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光
在习作教学中,“干货”往往是教师“给予”的,而不是学生“习得”的,这样就导致了“给一次会用一次”“不给就不会用”“此用而不会彼用”等写作问题。如何能让学生提取、储存并自主应用“干货?我尝试着在对比中把“鲜货”慢慢晾晒为“干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一】
1.出示秦兵马俑一号坑图片,配以文字说明: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共有6000个左右。
师:你能感受到一号坑到底有多大吗?
2.对比出示课间操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学校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做操时,可站1200人左右。
师:两组数据加以对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一号坑相当于我们学校5个操场那么大。
师:仅仅从数字上能否感受到呢?
生:不能,还要作比较,才可以感受事物的特点。
提取“干货”:列数字+作比较=感受真切。
3.练笔:请你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写一写我市新地标——媒体大厦。
倘若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说明方法,学生应该易如反掌。但如果给出说明方法,让学生运用并写出一段文字,恐怕有点困难。先“给”后“用”,是强人所难,先“用”后“给”再“运用”,则可触类旁通。】
【教学片段二】
1.出示句群:有的_____花篮,____鲜花;有的_____琵琶,____银弦;有的_____身子,自天____;有的彩带_____,漫天_____;有的_____双臂,翩翩_____。
(生填空后加上动作朗读)
2.比较阅读:如果隐去后半句,读读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没有栩栩如生的感觉;读起来干巴巴的;去掉后,只写出了飞天的形象,是静态的。)
3.师提取“干货”:一个动作是“静态”的,描述的形象是“死”的;连续动作则是“动态”的,描述的形象是“活”的。
4.出示民间生活壁画,生合作仿写: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
5.组长汇报成果:有的手托金盘,席地而坐;有的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对于飞天的形象,倘若只仿结构,就会造成“有字句”的叠加。除了结构,还应该仿句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了动词连用这个“触点”,在“有”和“无”中对比,才能感悟到写法的秘妙,使提取、储存“干货”的需求从心底油然而生。
【教学片段三】
1.出示句群: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有的凝视远方……(男生读)
采访女生:这些句子都是从哪个角度写的?你看到了什么?
2.补接句群,用不同的颜色标出,女生读。
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采访男生:补接的句子又是从哪个角度写的?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效果?
(生回答:加上心理描写后,俑就活了;如果说神态描写是实写,心理描写则是虚写;如果说神态是看到的,心理则是联想的。)
提取“干货”:虚实结合、联想手法可赋予情感。
3.男女生配合读。
4.出示群体俑表情图片,生练笔:有的_____,好像_____。
从“读”中学“写”,从“鲜货”中晒出“干货”,学生学会了运用“神态+心理”或者“实写+虚写”这种写法,提高了自己的习作水平。
话语不是自动反映生活体验的,而是经过语用体验中转的。生活体验生成话语,反过来,话语又生成生活体验。如果说阅读是“鲜货”,是“原型的话语”,那么,体验中的话语就是“干货”,就是“生活体验”。“干货”的提取,需要从“鲜货”中慢慢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