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智华 胡雪静 潘青 刘倩(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背景下的廊坊畜牧业转型升级
文│高智华 胡雪静 潘青 刘倩(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全球新一轮互联网革命进入爆发期,互联网已从单一的技术工具演进到重构产业生态及价值创造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新引擎。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部门的扩散,本质在于传统行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利用互联网平台,深度整合传统行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传统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主动拥抱“互联网+”,畜牧业便是其中之一。畜牧业实施“互联网+”是克服畜牧产业粗放、低效、竞争乏力的关键。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在畜牧业这样的传统行业,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唯有借助“互联网+”模式,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型业态,进而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现代畜牧业是指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和装备及经营理念武装,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产业。
现阶段,河北省廊坊市的畜牧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转型关键时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如畜牧业设施落后、饲养管理方式较粗放、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效益不稳、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及思维模式与廊坊畜牧业经济紧密结合,进而对廊坊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合理调控,已成为廊坊市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养殖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也是传统产业之一。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养殖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6.1%,这一数字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13%的年均增速,成为农业中总产值第一大产业。随着市场划分越来越细致,作为典型的传统行业,畜牧业一直遵循着传统的营销模式,这对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阻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让中国畜牧业走向了转型之路。
“互联网+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新模式,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畜牧业生产中,提高畜牧业生产与质量控制水平,使畜牧业的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加强联系,进而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品质、效益等。互联网与畜牧业的结合改变了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了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荣,同时也改变了养殖户、企业、合作社等畜牧业生产者的生产生活方式。
“互联网+畜牧业”中的“+”,并非两者直接的拼凑组合,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通信技术,使传统畜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包括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金的优化调度等,使互联网为畜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推动畜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以创新驱动畜牧业新业态发展。
1.地域优势。廊坊市地处河北省中部偏东,京津两大直辖市之间,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辖区面积6429平方千米,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城市。廊坊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市区距北京市中心40千米,距天津市中心60千米,距天津新港100千米,所辖2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和6个县,全部环绕于京津两市,形成了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的独特优势,在京、津走廊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农业经济基础良好。廊坊市自然资源丰富,有平坦肥沃的土地,四季分明的气候,类型多样的植被,蕴藏丰富的矿产。廊坊市农业经济基础良好,畜牧业稳步发展,是京津地区的重要农畜产品供应基地,每年有大量农产品销往北京、天津,素有“京津菜篮子”之称。据统计,廊坊市平均每年有15.5万吨肉类销往京津地区,京津等地的高档牛肉全部产自大厂、香河、三河等地。畜产品生产总量逐年增长,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升。目前,肉、蛋、奶和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45万吨、26万吨、35万吨和3.5万吨;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30万头、30万头、200万只和2600万只。
3.畜牧业规模经营水平提高。
肉牛年加工处理能力达70万头。全市建成存栏50头以上奶牛小区和规模场86个,乳品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肉鸭产业已经形成种鸭饲养、孵化、养殖、屠宰加工、熟食制品生产、羽绒制品加工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年生产分割肉、熟食制品等3.3万吨,年出口鸭肉2000吨。廊坊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家,形成了福成集团、汇福集团、明慧集团、正大集团等一批较大的龙头企业。
1.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畜牧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技术支撑。由于廊坊市中小畜禽养殖场占有相当大比重,生产设施设备落后,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畜产品品质受自然环境、饲养模式、饲喂水平及疫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很难保证畜产品的标准化,且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产品供应的持续性不确定。
2.物流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廊坊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所需要的农村物流服务水平跟不上步伐。虽然农村物流基本实现了县、乡、镇的覆盖,但是大多数的乡村还没有物流点,农产品交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而且,畜产品具有生鲜特性,易损、易腐,有严格的运输保鲜要求,对时效和运输过程的控制要求更高,从而加大了畜产品物流配送环节的难度。物流体系不健全,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影响到产品网络营销需求。
3.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畜禽养殖场人员结构差距较大,大部分养殖户文化水平不高,由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较低,对新技术的理解、接受、应用能力差,对互联网的理解、接受程度欠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有限。而既懂生产又懂网络的人才不多,专业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农民获取网络专业知识的渠道不畅通,制约了畜牧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外,部分畜牧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完成良种的培育,落实标准化的生产,实现健康养殖。
1.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有效促进互联网与畜牧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型业态,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2.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实施,给廊坊市畜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北京、天津都是全国一线特大城市,人口众多,畜产品不仅需求数量多,而且消费层次较高,发展潜力大。目前,廊坊市肉类的41.5%、禽蛋的31.5%、牛奶的67.1%都销往京津市场。据调研,廊坊市清真牛羊肉占北京市场的75%。廊坊市作为环京津主要“菜篮子”生产基地的地位逐步牢固。
3.畜产品价格上升,市场需求广阔。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的食物消费也在不断变化,即从侧重数量的“温饱型消费”逐步转变为注重质量与营养的“小康型消费”,表现为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减少,畜产品消费数量显著增加,促进畜禽养殖及相关产业发展。但产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小于需求量的增速,供需缺口使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给廊坊市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动物疫病时刻威胁着畜牧业发展。受动物疫病的影响,京津冀三地畜牧业产值在2004年出现了下降,河北省畜牧业产值下降显著,2006年比2004年减少92.46万元。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暴发流行的经验证明,重大动物疫病不仅会造成畜禽死亡和畜产品损失,影响畜牧业发展和流通贸易,更会危及人类健康。一旦处理不好,应对不当,还会引发较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廊坊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依然存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均衡、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化设施不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2.畜产品质量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制约廊坊市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场出现“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牛奶、“泔水猪”等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影响着人们对畜禽及其产品的消费信心,也影响着养殖户对畜牧业发展的信心。此外,廊坊市畜牧产业链条不完整,精深加工比例不高,畜产品安全得不到稳定保证。
3.畜牧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最根本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畜牧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畜牧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则无法完成良种的培育,也无力切实落实标准化生产,实现健康养殖;畜产品价值的转换就难以顺畅,产业规模化的目标也将难以达成,生产的集约化也就难以实现。廊坊市畜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畜牧技术服务体系薄弱,基层畜牧业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畜牧业从依靠速度、规模、价格竞争的发展转变为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竞争的发展。为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新趋势、新业态,从生产、管理、销售、服务、人才支撑五个方面探讨廊坊市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1.“互联网+生产”。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优化畜牧业生产体系。运用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大数据促进农业生产升级。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把端点从人扩展到传感器、控制器等机器物品,实现信息采集、通信,使人与物、物与物相连,实现智能控制、远程控制、实时控制。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包含海量资料,数据规模巨大,数据类型丰富,结构多变,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其价值总量高、价值密度低。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先进传感技术、智能传输技术和海量信息处理等技术,实现对畜禽养殖环境的实时在线监测与智能控制。通过改造提升,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标准化生产,淘汰落后的养殖方式,提高畜禽生产能力和水平。
2.“互联网+管理”。推进网络化平台建设,优化畜牧业管理体系。在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智能化的饲料自动饲喂系统,根据畜禽生长周期、进食情况等信息,对畜禽投喂量、投喂时间等进行优化调控。完善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畜牧业行政管理体系、畜牧业安全监管信息体系、动物卫生监督网络化管理系统、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使畜禽防检疫、投入品监管、污染防治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实现对畜产品的全方位跟踪、监管,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保障,不仅能够充分维护消费者知情权,规范畜产品生产经营者行为,而且有助于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提升和监管效果的增强。
3.“互联网+销售”。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优化畜牧业经营体系。“互联网+畜牧业”的直接体现是农村电子商务。但农村电子商务不能简单地将其功能定位为帮助养殖户购买饲料、销售畜产品,而是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产业体系。引导畜牧企业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营销方式,创新完善现代畜牧业流通新业态,减少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优化产销链条。组织新型农牧业精英主体对接电商平台,帮助农民上网销售畜产品。同时,农村电商不能只把农村当作生产端,还应当把农村也归到市场端,拓展网购市场。农村生产与市场两端均衡发展,让物流等社会化资源可以在农村找到足够大的市场。
4.“互联网+服务”。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优化畜牧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农牧业政策以及市场价格分析等信息服务。完善畜牧业综合信息发布体系、动物疾病远程诊断服务系统,推进畜牧业安全在线化、数据化监管,规模化场、种畜禽场全部实现入网监管,实现预警、技术、信息、政策服务的权威性、高效性。
5.“互联网+人才”。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优化畜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和专业网站等单位合作,重点培养融通互联网思维与实体经济规律的科技企业家及复合型人才。支持建立互联网与实体产业融合、产学研用结合的实训基地,鼓励校企联合开展定制式人才培养。以畜牧业综合监管信息体系建设为载体,加快培养和引进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建立和培养畜牧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