圣”张芝籍贯考析/王世红/96

被人遗忘的“韩式”文化——寒食节 /钟雨杉、成贤康/100

文化遗产

草原丝绸之路上归化城的资金中枢——宝丰社/吴红波/103

先秦时期石楼的文化遗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卜蓉蓉/105

大学文化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自觉/李青/108

共青团助推青年网络创业就业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郑阳梅/111

从加强党建带团建入手提高“青马工程”育人实效——以江苏高校为例/岳嵩/114

浅谈美国大学穆斯林学生社团——以石溪大学为例/苏雪/118

以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探索/徐登伟/121

女性修养提升中政治素质的重要性及具体途径/玉香/124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孙汝君、王威/128

学术研究综述

维吾尔“巴扎”研究综述/王建斌/132

文化与教育

日语教学中多模态元话语的对话性策略/许慧敏/137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信念与实践对比分析——以南京市不同类型高校个案研究为例/朱晓嘉/142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王玥/147

文化哲学

先秦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之特征论析/王长顺/150

从“灌输”的困境中寻求“实践”的多元化路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杨佳江、赵宏文/157

略论熊赐履的道统观——以《学统》为中心的考察/高阳、李怡/160

《诗经》的价值解读/刘华天/166

语言与文化

从泰特勒三原则审视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之翻译/刘丽/168

“那谁”的语用标记价值微探/李秀娟/171

英汉互译中译者的认知体验研究/刘慧、李丽丽/175

浅谈日本和歌中的“鹿”和“萩”/刘蔚三/178

语言耗损综述/刘魏娜/181

OV复合名词中动词名用的认知解释/张俊睿/185

“火”的声训及文化蕴涵浅析/陈瑜萱/187

《辞源》(第三版)征引《说文解字》考略/包诗林/189

维汉语名词“数”范畴的对比翻译分析/王威、阿依努尔·克力木/195

浅析维语bol-的含义及其在谚语中的运用/杨璐/197

法律文化

高校在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姚慧/199

环境立法中增加性别区分条款的可行性刍议——基于女性正义视角/郑了了/202

新环境下死刑制度改革现状与未来展望/赵津/207

文史论苑

关于清代流人戴梓研究的新资料/王雁/209

18世纪中国宫廷的洋风画——兼论曹雪芹对洋风画的态度/李晨辉/213

从《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看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福州/陈恺旻/219

大陆“武林小说”琐议/金常德/224

高县清明会的历史演变及文化传承/陈相合、宋涛涛/227

桂北武装起义的历史意义/唐军富/231

孔子弟子手中的简册/吴枞/235

文化纵横

□文化书评

乡村价值与文化传承——评《农村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任超/238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刘绪源

□本期封底篆刻 清童昌龄篆刻“所欲不求大,得欢常有余”

□英文目录/周丹译

第十二期

文化视点

周有光的世界文化视点及其心路历程/曲彦斌/6

大德 卓识 通才 博学/罗卫东/15

关于周有光先生的全球化思想/赵贤德/20

学林人物

箸与清代中医药研究/徐华龙/26

理论与经验的并行——徐华龙先生的多元学术研究述评/夏楠/37

民俗语言文化

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杨琳/41

文化观察

从《毛主席老人家别生气》说起/孙汝建/45

辨风正俗

“民俗人”与体验性研究初探/徐鹏/47

山西岚县“岚城供会”的民间信仰及保护/白宁、靳凤仙/52

湖南湘西苗族傩文化研究——“还傩愿”仪式调查研究/翁建敏、石力/56

陕北延长地名的社会文化考察/汪东锋、彭雷/60

当代“工匠精神”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培育/吴丹/63

文学评论

毒焰烧灼与美言颂歌——蒲宁的国民性书写 /李春林/66

网络文学的创作模板及其文学性分析/杨一多、吴明霞/76

论创伤性体验与柳如是的创作/迟慧涵、舒耘华/81

找寻精神的栖息地-—《群山回唱》的人物精神生态困境阐释/陈美娜/84

浅议克里斯蒂娃的卑贱理论/熊北雁/87

论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性/韩雪/90

比喻艺术的三个特点:以《围城》为例/王邦宇/93

动态对等视角下现代中文译本《圣经·诗篇》的翻译研究/刘晓萌/96

浅析小说《洛丽塔》中的主要艺术特征/陈均敏、戴玉竹/98

吉本芭娜娜的空间叙事策略研究/高亮、秦国和/101

试论鬼魂老哈姆莱特与杨国用的形象/吕婷婷/103

《日本灵异记》的民众救济的特征/秦梨丽/107

女性书法空间构成与审美特征/李旭琴/109

移动游戏美术设计中水墨风格的构建/林心山/112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感官表达研究/张灏旸/115

文化产业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思想观照下中国文化外译研究/吴思锋/118

以粟特胡姬为例管窥唐文化的开放性/李超/124

关于草原文化之属性辨析/乌尼尔/127

维吾尔族传统保健文化研究/阿孜古丽·阿布都热合曼/131

文化与教育

文化自觉视野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研究——兼论武陵地区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现/李御娇、张辉/135

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农村思想宣传工作的几点认识/董丽娟、王志钢/139

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滑登红/142

大学生网络社团生存状况研究——以华南地区高校为例/周艳华、李林青、吴迪/145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韩雷/150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王楠/154

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初探/王夏、赵乐天/156

社会教育力于个体及学校之价值/温双艳/160

文化动态性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张晓臣/163

交际翻译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王琳/165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观念转变的意义/王宏宇/168

文化哲学

论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的“客观化”问题/周娴/170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桑江/173

语言与文化

云南小凉山彝族语言生态问题研究/李莉/175

河南温县方言中“老AA”形式用法分析/晁芳芳/178

论日语指示词的“观念指示”用法/郭有志/181

法律文化

论现存唐人制策的刑法现象/田子爽/183

法治视角下的法律文化认同研究/宋洁/187

通过合作的法治行政——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行政执法理论基础的重构探究/刘恒利/190

微时代语境下我国公民参与的多维审视与路径探析/孙丽娟/193

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分析/袁鹰/196

革旧与创新——读《新英国宪法》/朱珈宇/201

文史论苑

宋初僧人释智圆与古文运动/袁九生/203

泰山·岱庙“筑桥碑记”碑略考/马文/210

虎门销烟人物关系辨析及其品阶考证/丁学志/214

元代藏传佛教的传播及对蒙藏关系的影响/韩聪/217

来源脉络视角下的地方历史文献开发模式探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汤萌、张洁/219

袁世凯北洋政府时期克利斯浦借款签订始末及夭折原因探析/王颖丽/223

浅析1928年甘肃旱灾救济措施/黄佳/226

冯梦龙文艺创作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理想/秦淑芳、肖承光/228

亚文化视域下的纽约教父与上海“皇帝”/张茂林/231

文化纵横

□文化书评

创新出彩 充满诗意——周溯源新著《文史哲三十论》读后/汤生根/237

□本期封底篆刻 仁者寿(选自清《小石山房印谱》)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徐华龙

□英文目录/周丹译

CULTURE JOURNAL THE 75 TH ISSUE

MAIN CONT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should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CULTURE JOURNAL"/YAN Lin

9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methods ' contribution to linguistics/ZHOU Qingsheng

23

Lake ice fish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HE Jia

35

To explore effective inheritance way of Liaoning Manc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IAO peng,SHI Guangzheng

40

Theory of "the invisibility cloak",the reasons behind ' the invisibility'/JIA Na

58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experience in Sholokhov's creation /PENG Aiting

60

Analyze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model of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China" /AI Yuheng

87

Study on Lingnan Ganquan school/WU Aibang

90

Study on Malinowski's culture concept/LIANG Qifeng

101

To explore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Danc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national regions/MA Lin

112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under the social linguistics angle /DU Ting

157

The elements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northeast dialect' animal metaphor/QIN Chuyang

163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