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园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素养形成是历史课堂的重要价值取向
王芝园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完成这个任务、实现这个目标的主阵地在课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立德树人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应该是高中生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道德素养与知识素养是相互促进的,历史素养无论是对于学生成长,还是对于学生参加高考都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事迹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些屡遇挫折、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感受苦学成名的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就会产生共鸣,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正能量。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对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思想、树立国家观念等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史观,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及其重要性,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
历史高考试题改革不断深入,历史高考试题的规范性、灵活性、实践性、科学性不断提高;试题采用的背景材料新颖化、生活化、思想化、情境化。试题指向是引导学生如何在当代现实情境下,运用历史知识,解读、思考、分析、论证实际问题,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提出当下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考查学生已经具有的综合素质。材料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有限的考试时间内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高中生的当务之急。开放式探究已经是近几年历史题目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判断、阐释、论证、讨论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历史问题,成为当下历史课堂的重要任务。考试改革注重选拔人才,学生要想考出理想的成绩,需要具有良好的历史学科素养,课堂的核心应当转移到注重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努力形成尊重史实,追求真理,提升智慧的能力;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吸收人类历史的优秀文明成果,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陶冶热爱社会的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努力形成历史学科知识素养、历史学科思维素养、历史学科能力素养、历史学科人文素养。
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学生学科素养的根基,熟练掌握和运用历史基础知识是其他素养形成的基础。思维与能力是学科素养的关键,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评价、阐述,对问题解决的思路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思维,需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哲学思维、历史思维。学生在基础知识素养、历史思维素养、历史能力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应当渗透历史人文素养的养成,“以古知今、以古鉴今”,“关注现实、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克服困难,需要深化改革,探寻路径。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
记忆、背诵历史基本知识,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牢牢把握课本知识,可以纵横联贯,以点带面,比较分析,自主构建立体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知识体系,也可以通过建立历史知识树,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抢答问题等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历史基本知识,为熟练运用打好基础。
2.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课堂是传递知识、再现知识形成过程、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主阵地,是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形成的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依靠学生自己,但是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引路人。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把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学习知识的过程结合起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贯通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融进教学的全过程。
4.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
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明确的课外综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调查,掌握实践知识,撰写研究报告,这些是提高学生掌握教学改革理念下需要的学科素养的有效路径。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学科教育不懈的追求,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两者之间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需要教师科学探索;需要学生改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让学生的学科素养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