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必须面对的六对辩证关系

2017-02-17 03:04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7年6期
关键词:考查核心教材

四川 魏 云

高考政治复习必须面对的六对辩证关系

四川 魏 云

高考政治复习备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在实际复习备考中,存在着六大误区:重知识与能力轻核心素养;重知识点轻知识面;重教辅资料轻教材考纲;重“取”轻“舍”;重“导”轻“学”;重课堂轻课外。根据多年指导高考复习备考的实践经验,结合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Ⅲ谈谈高考政治复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的六对辩证关系。

一、从知识的复习出发,突出能力提升,落脚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既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并寓思想教育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中。从2016年高考政治试题开始,试题命制从能力导向转向学科素养导向,开始渗透、关注和体现核心素养,充分发挥了试题的立德树人功能。2017年全国卷Ⅲ第19题以红军长征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作家和记者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方面的内容,第39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整体与部分的知识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考查高中生核心素养中的理性倾向,有助于考生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高考改革的基本趋势是越来越重视试题的“核心素养立意”导向,核心素养从何而来?核心素养力如何培养?措施千万条,方法万千种,但归根结底,核心素养和能力源于知识。知识是形成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离开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扎实掌握,一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了知识的获取,才有能力的提高,才有核心素养的深化。没有了知识的底蕴,能力的提高及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失去了根基。

学科能力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提升,是知识最终转化为基本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文综考试说明有四种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种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能熟练调动和运用知识,四种能力归结到一点,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复习教学这一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必须协调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在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又不断提升能力。“知能结合、以能为主”。以四项考核目标为主线,突出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一落脚点,把知识的理解、领悟过程与能力的体验、提升设计为同一个课堂教学过程,力求在能力的提升中领悟知识、在知识的拓展运用中培育能力。

知识的记忆、理解相对容易,能力的培养则较难,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是更高的目标。复习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学科素养的完整过程。尤其现代高考政治特别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有立场、有思想、有自尊和有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复习备考中注重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更要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找准切入点,抓住时机,积极加强对高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耳朵,进入学生的头脑,触及学生的灵魂,自然融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血液,流淌在他们的体内。复习从具体知识出发,贯穿能力提升,最终落脚在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情理交融,寓学科素养的培养于知识探究之中,将学生理性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复习课堂的土壤里。

二、以点串面,以面导点

这里的点,主要是指复习教学知识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训练点、能力点、高频点等。这里的面,则主要指知识的系统性和覆盖面,即知识网络。

以点为主,以点串面。首先要准确定位课堂教学中的“点”。从高考政治复习教学看,确定“点”有章可循:一是理论重点,即学科基本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内容。例如,《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职能、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相关知识等。二是年度命题热点素材及与其相对应的理论热点。三是理论难点。目前设置的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都有程度不一的难点问题,例如,《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观点。重难点的教学内容均需要设计学习过程,注重课堂的过程设计和重点敲打,在教学过程中浓墨重彩,点点过关。需求变动曲线和供给变动曲线再次被全国卷Ⅲ第13题考查。

以面导点。在复习备考中依据考纲和课本框架,选择新的视野,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进行独辟蹊径地剖析,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整合,构筑新的知识网络体系,使框节之间、课之间、单元之间形成一种新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知识的仓库更加充实,存放有序,高屋建瓴,任由提取。一个知识点就犹如网上的一个网眼,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点”和“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强调“点”有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和知识内涵的适度深挖;而突出“面”,则有助于知识逻辑的系统解读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储存;点面结合既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突出了课堂能力立意,丰富了课堂的能力层次,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以教材考纲为本,用好教辅资料

教材、考纲与教辅资料好比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教材、考纲与教辅资料的关系,切不可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否则将得不偿失,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

以教材、考纲为本。高考试卷中的许多试题虽然是“题在书外”,可却是“理在书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题的答案离得了所学的基础知识。教材和考纲是高考复习备考的根本,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在高考复习中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以课本为本,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总结、归纳、整理课本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尤其高三后期还要专门留时间给学生看教材,回归教材。全国卷Ⅲ第39题考查的《政治生活》中的国际社会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代主题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等知识,《生活与哲学》中的整体与部分的知识都是教材的基本知识。

用好教辅资料。复习课与讲授新课有严格的区别,“复”与“习”相结合、“讲”与“练”有机结合是复习课中最基本的教学特征。高考对知识的考查总要创新一定的情景,把材料作为考查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载体。每一道高考主观题的答案都具有生成性和唯一性,答案是根据问题结合材料自然生成的,即此问题在此种情景下的答案具有唯一性,是原理与材料的浑然天成。答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原理,它还可能是重要的时事观点,也可能是材料的自然升华。教材的过关,知识的积淀是在铸箭,那么用教辅资料就是射箭的过程,考生要在教辅资料的射箭场上不断历练,不断反思,做到有的放矢,百发百中。

四、“取”之有据,“舍”之有理

这里的“取”主要是在一定的复习主题指导下,精选课堂内容,适度挖掘、有效拓展,以高效达成复习目标。而“舍”是指在某个复习主题下,大胆删除、简化复习内容。可以说,“取”与“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共同为提高复习效率服务。

高考政治试题特别突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坚持“循纲务本”,以学科主干知识为支撑。这要求复习备考时必须精确掌握每个主干知识,进行全面、透彻地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避免“题海战术”,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高考政治必修四个模块共列出主干考点190多个,而任何一套考卷所涉及的内容却非常有限,再加上我们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求得最大效益,对这些考点就不能一视同仁,而应该戴上“有色眼镜”予以区别对待。2017年全国卷Ⅲ考查货币职能、价格与需求、劳动者就业、对外投资、政府职能、人大代表、民主监督、传统文化、社会意识、价值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对外开放、文化传播、国际社会、整体与部分15个主干知识点。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取之有据、舍之有理呢?从静态的维度看,课标、教材和考试说明等当然是必备的依据,静态的依据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学科理论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政治生活中的政府、政党、国际社会的知识应重点掌握;《生活与哲学》中的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知识应从简处理。从动态角度看,必须考虑社会重大时政热点等动态依据,动态的依据引领我们不断生成当年度的备考热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

五、以“学”定“导”,以“导”促“学”

这里的“导”主要是指教师的课堂引导,即教师站在主导者的地位引领课堂内容的演进与教学流程的展开。而这里的“学”主要是指学生主体的课堂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依据新课程理念,课堂应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场所和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一个具体过程。

然而在高考政治的复习教学中,教师的“导”代替学生的“学”的现象却仍普遍存在,其中的原因既有学科内容特点和传统教学的惯性影响,更为关键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制约。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集中表现为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机械记忆的认知活动,代之以教师的单纯讲解,以致学生内在的思维没有获得有效激发,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能力题失分也在情理之中。

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应该“以学定导,以导促学”,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重心的正向转移。“以学定导”,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课堂设计理念,要从服务者的角色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重点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等问题,真正把课堂过程设计成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过程。其次要掌握学生的学情动态,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懂得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态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掌握方向的舵手,“以导促学”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一般来说,高三政治复习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要经历一个“自学考点——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综合探究”这样一个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和学习方式,预设一定的教学空间,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操作,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尽量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根据背景材料自主组织试题并编写答案,自主总结试题规律和方法。典型题例,还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变换问题切入角度:一是变换设问模块,必修四个模块可以变换;二是变换设问主体,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政府、企业、个人可以变换;三是变换题型,原因类、措施类、体现类等可以变换。学生在变换中对典型题例全方位认识,学生随机应对的能力逐渐提高。

六、坚守“课堂”主战场,开辟“课外”第二战场

不少考生高考落榜后才非常后悔复习时课堂上没认真听课。有的学生坚持“课堂无用论”的观点,上课不与老师的复习进度保持同步,而是自行其是,自己搞一套,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堂是关键,是主战场,师生都应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师在有限课堂完成知识的高效整合与重组,学生在课堂完成知识接收、能力提升和素养的培养。不能丢了西瓜拣芝麻。

高考命题角度新颖,时代感强,体现“题在书外,理在书本与时政中”的原则,要求关心时事,教师要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高考政治把热点问题作为考查知识、能力和觉悟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引领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正确理解国家大政方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事热点成为2017年全国卷Ⅲ的考查点。在把复习的主要精力放在课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扎扎实实提高听课效率的同时,还要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对年度内发生的重大国内外时事,了解重大时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以此为背景材料,与所学教材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说明,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卷Ⅲ第39题第(3)小问要求考生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这就要求考生应该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平时下工夫开辟第二课堂。

无数高考学习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课堂”与“课外”的关系,坚守好课堂主阵地,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内外互补,相得益彰。

高考政治复习是一个师生携手前行,共同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突出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落脚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正确正视和处理好了这六对辩证关系才能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川省大竹中学)

猜你喜欢
考查核心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