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魏春松
(作者单位:海南省万宁北师大附中)
具体问题更需具体分析
——由2016年海南卷第14题引发的思考
2016年高考过去了,很多学生反映2016年高考地理海南卷第14题让人纠结。一位老师让刚刚升高三的优秀学生做,错得最多的也正是这道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吧,大家不妨先做一下。
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14.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选了A,高大、屋顶尖、窗大。
为什么?中国地理里学到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存在着差异,北方少雨,屋顶平缓,南方多雨,屋顶坡度陡,屋顶尖。福建是南方地区,多雨,屋顶当然坡度大,屋顶尖,有利于排水;南方炎热,房屋高大、窗户大有利于通风散热。
听起来蛮有道理,也难怪有的学生错了还振振有词。记得考完地理时,学生欢天喜地地告诉我,“哇,地理太简单了!我做完还剩1个小时”“知道那么简单,我就没有必要那么辛苦地学了”。然而,分数出来很多人都傻眼了,只考了五六十分!(海南采用标准计分法,这个分数相当于原始分的六十分左右)
标准答案给的是D,部分老师也觉得有点问题,有点刁钻,更不用说很多学生难于理解了。为什么错误率这么高?
错因一: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解题思想
学生自觉地联系学过的书本知识来解决这道题,值得肯定。但是,南方所有的传统民居都是一个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同在南方的天空下,福建的土楼、西双版纳的吊脚竹楼等都不一样,千差万别,人文环境的地域性差异不容小觑。
在地理学习中,同学们也掌握了诸多课本中的“一般性的规律”:家具、石化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服装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学生在反复的刷题过程中就形成了思维定式,服装都应布局在廉价劳动力众多的地方,石化都应布局在城市附近,把这些一般规律当作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而忘记了区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是不断变化的。分析问题时能生搬硬套吗?比如,高级时装就是技术导向,大庆的石化企业就是靠近原料地。
在做题时,我们既要有意识地联系书本上的一般原理、知识来解题,同时更应根据试题的具体背景来具体分析,不要简单套用,否则就容易出错。
如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建议同学们采用比较法。很多题目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比较”。如上述的第14题,我们把题目隐含的比较对象“沿海、海岛和南方内陆”找出来比一比,差异就非常明显了:沿海、海岛风浪比较大,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频繁、危害较大的地区,所以传统民居很多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坚固厚重,房子也低矮、屋顶平缓;而内陆地区,受台风影响小,降水丰富,所以房屋可以高大、屋顶尖。一比较,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错因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上的欠缺
这道题出错,也说明很多同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上的欠缺!部分同学甚至是无视题干中的关键文字材料“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风沙满地跑”说明风力很大,尤其是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坛岛台风较多,房子需要具备防风的能力;“房子像碉堡”,因需要防风当然低矮、窗小。
关于屋顶平缓,从材料提取信息“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根据该地区地理位置判断,影响该地区的东南季风受台湾山脉影响,气流下沉,形成干热的雨影区,降水少,所以传统居民的屋顶平缓。
台湾山脉影响范围有这么大吗?笔者百度了一下。
海坛岛,亦称平潭岛,是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位于福建省平潭县境内,距福州128千米,东面与台湾省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夏凉冬暖,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9.6℃,多年平均降水量1 172毫米,为本省少雨区之一。季风明显,风力年平均风速6.9米/秒,全年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天,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年平均6.3次。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大风、暴雨、干旱等。
从上述资料中可知,海坛岛房屋低矮平缓,主要是因为: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年平均6.3次。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大风、暴雨、干旱等。
在解释“海坛岛也包括福建沿海地区都比福建西部地区降水少”这一问题上,笔者更认同这样的观点:由于福建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因而降水少。至于“东南季风受台湾山脉影响,气流下沉,形成干热的雨影区,降水少,所以传统居民的屋顶缓”一说值得商榷。台湾海峡北窄南宽,东西平均宽230千米,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最窄处在台湾岛白沙岬与福建海坛平潭岛之间,约130千米,台湾山脉影响能有这么广吗?
错因三:死读书
内陆的学生做这一题有难度,情有可原,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但是海南的学生做错,就有点不应该了。海南岛和海坛岛都是位于南方的海岛,我们的传统民居是什么样的?不也是“低矮、屋顶缓、窗小”吗?稍微联系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答案昭然若揭。
这样一道充满生活气息的试题,难倒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莘莘学子,可叹!我们再看下面这道题:
(2016年海南卷22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答案】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解析】先从题目获取信息。文字材料,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图示信息,窗户所占面积大,有利于采光、通风 ;房前种植着树木。
如果利用比较法来解答,可以先找出落叶阔叶林和四季常青的松柏的差异。与常绿针叶松柏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纳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屋内,而常绿针叶的松柏会遮挡阳光。应用比较法来思考问题,把四季常青的松柏与落叶阔叶树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就找出了答案!
再结合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来思考,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需要遮阴纳凉,冬季需要日照。冬天,落叶林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阳光毫无遮挡地照射屋内。如果是四季常青的松柏,就有可能遮挡采光了。
(作者单位:海南省万宁北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