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 翀 郑桂泉 张小华
图片提供 :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
编辑 :青云
苏绣精品
作者 :李 翀 郑桂泉 张小华
图片提供 :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
编辑 :青云
从“绣万国于一锦”到“以针作画”“巧夺天工”,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精细平齐、光和匀顺、画面精致、高端典雅、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苏绣精品在有序规律的运针、灵活和顺的用色中,显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地方特色。苏绣精品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优雅与时尚,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在艺苑中吐芳挺秀,堪为苏绣作品的典范。
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气温15.7℃。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西有太湖、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尚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等大小数十个湖泊,长江绕行北部,并有吴淞江、胥江、京杭大运河等河道,水网密集,被誉为“东方水城”。
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平野稻香,碧波鱼跃,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等。丰富的农副物产,加之独特的自然条件,使苏州一带的农村较早地形成了种桑养蚕的习俗,且量多质高,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府”。苏州女子柔和的性情,天赋的心灵手巧,为刺绣的慢针细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苏州绣娘有10多万人,形成了农村“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的繁荣现象。
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中,各族人民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3100多年前,勾吴建立,逐步形成了吴文化。最初,政治中心在无锡、吴县交界处一带,2500年前吴国迁都苏州,从此,苏州成为了吴文化的中心。春秋时期,吴作为偏居南方的小国,却夺得天下霸主之地位,其根本原因是吴国的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鼎盛一时的吴国文化。唐朝时,苏州是“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入宋,“风物雄丽为东南冠”,人称“天堂”。元代,这里商业和工艺十分繁荣昌盛。清雍正年间,阊门至枫桥,“烟火百万户”“列市二十里”“堪称当时全世界最大城市之一”。清末和民国时期,这里是全国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之前哨。苏绣就在此处发源、发扬。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都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 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盛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辛亥革命后,由于宫货订购中断,苏绣一度萧条。不过由于封建礼制的解除,富人、巨商竞以穿绣服为荣,军阀、官吏追求豪华以及蒙、满贵族的生活习惯需要,不久苏绣又逐步兴盛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苏绣极为重视,分别成立了苏绣厂(今苏州刺绣厂)、苏州刺绣研究所、苏州绣品厂等单位。苏州刺绣研究所成为苏州形象窗口、对外交流平台和中国苏州工业旅游示范园。2005年,苏州刺绣研究所成功申报“苏绣技艺”项目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苏州刺绣研究所被文化部批准为“苏绣文化产业基地”。它是国家文化部认定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
德艺双馨 不同时代师承谱系一脉相连代代真传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融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佛像等8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及其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1915年,《耶稣像》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13000美元。《美国女优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沈寿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金静芬的艺人在苏绣发展历程中熠熠发光。金静芬9岁习刺绣,性文静、好学,1907年拜沈寿为师,并参与敬献给慈禧太后70寿辰绣制贺礼的工作。她的作品吸收了沈寿“仿真绣”的优点,设色鲜艳而明快,注重针法、绣法的运用,在发扬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绘画艺术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作品分别在1911年、1915年“南洋劝业会”“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
在传承金静芬技艺成就的学生中,牟志红是最突出的一位。她14岁师从金静芬,用了5年的时间跟随金老研习刺绣基本功。1975年随国家轻工部组织的贸易小组远赴日本参加“中国工艺品展卖会”,作刺绣表演,获得了日本同行与民众的高度评价。之后,牟志红获得了1981年江苏省百花奖和1982年全国工艺品百花奖评比的金杯奖。
(一)周巽先(1913—1998)
从事刺绣艺术60多年,擅长乱针绣,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像》《狼牙山五壮士》《冬宫》《竹叶熊猫》等。她是双面乱针绣的创始人,作品双面异色绣《金鱼》《双鹤》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长期担任技艺指导,合作编写出版《乱针绣针法》一书。
(二)任嘒闲(1916—2003)
擅长乱针绣,尤以人像绣见长。她吸收中西文化精华,首创虚实乱针绣,达到“以少许胜多许”境界,为刺绣艺术开辟了新的蹊径。1966年,她创双面异色异样绣,开创了三面三异绣的先声。代表作品有《列宁在讲台上》《齐白石像》《叶圣陶像》《刘海粟像》等,著有《乱针绣技法》(合作)、《略论虚实乱针绣》等论著。
(三)徐绍青(1919—1996)
从事苏绣、缂丝创作设计30余年,创作佳作数十幅参加国内外展出,其中苏绣《松鼠葡萄》获第二届工艺美术奖金杯奖,缂丝《金底牡丹》通景屏作为国家元首级礼品,《竹叶群鹊》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珍品收藏。代表作品还有《白孔雀》《海棠冠眉》《牡丹通景屏风》等。论著有《苏州刺绣图案》《论韩希孟刺绣艺术》。
(四)李娥英
擅长刺绣针法与双面绣技艺研究,长期担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技艺指导。作品《金鱼》获第56届国际博览会金奖。1955年研制成功第一幅散套双面绣《牡丹屏》(合作)。1960年主持苏绣针法汇编,苏绣42种针法的过程图,填补了我国刺绣专业教材的空白。著有《苏绣技法》。1982年主持复制的万历帝孝靖皇后《百子衣》获全国第一届工艺美术百花最高奖项珍品奖。
画稿设计
上绷
勾绷
染线
(五)顾文霞
擅长刺绣猫、金鱼、花鸟,以针代笔把小猫绣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代表作有《小猫》《白猫戏螳螂》等,获“东方明珠”赞誉;双面绣《花猫戏蚱蜢》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藏。1984年成功复制刺绣文物《万历帝衮服》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1992年依明清龙的造型,设计三异绣《双龙戏珠》。撰写的《绣猫技法》入编《苏绣技法》。2008年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评为首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六)周爱珍
擅长油画、水彩画,创作设计的作品有《邓爷爷和小孙儿》《周总理像》《白求恩像》和《林间百鸟》《姑苏绣色》《白猫》等。其中双面绣《金鱼》1984年荣获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水乡组画》获全国工艺品金奖,《白莺夜景》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乱针绣《刘海粟像》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收藏。
(七)张玉英
刺绣技艺扎实,刺绣风格可以用“色彩丰富、针脚活泼、线条流畅、立体感强”十六字概括,擅长小巷绣,20世纪80年代起绣制了多幅国外领导人的肖像,如《萨马兰奇》《摩洛哥国王》《阿联酋酋长》等,被选为国家礼品,并成功绣制伟人邓小平单面小巷绣《82+1》。
(八)余福臻
擅长细绣技艺,首创细乱针结合法绣猫,有“猫王”之誉。所绣的双面绣《白猫戏螳螂》《沙发双猫》《黑底红叶白猫》,单面绣《白底白猫》《黑底黑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等奖项。
配线
刺绣
装裱
满含灵气神韵
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坐落于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这里建筑典雅,树木葱郁,环境幽静,刺绣艺术和园林艺术交相辉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技艺项目)传承和保护责任单位,国家文化部认定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其完整的艺术体系、精湛的技艺、精美的作品、丰硕的艺术传承与保护成果等,一直在苏绣艺术界乃至中国刺绣界享有盛誉,久盛不衰。“环绣山庄”品牌与“环秀山庄”一字之差,却相得益彰。
坚持精益求精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手工技艺早已淹没在批量的产能、规模的效应和巨额的销量中。但对于苏绣,苏州刺绣研究所在技艺传承上仍然坚持着科技与机器无法比拟的传统手工艺,在手工技艺上提升创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髓通过作品完美体现,永葆“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如高技术含量的丝线染色技术经过提升,能够以一种颜色延展调染出几十种渐变过渡色级。该项技术能染整出的丝线颜色种类是外界刺绣行业、作坊无可比拟的,解决了绣制作品时因某种颜色的变色种类少而体现不出作品局部之间区别的问题,使得绣面颜色变化更加自然,画面更加真实生动。
丰富传承方式
为了更加完善地将苏绣技艺瑰宝传承下去,研究所在注重传统内容的传承外,十分强调“思维大于技巧”的创新理念,同时围绕着因材施教,探索出了多方面结合的传承方式。一是坚持国家级大师一带一或一带多徒传统方式的谱系传承与维护;二是自主招生、集体培养的传承方式;三是与多所艺术类院校进行了合作办学的传承方式。
从2010年开始,研究所先后和苏高工、苏州美院等开展了常态化的办班培养,使得苏绣界出现正规院校毕业生成为现实,改变了过去口手相传的艺术传承模式,为苏绣的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这在苏绣乃至中国刺绣艺术界也是独无仅有的成就。不仅如此,还有服装类专业研究生的在职合作培养,更是业内所仅有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必将在中国刺绣艺术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多种渠道 展现中华传统文化
不断开展对外交流。多年来,研究所创作的苏绣精品,先后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在上海世博会等重要活动中被选定为东方文化元素,多幅作品陈列于贵宾接待室展示。
外交部多次专门在该所定制国礼,赠送外国友人。苏绣以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形象,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和平友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国际友人称为“中国的骄傲”“东方的艺术明珠”。
苏绣作品——猫
绣制一幅传统苏绣题材——猫,需要艺术家结合施针、散套、接针等针法,准确掌握猫丝的丝理和整体。其中对如何绣制猫眼尤为讲究,分为眼白、眼黑、瞳孔、高光点和眼眶5个部位。眼白用淡蓝色、淡果绿色、黄色等近50种不同色线一丝绣起,直至一根丝线的1/48的细线,眼角处色线较深。眼黑的丝理和眼白一致,均呈放射状,以深于眼白的色线分层加色,边缘处的色线略深,增加了眼黑的球形感,再以白线绣出高光点,加上绣瞳孔线,瞳孔线应平行,实现双目方向一致。最后绣眼眶,以褚红色线一丝用滚针、施套针由内至外,由深至浅绣制。猫的眼角处稍阔,近上下眼皮处稍狭一些,最外圈的丝理可与头部毛丝相连。猫眼部位较小,色彩丰富,丝线细,针脚短,排列匀,丝丝相嵌,前呼后应。
绣品存放的注意事项
刺绣品多为动物蛋白纤维材料,较易受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影响,应注意以下事项:
(1)防潮,保持环境湿度在58%;
(2)恒温,环境温度保持在18℃为宜;
(3)避光,避免阳光直射和长时间照射;
(4)防虫,放置一些樟脑丸类防蛀药品。
【产品概况】
产品名称: 苏绣精品
国家公告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4年第152号
保护范围:苏州市姑苏区景德路272号(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范围内约13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