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顾 庆
“愚、孝、善、雅”话愚园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 顾 庆
愚园,又称胡家花园,地处南京城南门西地区,经近代民族工业先驱胡恩燮、胡光国父子两代人的营建,成为清末民初南京最著名的私家园林。今天的愚园,不仅可让游客领略到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且能让人们感受到独特浓厚的“愚文化”“孝文化”“善文化”和“雅文化”,而这“愚”“孝”“善”“雅”,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光绪二年(1876年),厌恶官场的胡恩燮回归故里,构筑园林,取名愚园,既有表明其不仕归隐之心迹,又寓“大巧如拙,大智若愚”之意。光绪八年(1882年),受两江总督左宗棠委任,胡恩燮欣然筹办徐州煤铁矿务,他在亲友间公开集资,同时开发煤、铁两矿。但次年爆发了上海金融风潮和中法战争,许多认股人以此为借口,拒纳股金,到账的股金还不到认购时的三成。胡恩燮只好放弃铁矿,只开发煤矿。即便这样,他有时还不得不典当收藏的古玩字画,以解一时之困。胡氏父子在徐州近代化煤矿的建设中前后经营了近三十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心血,无疑是当时有名的实业家。愚园的愚文化,不但让我们了解到二代园主的返朴还淳之意和以愚为乐、吃亏是福、淡泊名利的心情,还可以使我们感悟到,唯有守拙才能自闲,唯有大智才能大愚,唯有清醒才能难得糊涂。
胡恩燮归隐故里,建造愚园的重要目的是侍奉母亲。愚园建成后,胡恩燮将母亲接到园内居住,从此“园居不离母侧”。他将母亲的卧室安排在铭泽堂后院二楼,因为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二楼比楼下风力稍大,夏天较为凉爽。不仅如此,胡母的住宅层高将近4米,有利于通风散热,窗户上有窗帘可以遮太阳,如果当天阳光太强烈,还会把院墙高处卷帘扣上的凉席放下来,系到对面木楼的栏杆上遮阴,这样,院子内、屋子里都会凉快许多。园中春晖堂之命名,取自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传达的是园主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之意。太平军攻陷南京后,胡家大小11口被杀,胡恩燮“先在水西门外芦苇深处掘一窟”,再扶母藏匿其内,后“独冒风雪黑夜”亲负老母逃离出城。直到民国年间,愚园大门外鸣羊街上还保留有清代皇帝敕建的“孝子坊”,以表彰胡恩燮的“雪窟救母”之举。
胡恩燮、胡光国父子一生曾做过不少善事义举。“吾人节食缩衣计,怕听饥鹰寡鹄歌。好善不辞称小补,耕田凿井惠良多。”南京降水丰沛,地下水资源丰富,园区及周边有古井多处,为那时的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尤其是附近的仓顶大井,上狭下广,内可容20余人,水质轻冽甘醇,是南京著名的古井。“课耕草堂”是胡氏家族子孙学练躬耕灌园场所,胡恩燮在世时重视农耕与园艺,经常聚集本家妇孺于此,亲作示范,或以井水浇灌种植花木,或以农具下田耕种五谷。愚园内的愚湖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南京私家园林中最大的湖。1924年,胡光国在愚湖之侧专立一块高196厘米、宽93厘米、厚21厘米的“愚园养生池”石碑,是年80高龄的他亲撰《愚园养生池记》,记述愚园兴建缘由,告诫后世子孙,湖中所养之鱼,毋得捕取,不得杀生,要以善行事,珍惜关爱生命。胡光国对孤儿、寡母、生活无依靠者,给予帮助;对于死者家庭不能安葬者,给予抚恤。后来胡家的经济比较拮据时,便变卖家产,以做善事。
胡恩燮、胡光国父子极富生活情趣,对构造园林有一定的造诣。南京多丘陵岗地,胡家花园背倚花露岗,外园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之势,景点倚岗而筑,坡上茶青林秀,实现了古人居于城市山林的梦想。内园则充分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太湖石资源,假山垒石空洞,曲径宛转,忽升以高,忽降以下,状若狮子,美妙无比,故有“金陵狮子林”之称。内园中原有“六朝石”,又称张乖崖醉石,相传当年堆假山时,为胡恩燮意外获得,石上刻有“刘季高父徘徊其旁,绍兴丁丑六月乙未”十六个字。古石失而复得,传为奇闻。胡恩燮有《六朝石记》记其事。胡氏父子善诗好文,著述丰富,称得上名副其实的雅士。愚园建成以后,胡恩燮还广邀社会名流,如李鸿章、张之洞、温葆深、曾国荃、刘铭传、薛时雨和陈作霖等,或为各建筑景点题写楹联、匾额,或咏诗作题,为愚园增添了许多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
注:本文系南京市教科所第九期个人课题《南京地学游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Om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