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银兵
江苏
厘清细节 备战高考
曹银兵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此思想指导下高三复习出现了众多值得借鉴的方法。但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关注区域背景、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地图风暴、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答题有地理味等是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需时刻掌握的细节。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也是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出发点和重点。以区域地理的背景材料为载体,有机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去,更好地体现高考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
高考地理命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将学科主干知识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呈现出来。区域背景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最好结合处,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佳载体。近年来从学生的答题实际情况看,解答以区域为背景的试题失分较多。因此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区域地理,认真分析研究近几年的区域地理试题,了解考查区域地理的试题特点,有助于明确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
区域空间定位是高考地理答题的“敲门砖”,需培养学生建立空间定位的意识。空间定位可以是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区域轮廓特征,也可以是某项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交通线、城市等,且有意识地去强化它们。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整体定位意识,还要做好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必须在特定的区域图上添加一些重要的经纬线,经常性地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有意识地进行空间整体定位的思考。
高考地理强调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培养学生在复习教材时对区域地理特征、成因、规律等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应用规律、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目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
教材中每个地理概念的生成、每个地理原理的推导、每种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几乎均历经了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探究等漫长过程。由于地理教材知识点间的衔接不足,很多地理教师忽略了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严重抹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涉及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生成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复习“风的形成”时,我们遵循以下步骤:概念——成因(气压差、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冷热不均(温差)——太阳辐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自然地理复习过程中学会用原理去解释一些地理事象,把握好地理学科的整体性;人文地理知识过于琐碎,复习记忆的效率太低,要有意识地去组成有效的知识网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学习离不开图,考试也几乎无图不成题。地图是地理学习中一种特殊的教科书,考生可以从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熟练地运用各种地理图表,有助于考生扩大视野,创设地理情境,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熟悉主要区域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各种相关专题地图非常重要。材料的解读是高考取得成绩的关键,所以要给学生树立强烈的“材料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从地理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堂的理念。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借助地图,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的效果。高考中,几乎是题题有图,因此平时知识点的复习要紧紧围绕图来展开,注重学生读图、记图方法的指导,这样可体现地理学科特点,效果非常好。图已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基本素材和切入口,读图分析题内容灵活多变,能有力地反映生产和生活实际,试题背景材料涉及很广,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依赖教师的讲解难以理解掌握,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依赖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工具,也是地理命题的依托点,地图复习应该成为地理高考复习的主线,要学会用地图连带主干知识。以地图为主线的复习,要抓住区域的典型特征。面对大量的地图时,第一结合设问看考图;第二回忆考图的类型和涉及区域与教材的联系,并将地理原理规律融于区域考查之中,巩固特征;第三探究地图,对图中涉及地理要素进行分析。从命题者的角度看考查的形式,由做题人上升为命题人,有利于提升学习的高度。
在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当今社会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有许多内容与人们的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目前高考题的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热点问题,做到适度关注,绝不押题。热点问题一般只是出题的切入点,只是一顶帽子,只是一种情境,核心还是学生的能力提升。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情境时,趋向于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所以教师在平时复习时帮助学生总结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答题所谓的地理味,就是具有解答地理学科的特点。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高考答题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准确无误、层次分明、切合题意,强化对地理语言的运用。
在复习过程中,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对答题习惯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只要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答题习惯: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先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要求,提取有效信息,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准确找出“题眼”,二是准确找出最有效的信息。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高考答题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准确无误、层次分明、切合题意,强化对地理语言的运用。
答题所谓的地理味,第一审题审出关键词。比如,“图示季节该地的气候特征”“甲、乙两地分别属于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并简述影响因素。”这类题,要答出不同地方所特有的特征。另外要把握好地理学科的整体性。比如风带气压带就是同时在不同的区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并导致了不同的地理现象。其次学会从材料、图标、地图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命题人会把问题的答案分散在文字材料、图标以及地图中,只要你看得到这些信息、看得懂题就很容易做出答案了。最后用好地理术语,答题尽可能不用大白话,尽量用地理术语。比如“由东向西、由南到北”不能答成“由左向右、由下到上”等等。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