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大学专业建设的图景革新*

2017-02-18 10:20田虎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书育人 2017年3期

■田虎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数字时代大学专业建设的图景革新*

■田虎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面对数字时代大学专业教育呈现的新图景,应该对其理性审视,正确看待数字时代大学专业建设面临的观念冲突与资源障碍,趋利避害。在数字时代加强大学专业建设,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特色定位,高度整合数字时代与知识时代的优势,将网上虚拟教育与面对面的实体教育的优点渗透于大学的专业教育之中,革新大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再造大学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大学专业教育的资源支持系统和观念支持系统。

数字时代;专业建设;革新

一 数字时代大学专业建设的图景分析

回顾过去,教育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育技术的发展史。如何将数字时代与知识时代的优势整合于大学的专业教育之中,是大学专业建设急迫求解的新课题,是大学专业建设未来达到新高度的关键因素,关系着大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兴衰甚至生死存亡。

数字时代的新兴技术与新兴产品给传统的大学专业教育活动注入了难以预知的新内容与新动力。传统教学活动拘泥于课堂、教材、教师的约束已逐渐成历史,传统师生授课面对面的即时性特征不再成为上课之必须条件,数字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师生面对面的共时空范畴,也可表现为突破时空范畴的共时异空间、异时共空间或异时异空间的教学现象。学生个体的学习完全突破了物理时空条件的限制,不再定格于某一具体时段和某一专门场所,而是随时随地皆可学习。这种对于时空界限的跨越让学习者体验到了史无前例的方便快捷,使学习者能够随地随时地展开学习活动,随心随意地选择个体喜欢的学习内容。通过运用在线课程的交互功能,学习者能够更为方便地进行生师、生生间的交流,同时有效节省了学习者原本必须到达某一学习场所的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联通全球,电脑、手机等终端交流平台迅速普及,大规模数字资源海量涌现。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新资源的出现及其在大学专业教育领域的快速应用,对大学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授课形式、管理模式、考评系统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数字时代大学专业教育呈现的新图景,应该对其呈现的不同于传统大学专业教育的新特征给予更多理性审视,认识其优劣利弊,以便在大学专业建设中能够扬长避短。相对于大学传统的专业教育活动,新生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虽然给传统的大学教育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容,但在彰显其利时也应正确对待其弊。

从组织形式来看,数字时代出现的虚拟教学环境通过网络能将全球学生集于同一学习平台,形成千万人共修一课的壮观景象,但其现实表现如同班级授课制一样也是利弊同在。例如当下风靡的慕课,其设计理念在于能为全球学习者直接提供同样优质的共享资源,这虽有利于彰扬教育的公平理念,但这种适用的普遍性却意味着针对性的缺失,无法适应特定区域、特定民族、特定机构的特定学生。这种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千万人共修一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习者不再囿于时段限制和空间障碍,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满足个体修习自选课程的愿望,让学习者体验到了史无前例的方便快捷,无需为了学习某门课程而舟车劳顿,有效节省了学习者的时间成本,但要实现这一学习形式,却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以购买教学所需的技术设备与学习资源,事实上需要学习者付出更大的资金成本。

就交流与互动而言,与物理环境下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在线教学虽然能让修习同一课程的学习者能够随时在线提问与交流,但却要对海量回复的答案与观点进行甄别判断。同时,在线交流虽然可以跨越时空障碍进行交流,但收到的交流回复更多是非即时性的,这种非面对面的跨时间交流,即使得到的回复是科学有用令人满意,但却错过了学习者期望解答问题的最佳时限和思考问题的最佳时机。

因而,虚拟空间的信息交流与物理空间的信息交流相比,或许只是平分秋色,在打破时空进行交流时,节省了空间移动的成本,但却付出了时间等待的成本;在获得了与更多学习者进行广泛交流的机会收益时,但却失去了与周围同伴面对面深度沟通的心理体验;在获得了数量巨大的丰富答复时,却要花费更多精力对其进行证实或证伪。在贫富差距日渐增大的现实世界,因为资金投入能力不同所造成的课程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的质量差异,非但不能使所有人公平受益,相反只会使富者获得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使穷者处于更为不利的学习环境;非但不能增强教育的公平性,相反会成为扩大教育不平等的帮凶。

二 数字时代大学专业建设的障碍因素

面向未来,能否将数字时代与知识时代整合于大学专业教育之中,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达到新高度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大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兴衰甚至生死存亡。面向数字时代的大学专业教育,如何实现数字时代与知识时代的高度统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大学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国内关于数字时代大学专业教育的理念革新与发展趋向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国内大学基本上都建有本校数字资源的运行平台以及校内局域网络,并能利用自身拥有的数字设备与服务系统为本校师生提供可供选择使用的数字资源,各个学校也将数字技术类课程列入了学生的课程计划。但是,当基于数字时代的视角看待当前国内大学专业教育的现状时,情况却不容乐观,严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亟需深思变革之道。

(一)人员态度:存在观念分歧

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对大学传统的专业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观念冲击,挑战着传统的大学专业教育的惯常做法。针对此种情况,大学专业教育的管理者与执行者抱有着不同的态度,从强烈谴责到消极抵制再到积极吸纳。

谴责者认为数字技术在大学专业教育的课程系统、教学方式等要素的侵入严重影响了大学教育的惯常秩序,特别是新媒体的各种终端产品,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学习心向,导致了更多的学生将注意力从现实材料转向虚拟产品,致使学生的思想在学习和玩耍之间挣扎徘徊。谴责者与抵制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激进措施和禁止政策,以尽可能的行动努力使专业教育活动远离数字时代快速新生的教育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产品运用,以便在大学专业教育活动中持续践行习以为常的专业教育的观念思想与行为实践,以一种固步自封的态度和行为举办着大学的专业教育,逐步将信息技术边缘化,致使大学专业建设严重脱离现实环境。

吸纳者则认为,信息技术带来的资源获取便捷,促进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信息反馈,激发了教与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间的智慧碰撞,既便于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评价的真实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又便于学生及时省悟个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促进专业人才教育质量的提高。

为此,吸纳者为了将数字技术运用于专业教育活动之中,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与政策,尽力对传统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质量评估、管理监督等环节与要素进行信息技术含量的提升,不断促进新生教育技术产品在专业教育中应用的广度、深度和密度,旨在于用信息技术造福专业人才培养。

(二)资源建设:存在现实障碍

从数字资源的建设状况来看,由于大学信息建设与专业建设没有目标一致的整体规划,建设机构独立运行,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彼此间缺乏内在一致的协调与统一,导致大学实际建好的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与专业教育活动所需的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存在内容差异与结构差异,数字资源的运用与专业教育活动之间普遍缺乏内在紧密关联。一方面,学校已有的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难以满足专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专业教育活动所需的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学校比较缺乏或根本没有。

从数字资源的使用状况来看,师生课内运用的虚拟课程资源与课外运用的虚拟课程资源在内容上没有密切的关联性甚至完全没有关联,教师使用的课内数字课程资源与教师开发、建设或指定的课外数字课程资源在使用中缺乏内在一致性,在内容选择、目标设定、环节设置、时间安排、考评方式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与实体课程资源相比,虚拟课程资源在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技能训练、思维开发、素质拓展等教育教学活动中优势难显,作用甚微。

从数字资源的管理状况来看,当前高校虽然具有专门负责数字平台建设与数字资源开发的各种机构,如网络中心、数字阅览室、网上课程平台等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在管理上分属于不同部门,在运行上彼此独立,在人员结构上专业各异,在业务分工上各管一块,缺乏整体同步、相互协同的制度规范,没有形成将信息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效整合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激发师生运用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的激励机制。这种情况导致大学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的建设水平、利用效率、使用效果难以得到有效评价和监督。

上述情况造成大学现有的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在专业教育活动中使用效果难以尽如人意,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在大学专业教育活动中实际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处于边缘化状态,多被视为实施传统的大学专业教育的工具手段而非必要内容。

三 数字时代大学专业建设的图景革新

面对数字时代教育革新日益增加的广度和深度,需要给大学传统的专业教育插上与时俱进的翅膀,根据学校专业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目标,革新大学传统的专业教育观念与培养方式,再造大学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在充分发挥大学传统的专业教育优势的同时,实现大学专业教育传统方式与新生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

(一)革新大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数字时代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知识的生产方式、传播途径、表现载体、呈现方式更多依赖于数字技术、数字平台与数字设备。掌握运用数字资源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能力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现在的人在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可能尚未出现,任何教育都无法为在校学生提供适应未来某一具体岗位的现成知识与技能。在此背景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字技术获取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日显重要。

毫无疑问,面向未来的大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将数字时代与知识时代紧密统合,实现技术和知识在人身上的高度整合。数字时代的大学专业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讲,一方面需要将数字资源作为专业教育的内容载体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素质需要,将数字资源作为专业教育的影响因素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手段需要;另一方面需要将掌握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视作专业人才的基本专业技能,将培养数字技术的思维能力视作专业人才的基本思维品质。

数字时代的大学专业教育,技术能够渗入大学专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但就根本而言,无论将数字技术多么深刻地渗入专业教育中,无论将其视为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手段与工具,还是视为专业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最终都是为了充分保证大学专业教育活动中师生的自由思考与价值塑造,都是为了加强学生主体意识、批判思维、创新品质的培养,其根本目标始终在于更好促进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实现和目标达成,始终在于提升大学专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二)革新大学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大学专业教育活动中,通过充分运用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根据不同课程在大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特点,适度缩减面授课程的课程门数和课时总量,适度增加网上学习的课程门数和课时数量,将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课程划分为两大类:虚拟课程与实体课程。将虚拟课程列为大学专业课程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非仅仅是实体课程的内容补充或是完成实体课程教学的内容介质。

虚拟课程可以分为学生自修课程与教师辅助课程。学生自修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课程来源主要以校外各类课程平台提供的课程为主,课程开发者为非本校教师。该类课程的设置旨在于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让学习者结合专业教育的要求从个体的学习兴趣出发自我选择学习内容。教师辅助课程主要指校内自建课程平台提供的自建课程,课程建设者基本为本校教师。该类课程的设置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课程计划密切相关,与教师课堂教授的教学内容互为补充,是对实体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

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将网络持术的优势与面对面互动的最大优点结合起来,有效实现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实体学习与虚拟学习的优势整合;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的时空范围,将教学活动带到了课堂以外的图书馆、宿舍、饭堂甚至校外的某个场所,使学生能够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学习到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有效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思维域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品质。

(三)革新大学专业教育的支持系统

数字时代的大学专业教育,技术能够渗入大学专业教育的程度,取决于大学专业教育的数字化建设水平,取决于大学专业教育人员的信息素养高低以及运用数字技术的热切程度。构建数字时代大学专业教育的支持系统,必须加强大学专业教育的数字平台建设与数字资源共享,必须加快大学专业教育人员的观念转变。

加强大学专业教育的资源支持系统,提升大学专业教育的数字化建设水平。数字时代的大学专业教育,数字资源能够渗入大学专业教育的程度,取决于大学数字平台的普及性与可用性,取决于大学数字资源的丰富性与便捷性。面向未来的大学专业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从平台建设上满足数字时代专业课程与教学方式的硬件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资源运用平台。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虚拟课程资源与数字教学资源的数量,提升大学师生运用技术教育资源的便捷性,降低在校师生运用技术教育资源的成本,使师生能够有得用、用得上、用得起来自校内外的各类虚拟课程资源与技术教学设施。如果大学专业教育的虚拟课程资源质量不高、数量溃乏,来源地域狭碍,资源种类单一,在实施中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专业课程自修与教师课程教授的选择需求;如果大学信息化建设滞后,各种虚拟资源的终端设备缺乏,在事实上就会因为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不够而造成师生对于虚拟资源的运用不便和费用偏高。

加强大学专业教育的观念支持系统,促进大学教育人员的观念转变。丰富充足的虚拟课程资源与技术教育资源能够真正渗入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环节与要素,有赖于在校师生的积极运用和勇于践行。如果教学人员不愿意使用来自校外的虚拟课程资源,不愿意教授“不属于自己”的课程,而只愿意基于个体的专业背景与专业域界传授“属于自己的课程”;如果教学人员在教学活动实施中不愿意采用基于数字技术而开发的数字设备与教育软件,而只愿意沿袭惯常的做法;如果学生不愿意采用基于数字技术而开发的学习方式,始终拘泥于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的学习做法;如果学生不愿意改变原有的学习观念,将数字技术仅仅视为一种学习手段与内容载体而非必备技能与专业素养,那么,无论大学专业教育的平台多高、资源多丰富,师生的信息素养多高、信息技能多强,在事实上,并不能真正推动大学专业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

[1]马克·莱索.我们仍然需要面向思的教育——海德格尔论技术时代的教育[J].教育学报,2011(1).

G647

A

1008-2549(2017)01-0023-03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GH140809);咸阳师范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