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不仅是我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基地、航天动力之乡和兵器工业重镇,而且是我国军工电子、水中兵器和核燃料重要的研制生产基地。全省现有军民融合型企事业单位500多家,从业人员约30万人,人才、技术、装备等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多年来,陕西把军民结合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全系统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系统军工单位累计实现民品产值2735多亿元,年均增长15.55%。形成了民用航空、民用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特种化工等军工特色主导产业。
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军民融合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统筹。成立军民融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贯彻国发37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省军民融合工作大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明确了建设军工强省和军民融合大省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十二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和落实国家中长期航空工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等,指导和推动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和航空产业的发展。
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双百工程”。政府设立每年1亿元的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持续实施“重点扶持100个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的“双百工程”,加大对军民结合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共支持军民融合产业项目276个,财政扶持资金4.2亿元,带动投资210多亿元。
加强军地合作,“央企进陕”。先后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兵器工业、中船重工、中核工业、中国电科等军工集团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共建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船舶重工科技产业园、西安军工电子产业园、宝鸡军民用新材料产业园、汉中航空产业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航空装备产业园,形成了“三基地一院七园区”的军民结合产業发展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军民结合产业聚焦和军工高技术成果转化。
深化战略合作,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深化与中航工业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新舟700飞机、国家民机试飞基地等重大项目和西安阎良航空新城、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建设。成立了注册资金30亿元的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组建了10亿元规模的西安溜北航空产业投资资金。支持航空产业发展。
统筹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建立了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等技术转移中心、交易中心、孵化中心和转化平台,推动了高新区及更大范围的军转民和民参军;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加快了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截至目前西北工研院已实施军工民用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项目23个,新成立企业19家,累计实现工业产值44亿元。
加强指导服务,积极引导“民参军”。加强对民口单位政策指导服务,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单位参与国防建设,支持地方企业承接军工能力扩散。对民口单位的军品配套科研生产条件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军工配套科研和军贸任何项目给予科研补助。
军民经济融合实现突破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企业快速成长。“十二五”以来,全省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发展至500余家。西飞公司、西航公司、航天四院、航天六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等5家龙头单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在陕军工单位投资或参股的各类民品企业达300多家,其中总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过5亿元的企业12家,过亿元的企业50多家。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三基地一院七园区”,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条件完善、集群效应凸显的发展态势,西安航空产业基地形成了以整机制造为主,机载装备、航空大部件、航空新材料为分支,航空改装维修、零部件加工、飞行培训,航空旅游为配套的全产业链体系;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形成了以航天通载动力、卫星应用和航天特种技术产业为主的国内最大的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产业基地以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新材料与新能源为主的产业构架初步形成。
“民参军”企业发展迅猛。全省从事军品科研生产配套的民口企事业单位300多家,配套产品涉及各军兵种,配套单位涉及十大军工集团。截至目前,陕西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持证单位已达200多家,民参军的企事业单位数量已超过中央在陕军工单位,其中民营参军企业60多家,民营参军企业上市1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