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才根
幼水蛭培育(简称幼蛭培育或幼苗培育)是水蛭养殖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水蛭养殖经济效益显著与否。刚从卵茧中孵出来的幼苗,身体发育还不健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抗病害的能力较弱。因此,不能把幼苗直接放入成池中养殖,而应放入精养池的网箱内或大塑料桶中强化喂养1个月后再转入青年蛭池中养殖,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一、场地选择
幼蛭培育场地的选择条件是,周围无化工业污染,水源充足、清洁,排灌设施完好,天旱不干、洪水不淹,交通方便,环境安静。精养池建成后不会漏水,网箱设置在池中的水深能达到60厘米,池塘对角可设进排水口。
二、精养池建设
1. 建造精养池
幼蛭精养池应建在塑料薄膜大棚内,棚顶覆盖遮阳网,以防直射光入池。精养池东西长、南北短,宽5~6米、长12~14米。池内设置幼蛭期网箱,箱体用80目网片制作。网箱规格不能太大,否则会给管理、操作等带来不便,一般以3米×2米或4米×2米为宜,高度1米;上口设檐,檐宽15厘米,箱檐一边连接箱上口,另一边成直角下垂20厘米。网箱布置在幼蛭精养池中,用固定桩固定,桩间距1米,为防止箱底上浮,需用适量泥袋做网箱压底。箱内水面放一些浮性水草或空心菜,约占网箱养殖水面的40%,供水蛭栖息和夏季降温。小规模养蛭场,幼蛭需要量少,可放入大塑料盆或桶中强化喂养。
2. 清池消毒与网箱内水质培养
幼蛭进箱前10~15天,池中进水5~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10~15克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4~5天后放干池中积水,再冲洗1次。然后将发酵好的牛粪或鸡粪按每平方米0.3千克定点堆放在幼蛭网箱底部,并用泥土覆盖20厘米厚,或用5千克装的米袋(蛇皮袋)装牛粪2.5千克放入网箱,为使袋中肥料缓缓流入水中,可在袋上任意挖几个小洞。最后在精养池中放进无污染的新水20~30厘米深,用来培养水蚤、枝角类、草履虫等浮游微生物。投放幼蛭前几天,网箱水深要达到40厘米左右。进水时要用8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天敌及其他苗种混入。
3. 安装增氧机
有条件的养殖户必须安装微型增氧机,定时开机增氧,一般网箱每4米2安置1个气头。
4. 适时放置水草
水草不可放入太早,一般在幼蛭入池5~6天,且开口饵料已开始投喂后,再在网箱内放置适量的水葫芦或水浮莲等供幼蛭栖息。
三、培育管理
1. 挑选卵茧
在采集卵茧时要十分小心,不要用力挖取,否则会破坏卵茧内的胚胎。优质卵,茧个体大、色泽光润、体格饱满、卵茧出气孔明显。无论卵茧是自场繁殖,还是自然界野生采集,或是市场购买,在入箱孵化时应区分茧型、大小和颜色,分别放入不同的孵化箱。
2. 临产茧及时进箱出苗
卵茧孵化时如果孵化箱的温度控制在20~23℃,空气湿度保持在70%左右,大约经25天小水蛭即可出茧。要做到幼蛭及时下水,就要掌握如何识别临产茧,最简单的识别方法是将卵茧拿起来,对着光照观察,如果茧内有很多幼蛭在蠕动并已变成褐色,这就表示幼蛭即将出茧。如果这时不把临产茧放入池中网箱内,幼蛭将会逃跑,从而降低幼蛭的产量。
3. 临产茧移入网箱
①临产茧消毒。把临产茧从孵化箱中取出放入消毒药液中,或直接在孵化箱中加入消毒液。消毒药应选低毒药品,不可采用国家禁止的药物。药液浓度要计算正确,如用漂白粉溶液消毒,配制浓度为8~10毫克/升水,水温15~25℃,浸洗时间5~10分钟。
②临产茧去残留药。把消毒后的临产茧捞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用小棒轻轻搅拌几下,去除茧上的残留药,3~5分钟后捞出,以免残留药危害茧内幼蛭。
③临产茧进培育网箱(大塑料桶或盆)。把临产茧捞入多孔的塑料篮中(浙江省多采用杨梅篮),篮孔要大些,能让幼蛭顺利通过,茧上再盖一些青草。然后把篮子放在网箱内浮在水面的塑料泡沫板上。塑料板的规格以长25厘米、宽25~30厘米、厚20毫米为宜。塑料板太大,幼蛭不能及时入水;板面太小,茧篮会翻倒。
④临产茧进网箱数量。进茧量决定了每平方米水体(网箱水深40~50厘米)的幼蛭密度,实践中,幼蛭放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3000~3500条,刚出茧的幼蛭规格为50~60条/克。一个8米2的网箱放养幼蛭24 000~28 000条,每粒茧内平均有小水蛭15条,所以每个网箱可放进临产茧1600~1800粒。
4. 临产茧进入网箱后的饲养管理
临产茧进箱前,箱内水质已经过培养,水中会有一定量的活饵料,但由于幼蛭刚出茧,活动能力弱,不一定能找到活饵料。研究表明,幼蛭只要在15天内食入开口料,即使在以后的2个月内不进食也不会死亡,但是没有食物进入蛭体内也不会长大。所以,养蛭者要加强临产茧进箱后的饲养管理工作。首先,要在盛茧篮周围的塑料泡沫板上放几十粒敲碎的螺蛳,便于幼蛭一出茧就能摄吸到合适的开口饵料。有的养蛭者在幼蛭一下水便用活的小河蚌、小螺蛳进行饲喂,这是错误的饲喂方式,因为河蚌、螺蛳喜欢生活在池底的淤泥中,而幼蛭多数不会到深水区进入小河蚌、小螺蛳的体内吸食,即使深入到池底,也会被小河蚌和小螺蛳夹伤或夹死。另外,水蛭没有牙齿,从小到大只用吸盘进食,所以它只吃螺蛳体内的软体部位。注意,螺蛳要保证新鲜、清洁,每天要更换螺蛳肉,并保持塑料泡沫板的清洁卫生。每天8:30前在篮子上面喷水,保持每粒临产茧湿润。盖在卵茧上的青草也要及时更新。
5. 幼蛭下水后的饲养管理
幼蛭下水前精养池的水温要保持在20~25℃,过高或过低对幼蛭生长不利。茧篮在水面漂浮4~5天后,茧内幼蛭陆续从茧的较尖一端爬出,幼蛭出茧下水后,可将茧篮和塑料泡沫板一起撤出。为防止茧内还有幼蛭未出茧,可把所有茧收集到塑料泡沫箱内,箱中放进一些水,设法悬挂在网箱的水面上空,出茧的幼蛭会掉进水里。
初孵出的幼蛭呈软木色,下水15天后,幼蛭颜色逐渐变为深紫色。在幼蛭入水后15天内用敲碎的新鲜冰螺蛳或活螺蛳敲碎后投喂;15天后逐渐改投小的活螺蛳,冰冻螺蛳解冻后除去厣后投喂,幼蛭也会钻入螺蛳壳内取食。在精养过程中,饵料的投喂要严格按照“四定”原则进行。螺蛳要洗净、清洁。按一般大小螺蛳测算,1千克螺蛳为1000粒,精养网箱每平方米底面积,每天投喂螺蛳250克。塑料圆桶里 (百斤装) 精养幼蛭165条,入水第一天需投敲碎的螺蛳15~16粒,第五天起每天投20粒,第十天起每天投25粒,第二十天起每天投30粒,第二十五天起每天投30粒。快轉池时饲料量一般要达到幼蛭体重的10%~15%。
鉴别幼蛭的质量,只要拿起小水蛭,看它肚子里有没有食物就知道了,若幼蛭肚中有食物、会吃就是好苗。水蛭吸取量较大,正常情况下,每条水蛭从幼苗养到成体吸取螺蛳约40粒,计量40克。
四、幼蛭移出网箱
每年上半年种蛭人工繁殖产出的卵茧可分两批收获、两批孵化,因此培育出的幼蛭可分两批出箱。一般4月15日前进种蛭,5月上旬收获首批卵茧,经过二十余天孵化成临产茧。5月底或6月上旬,收获第二批卵茧。
临产茧转移到精养池的网箱后,茧中幼蛭会在几天内很快出茧入水,幼蛭在精养池的网箱中饲养1个月左右,6月底至7月初可移出精养池网箱,这时幼蛭个体已长到2~4厘米,体重400~600条/千克。从幼蛭出茧入水到移出精养池网箱,一般成活率达到95%。幼蛭出箱,转入青年蛭或成蛭养殖,经过精养后的幼蛭养成青年蛭成活率相当高,可达70%~80%。
幼蛭移出培育网箱的方法很多,比较简便的方法是利用塑料泡沫板或塑料薄膜转移。把塑料泡沫板或较厚的薄膜(厚0.2毫米)涂上一层薄泥土,放在幼蛭要转移的培育网箱内,几天后幼蛭吸在塑料板或薄膜上;再把塑料板或薄膜转移到青年蛭养殖池中,用鹅毛把幼蛭从塑料板或薄膜上轻轻刷落于新池水中。幼蛭转移选择阴天为宜,炎热天气不可进行,一天中以早上或下午3时后为宜,操作要小心仔细,否则会降低幼蛭成活率。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邮编:3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