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

2017-02-16 21:21孙忠良龙金凤段荣
关键词: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孙忠良+龙金凤+段荣

摘 要: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与载体,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基于对武陵山区地方高校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移动网络使用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利用移动网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移动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2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1]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网民数量世界第一,其中20至29岁年龄段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比例达31.4%。在使用上网设备方面,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到88.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中国社会已正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成为移动网络时代的主力军。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但与此同时,也给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移动网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移动网络使用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当今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现状,我们对吉首大学、铜仁学院、怀化学院等武陵山区地方高校学生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时间为2015年9—12月,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9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8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98.4%。在回收的有效调查样本中,男性大学生221人(占比45.3%),女性大学生267人(占比54.7%);研究生102人(占比20.9%),本科生327人(占比67.0%),专科生59人(占比12.1%);人文社科类271人(占比55.5%),理工农医类176人(占比36.1%),艺术类41人(占比8.4%)。此次调查样本充分考虑性别、专业、学历及学科分布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整理和分析,当今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设备向手机端迁移趋势明显。根据调查问卷的整理数据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拥有使用移动网络的硬件设备。在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手机持有率高达99.8%,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达482人(占比98.7%),平板电脑的拥有者有101人(占比20.7%)。调查显示,移动上网性能优越的手机品牌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借助手机端,利用移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社交娱乐和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

第二,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时间与频率普遍较长。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和4G技术的推广应用,移动网络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使用移动网络的时间和使用频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群体,不少大学生更是成为“手机依赖症”患者。调查发现,通过手机使用移动网络(总是和经常)查看信息或消遣娱乐的大学生占比达86.48%。通过手机使用移动网络的时间,每天超过1小时之上的大学生占比达85.25%。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通过手机使用移动网络的时间普遍较长,频率较高。

第三,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行为更加多元化。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手机不再是简单的聊天工具,

通过手机利用移动网络已日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利用移动网络购物、通信、娱乐、游戏,还利用其学习知识,查找资料和获取资讯等。近年来,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行为偏好更加多元化。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借助于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分享者。

他们使用移动网络的行为偏好甚至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移动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有专家预测,移动互联网将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势力。当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追求网络话语的表达自由,享受网络社会的民主氛围,并期望就此表达自己的理念和诉求。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新的生存方式,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重要影响。

第一,移动网络对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高校学生以90后的新生代群体为主,在信息裂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当今大学生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成長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和网络世界相伴而生,并和新媒体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正在成为移动网络时代的主力军。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大学生富有挑战权威、创新求变和个人主义的青年人格特质,因此他们常常会对传统的价值观发起挑战。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消解了传统的政治权威,而且进一步放大了青年大学生的反理性主义、碎片化、娱乐化的价值信仰和行为方式。在移动网络时代,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的多元价值信息得以广泛传播[2],多元的价值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一些支持西方“普世价值”论的观点和理念通过移动网络的传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

第二,移动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出挑战。进入移动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方便,他们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再仅仅依靠课堂,依赖教师。一些大学生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的信息,甚至优先于教师群体。仅依靠信息量的多寡来建立教与学的关系,在移动网络时代已不再可行。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倾向,偏激的言论、猛烈的批判通过移动网络的传播,往往更易感染他们,也必然会对他们的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通过手机移动上网的随意性和不连贯性,且受到手机屏幕显示的限制[3],面对着海量的信息,标题化和内容失真等问题在移动网络时代表现得尤其突出。加之一些大学生缺乏甄别和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对高校思政课中的教学内容产生质疑。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对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可充斥于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一些谣言,以及个别网络意见领袖所谓“去毛化”的言论,有可能会让一些大学生产生困惑,甚至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发起挑战。

第三,移动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带来严重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彰显。由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对于相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90后的大学生群体具有了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加多元的渠道,师生一致性的程度大幅降低,学生“主体逃离”的机会大幅增加[2],这对仅依靠教师单纯的灌输和宣导,以及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借助于移动网络,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建立诸如名师空间、红色微信、党建微博等多种新型平台,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力。但仍有不少高校因循守旧,固守传统观念,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已开始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但起步较晚,或效果不彰。比如有些高校思政部门开通的官方微博,内容多以转发为主,鲜少原创,或自说自话,不允许评论。尽管利用移动网络做出某些改革,但实质仍未跳脱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

三、利用移动网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的对策

第一,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的移动网络时代,年轻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正逐渐抛弃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智能手机,移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第一入口,而且移动网络未来的发展和用户规模必将呈现出进一步扩张之势。高校思政教育若仍固守于传统手段和传播载体,势必陷入群体流失和效果不彰等困境。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大胆创新,抢占舆论引导主导权,开拓意识形态新阵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传播。因此,在移动网络时代,把传播学的理论成果和思政教育的理论传统结合起来,不仅适应于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借助移动网络,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信息内容、表达主体和传播途径都更加多元化[4]。因此如果将有关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通过动画、视频、宣传片、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借助于移动网络和新媒体,可以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其次,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创新宣传主流舆论和思政工作的新途径。比如,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借助于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新媒体的勃兴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但是,不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媒体却仍处于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的尴尬状态。因此,在移动网络时代,除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外,必须将思政教育与新媒体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和密切融合,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第二,充分利用移动网络,打造思政课程体系的新平台。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给高校思政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改革的契机。首先,移动网络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更加充实和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移动网络的快速传播,使得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幅降低。因此,进入移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不但不能逃避,反而更应该主动占据,强势出击,充分利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发力,强化阵地意识。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受此文件精神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已陆续开设了思政网上课堂、云课堂和微课堂等多种教学平台,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始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和大学生进行知识分享与教学互动,借助于移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对于武陵山区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制约,在此方面的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的空间。其次,移动网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发挥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教学方法改革的滞后一直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移动网络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传播学有机结合,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加适合于新的时代特征。移动网络的出现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通过移动网络开展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打造新型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第三,充分利用移动网络,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移动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当今90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生活状况及其特点规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过于重视理论的教学,严重依赖课堂,导致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不够[5],并且常受到地域、时间和受众群体等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成效。进入移动网络时代,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也必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大学生提供立体化的网络社区已经成为新常态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群体对移动网络的依赖很高,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他们更愿意通过移动网络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因此,在移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如何通过适合的形式,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必须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和社交平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构建一个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比如通过微博和微信,借助于移动网络的传播,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和表达方式,能够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比如通过微电影创作,鼓励大学生用生动的故事和唯美的画面,弘扬社会正能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加大高校网上思政平台的建设,加大网络技术开发的力度。当然,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和线上交流,并不意味全盘摒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有将传统和现代教育模式,线上和线下交流平台有机融合,发挥更大的合力,才能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 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 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

[2]李海春,李娟.移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 的挑战与回应[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3]刘素贞.第五媒介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对 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挑战——基于上海市10所高校大学 生手机网络行为调研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1).

[4]朱健,周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 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5]杜毅.“移动学习”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湖南第一 师范学院学报,2014,(5).

猜你喜欢
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中学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危害及应对措施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