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7-02-20 03:01
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资源

何 佳

(扎赉诺尔博物馆,内蒙古 满洲里 021410)

【辨风正俗】

论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何 佳

(扎赉诺尔博物馆,内蒙古 满洲里 021410)

呼伦湖,又名达赉湖,蒙语意为“海一样的湖”,位于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也是中国北方第一大湖。[1]呼伦湖冰捕是呼伦湖最具特色的捕捞方式,体现着粗犷豪放、大气磅礴的劳动之美和呼伦湖捕鱼人的精神和气魄。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满洲里及扎赉诺尔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这是本文写作的缘由。

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呼伦湖冰捕概述

呼伦湖冰期长达六个月,冰层厚可达1米以上,冬季冰下捕鱼产量占全年产量的80%以上。冰下捕鱼在每年的12月中旬开始,整个冬捕期最短历时45天左右,最长达90天左右,是呼伦湖每年最繁忙的捕捞季节,捕鱼人被誉为“中国的爱斯基摩人”。

呼伦湖冰捕过程主要有祭湖、出发、布网、出网、渔获等。

1.祭湖:呼伦湖上的渔工为了能顺利安全地打鱼,每年开冬网前,首先要祭湖。祭湖时,在湖边冰上宰只羊,放在供桌上,摆上酒,工人们用纸蘸上羊血点火烧着。然后由工长带领磕头、烧香,求神保佑。祭毕,携酒载网乘爬犁出发。打第一网时,在冰眼打通下网前和出网后,都要磕头、烧纸、洒酒。祭呼伦湖时,也向过去在湖中遇难的人表示祭奠,并求他们在神前多说好话,保佑打网顺利。[2]

2.出发:凌晨,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呼伦湖渔业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几个冬捕小分队,几十辆拖拉机、大篷车,载着渔具、大网、钻冰机,驶向捕鱼场地。

3.布网和出网:首先,有经验的工长要判断鱼群的走向,下网的方位,选中渔区,插好标志旗后再开凿下网眼。下网眼凿开后,按135°角分两翼各钻10个冰眼并导入引杆,把大网拉进冰下,当大网运行到300米处后,转为平行方向向前推进。直到运行4000米左右,再折向梯形的出网眼,收拢出鱼。引杆长30多米,像一根巨针在冰下沿冰眼的方向拔行,引杆后的大网由三片组成,总长度约800多米,大网形成平行扇面,缓缓推进。水下布网,穿凿冰眼,引杆拉网都是很繁琐的经验活。从布网到出网,一般要在冰下运行5000米左右,至少需要5个小时。[3]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高效便捷的机械化作业逐渐取代了传统马拉网的生产方式,极大地减轻了渔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4.渔获:当渔工收缩网兜时,是人们最兴奋的时刻。鱼一出水,就成冰棍,为了防止它们结成冰坨子,渔工们用抄捞子或铁锹,将出网的鱼兜住甩向空中,这是最经典的呼伦湖冰捕场面。[6]此时,也是观看捕鱼的游人们最开心的时刻,手捧蹦跳不止的大鲤鱼,在冰面上奔跑、呼叫,尽情分享丰收的喜悦。

二、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义

1.有利于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建设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也是建设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打造“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实践。

2.有利于加速旅游产业发展和推动地方经济。中国留存时间最长的呼伦湖冰捕,浓缩了扎赉诺尔文化的精髓,是文化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飘溢着扎赉诺尔冰雪天地相谐相趣的人文气息,成为奉献给游客们的又一道冰雪盛宴。同时,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草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和开发的意义重大,是实现地域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的需要。

3.从社会发展的战略眼光看,保护和传承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展和丰富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由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和个性的同时,如何扩大文化交流与对话,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保护和传承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实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4.是增加城市文化底蕴的需要。呼伦湖冰捕可以挖掘与展示区域独特人文,展示扎赉诺尔地区特色,成为既充满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同时又彰显时代气息的人文旅游项目。

三、保护对策

1.对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梳理

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自然及人文资源。其中湖泊、湿地、冰雪、草原构成了呼伦湖冰捕的生态基底;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构成了呼伦湖冰捕绚烂多彩的文化基调。因此在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中,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各种资源市场竞争力和潜质分析,找到能够代表呼伦湖冰捕生命密码的“DNA”,并依此构建呼伦湖冰捕的核心功能、产品体系及核心竞争力。

2.对资源开发方向及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资源价值和开发方向在于,作为特色资源来开发打造,并融化在蒙古族民族文化元素的大背景下,与民族文化一起开发。同时,注重放大“冰湖渔猎”资源效应。

3.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

呼伦湖周边的藏传佛教文化要素与冰捕的“祭湖”融合到一起,就更能产生竞争力和感召力。因此,呼伦湖冰捕文化要结合宗教元素不断完善形式、扩大规模、丰富内容、凝练要素和主题、拓展外延,增强其观赏性和互动参与性。

4.举办冰捕文化旅游节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节会等节庆活动,让民俗风情得以良好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条有效途径。举办冰捕文化旅游节,将成为呼伦湖冰捕这一古老捕捞方式传承的重要载体。

目前一般性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求奇、求异、求知心理和旅游消费需求,旅游活动已经出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依托呼伦湖冰捕这一独特资源,打造集休闲、观赏、摄影、娱乐为一体的冰捕文化旅游节。同时,开发冰捕相关的旅游活动提高呼伦湖冰捕知名度,加深游览印象,增强呼伦湖冰捕旅游的吸引力。

5.突出政府、文博机构及学者在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资金投入,文博管理机构除了做好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还要加强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媒体宣传。长期以来,我国公民甚至地方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足。此外,学者对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学术上的支持。

四、结语

呼伦湖冰捕以其原始的捕捞方式和壮观的捕捞场面展示出传统渔业的迷人景象和北国冬季的奇特风姿,如今,它已是呼伦贝尔冰雪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呼伦贝尔冬季旅游文化新的亮丽名片。呼伦湖冰捕,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革,我们仍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斯土斯民的生活方式和智慧。随着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综合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我们相信“呼伦湖冰捕”这一古老的捕捞方式,一定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1]韩向红.达赉湖富营养化及其自净功能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2.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赉诺尔区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巨杨冢当

G127

A

1673-7725(2017)01-0035-03

2006-12-10

何佳(1984-),男,湖南衡阳人,助理馆员,主要从事考古学研究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资源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