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盛装火镰、火石及火引的套盒。满人成年后多嗜好烟草,于是随身携带火镰盒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习俗。
纸伞新生,百花齐放
杭州,作为旅游文化名城,油纸伞早已进入旅游衍生品开发之列。杭州市政府也一直在探索油纸伞及其他手工艺的活态保护方式。
杭州拱宸桥西侧,有一处老厂房改造的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馆中生动地展示了烟雨江南衍生出的独特伞文化,伞的审美、伞的诗意和伞的象征意蕴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碾压出一道独特的文化轨迹。
伞博物馆旁,有一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如果运气好,能碰上分水油纸伞的第七代传人余万伦在现场传艺。分水油纸伞,也就是四川的泸州油纸伞。5年前,余万伦和妻子来到了陌生的杭州。一盏明灯,一根伞骨,一把彩线,开始了油纸伞的传承和推广。
现在他们在杭州有两个店,一个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个在手工艺活态馆,展示油纸伞制作的所有工艺。今年G20峰会期间,记者团和土耳其总统夫人阿米娜·埃尔多安曾携女儿、国家使者等先后来到杭州手工艺活态馆。阿米娜·埃尔多安夫人对油纸伞制作工艺十分感兴趣,她不仅询问了具体的制作工艺,现场观看了制伞过程,还收藏了一份油纸伞礼品。
与刘伟学大刀阔斧的创新不同,在80后余万伦的心中,传统油纸伞本身已经足够美,只是待人去识得。他制伞,每道工序都坚持古法,伞骨如何选材,桐油如何熬制,伞上意境悠远的山水画,都维持着千百年前的模样。每一把伞,都是从宋词的绮丽里走出来的伊人。
刘伟学尊称余万伦为“老师”,在他看来,尽管路径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殊途同归——让纸伞获得新生。
伞骨铮铮,桃花笺上无限风光,烛火下一遍遍烘烤,余杭纸伞,又在老师傅们的手里复活。时代在快速更迭,在保护与继承、重生与裂变之中,这些年轻人仍在一遍遍叩问,一定要问出一个传统的未来。
古时的人们会在腰间佩戴玉、香囊、印、荷包、熏球等物,而男子爱挂火镰盒,在明清时期尤其盛行。
火镰盒是一种装置火镰的器物,盒身有一块铁片,内装火石、艾绒,相互敲击便能冒出火花,可以取火,功能与火柴、打火机类似。人们在盒上饰以金、银、铜或铁质图案花纹,甚至镶嵌珊瑚、松石等材料,以示华美贵重。
这款黑漆描金火镰盒制于清乾隆时期,黑漆莹润如镜,外壁的松石海浪图案采用彩金象描金技法,彩绘后用田赤金、苏大赤金、库金等深浅不同的金箔贴出花纹,形成的图案犹如绘画中的设色,利用金色的深浅表现前后景物的層峦叠嶂,显得立体生动,精致秀雅。
但随着火柴的出现,火镰盒几乎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加上过去由工匠手工制作,存世量很少,成为不可多得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