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霞�お�
[摘要]所謂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氛围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29
不少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积极性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不愿思考、不爱提问、不善回答.当前,中职数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差,教师又怕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没有形成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培养中职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进入中职学校.在课堂上,他们认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会招来讥讽,或者自己提出的问题会引起老师不悦,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头脑里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少.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教师更多以教为中心,没有以生为本,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问,即使教师提问,学生也是低头塞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力求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给学生传递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信赖的.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予以赞许的目光.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对于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集思广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探讨.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善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想问、敢问,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有了问题意识,进而体会到提问是一种愉悦的学习方式后,他就会不断地尝试向老师、学生提问.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认知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教师先提出一个通俗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约0.1毫米)对折30次,这叠纸大约有多厚?在学生作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立即倍感惊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探究,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切入课题,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从生活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传授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问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例如,在《向量》一章中,可以用概念质疑法:为什么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为什么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是0?教师在教学中常这样问学生,也等于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可不断提高其问题意识.
四、开展编题活动,让学生会说
学生的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教师可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示,编出一道数学应用题.这一作业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编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勤于思考的精神.学生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倡导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会思
探究式教学主张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讲授“对数”的概念时,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先提出问题:2的多少次幂等于8?学生很快地回答出:“2的3次幂等于8.”也就是说,知道了幂和底,可以求得指数.如果提出问题:2的多少次幂等于9?学生还能很快地回答出来吗?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联系在一起,就会给问题探究增添无穷的乐趣和动力.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特约编辑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