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陕西西安 710062)
当今社会,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初中学生处于告别小学阶段的懵懂和即将跨入高中阶段的关键时期,在众多素养培养过程中,重中之重是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思品课”)教学肩负育人重任,更应指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生命的底色。本文侧重从思品课教学打好生命底色的四个重要基点展开说明。
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文化传统从未中断。中华民族经年累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诸如语言文字、风俗礼仪、思维方式、伦理宗教、审美旨趣、文学艺术、器物制度等,都属于传统文化。可见,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与时代文明发展有共性的一面,又有阻碍现代文明发展的一面。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强调的继承和发扬,应是“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精华部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其中之一就是人文性,即“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在《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板块: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教学时,建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以图片展示、影视素材等形式引入,让学生在欣赏图片、观看影视资料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并能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在多元文化中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清醒认识。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推动优秀文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在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和互鉴中兼收并蓄,不断汲取各种文化的养分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思维品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发展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要求,对自身与家长、同学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有了想法和主张,对学习和未来发展也有了自主规划和目标要求。他们容易在同伴群体中寻找乐趣、宣泄情感和塑造思想,借此表达自身价值。因此,思品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初中学生身上的变化,关注其内心成长需求,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发展相结合,提升综合素养,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通过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体现这部分内容,具体有: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等。该部分内容分散于三个年级不同课程之中。思品课教师应尊重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与学生成长需求合拍。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情境表演、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事例、活动和情境,了解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不仅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还体现在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能以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各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教学时,还可以通过探究活动“自我探索之旅”,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参照“同学眼中的自己”,全方位认识自己,不仅认识自己的优势,更要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不足,进而取长补短,做更好的自己。
“种花的人周围都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也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思想品德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尊重,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还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在生活中,无论是面对同学、老师、家长还是邻居、朋友,都应该自觉尊重他们,常做换位思考,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好的发展。
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责任重于泰山”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也是课程的核心。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勇担责任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学生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因教而教,而是引导学生以主动的、负责任的姿态,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互动,积极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帮助学生培育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会关心人、有责任心、有创造力。
《课程标准》虽然未明确指出责任板块,但通读课程内容后不难发现,有关责任的内容分散于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各方面,旨在教会学生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各个角色,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做负责任的合格公民。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分为“责任与角色同在”“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两课。其中,“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不言代价与回报”,说明每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和后果;“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说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对集体和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要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教学时,可以结合历年“感动中国人物”事例,用典型人物身上具有的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体悟承担责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将责任意识融入学习生活实际并积极践行,为树立“做一名负责任的好公民”奠定思想基础。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时强调,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良好的道德和奉献精神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个时期是爱做梦的阶段,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年龄阶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树立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综观古今中外,取得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拼搏的。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充分考虑了思品课应引导青少年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命运,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实际效用。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四单元“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概括说明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创造未来美好生活,与《课程标准》的实践性原则相契合,指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其中,“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让学生走近理想,了解理想社会的样子,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国家是什么样子。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明确实现理想的路径,进而引出第三框题“共创和谐伟业”的落脚点,让学生清晰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由于政治学科除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知识的作用之外,还具有特殊作用,即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集体、自己与国家的关系,并且在这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实现理想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具体人物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将个人理想、立志和成才与共同理想联系起来,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激发其立志、奋斗、奉献的热情,进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撸起袖子加油干”。
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人民、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思品教师。广大思品教师要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知识学习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促使每个学生有感恩之心、爱国之情、进取之心,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