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斌,欧伟强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的四维理论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朱 斌,欧伟强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以时间、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创新协同度为维度,构建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的四维理论模型,从微观、动态的视角,探讨四维视阈下创新要素、创新形态、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流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要素的创新流,要提高创新能力水平,必须进行创新系统内部创新要素的协同管理。创新要素组合的突变重组,导致主、新流创新轨道的切换,创新能力层级提升,进而实现更高的创新绩效。
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创新要素;协同
企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已被广泛认为是决定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关键[1]。由于持续创新流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企业产生持续创新流的能力要比发展或保持其竞争优势重要得多[2]。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由任何一种创新产生的利润都是短暂的。相反,一个相对快速、多样化的创新流能够使企业持续产生高水平的盈利能力,通过主流与新流创新协同塑造持续创新流成为重要的发展路径[3]。
国内外学者从内涵、联系、矛盾、开发管理、动态演进等方面对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Kanter认为主流创新是指企业针对那些进行中的、已建立的业务开展的运作,新流创新是指企业培育能产生新收益流的项目的过程,创新流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在主流创新中管理新流,以破解两者之间的效益冲突[4];Tushman等人通过对Noika、Inte、Sony、Seiko、Corning、Motorol、SSIH、Oticon等企业的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的成功依赖于长期驾驭创新流的能力[5-6];Collins和Porras,Hurst提出创新流管理与维系需要统筹兼顾效率与创新、战术与战略等各种因素,指出创新流管理的重要问题是解决渐进式创新与非连续性创新的冲突[7-8];赵玉林指出,要想获得创新成功,管理者不仅必须对创新进行管理,还要对创新流进行管理,体现在核心技术管理和预先主动地变革组织塑造创新流两个方面[9]。为解决主流与新流在管理中的冲突,Lawson和Samson提出主流和新流要相互结合刺激和维持创造性的产出[10];Terziovski基于欧洲直升机公司的案例研究,指出企业为激发和维持创造性的产出需要将主流和新流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互补且相互依存,需要加以整合形成汇流创新[3]。朱斌等人建立了以创新生命周期与创新能力为维度的二维动态演进模型,分析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主流与新流创新生命周期特点及动态演进规律,并揭示出制造型企业主流与新流动态演进的不同路径[11-12]。
综上可知,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提高创新战略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又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形成最佳组合,是企业拓宽创新领域的关键,亦是企业开展创新管理的难点。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主流与新流创新的概念及关系,观点较为零散,分析论述也较为笼统,对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协同机理缺乏系统性探索,未能破解上述创新困惑。二维理论模型阐释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是如何演进形成持续创新流,并揭示其演进规律[12];但对于主流与新流转化过程中的资源、决策冲突等问题,尚未有所涉及。根据协同理论,系统内部要素间或子系统间相互配合、相互关联的协同作用是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规律和特征,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称为协同度[13]。因此,本文在原有的二维之上,增加“创新协同度”这一维度,研究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中的冲突与协同问题,以获得二者平衡发展。同时,二维理论模型偏向于从整体上探讨主流与新流创新的演进。而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兼顾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的全要素协同创新。从要素层面的分析,也更利于企业对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因此,本文又增加了“创新要素”这一维度,从更加微观的视角剖析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协同演进机理,并结合典型企业的实证研究,为企业解决创新瓶颈,推动创新规范化,资源分配合理化,创新收益最大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以时间、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创新协同度为维度,构建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的四维理论模型,从微观、动态的视角,探讨四维视阈下创新要素、创新形态、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中要素匹配的优化原则与方向,力图为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2.1 四维理论模型的主要观点
相较于二维理论模型中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共同演进过程,四维理论模型增加了对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过程中冲突与协同的关系描述,揭示了主流与新流创新相伴成长过程的相互协作促进整体的有效发展;同时又从系统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角度,研究四维视阈下,创新要素对抗重组、新旧主流创新兴衰更替、创新范式演进革新、创新路径跃迁的特征与规律,如图1~图3所示。
图1 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的二维理论模型
图2 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的三维理论模型
图3 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的四维理论模型
四维理论主要观点有:
1.1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BAI) 肺部为双重血液循环,即肺动脉系统和支气管动脉系统,前者为功能血管,后者为营养血管。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支气管动脉是原发性肺癌的营养血管[2]。肖湘生等[3]和常恒等[4]研究证实,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即使是肺转移瘤,主要供血动脉仍是支气管动脉。动脉灌注其基本原理是以较小的药物剂量在局部靶器官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1)影响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的要素包括动力要素和支撑要素。动力要素有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支撑要素涵盖了战略要素、组织要素、文化要素和管理要素。
(2)在不同创新生命周期,创新要素形成的要素序列具有差异性,其中主流创新要素组合支撑当前主流创新活动,新流创新要素组合则引领着新流创新活动。
(3)在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的过程中,二者的冲突从本质上体现为创新要素的冲突。主流创新要素与新流创新要素的冲突与协同,外显为主流与新流创新冲突与协同,创新能力也随之变化。
(4)当主流创新要素组合与新流创新要素组合汇聚成汇流创新时,主流与新流创新冲突最小,协同度最高,形成的创新能力也最强。
(5)随着创新进程的推进,内外环境作用导致创新要素序列产生变化,创新系统外显为创新形态发生更替,即新流创新转化为主流创新。
2.2 四维理论模型的维度
(1)时间。本文将创新生命周期阶段来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2)创新要素。结合主流与新流创新的演化特征,创新要素包含了技术与市场两大动力要素及战略、文化、组织、管理等支撑要素。由动力要素引领支撑要素,推动主流与新流不断演进。
(4)协同度。从微观看是主流创新要素与新流创新要素的冲突强度,外在表现为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协同程度。协同度大,表明主流与新流创新要素的冲突强度较弱,而主流与新流创新协同程度较好;反之,主流与新流创新要素组合的冲突程度较强,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协同程度较差。
2.3 四维理论模型的运行机制
创新作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动力引擎,必然呈现为一种不断涌现的创新浪潮,表现为企业一个接一个创新阶段的层层演进。任一创新阶段,由动力要素为核心,辅以其他支撑要素构成的主流要素,外显为特定主流创新模式,引领着当前的主流创新;新流要素则表现为创新要素的新潮组合形式,外显为特定的新流创新模式,作为主流创新的潜力方向或保障支持。在主流与新流创新的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两种创新要素组合在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冲突,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冲突强度也不断变化,协同程度也随之变化。在内外环境作用下,创新要素序列发生重大变化,新旧主流创新产生更替,推动企业跨越进入新的创新阶段,新一轮的主流与新流创新模式及创新能力也随之演化。创新演进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阶段性创新活动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见图4)。
图4 主流与新流创新四维理论模型运行机制图
(1)新旧更替:主流要素“独领风骚”。当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创新环境发生改变,上一个创新阶段的主流创新日趋没落。在寻求新增长点的过程中,顺应企业新一轮创新发展趋势的新潮要素组合逐步凸显,打破原有的主流要素序列,创新要素序列重组,新的主流要素组合形成,引领新一轮的主流创新活动。新流创新要素组合尚未形成,主流创新要素独领风骚,二者不存在冲突。企业资源都投入在主流创新要素上,主流创新逐步成长。
(2)新流涌动:主流与新流要素互补协同。在主流要素汇聚形成主流创新,主导当前创新活动时,体现企业技术或市场发展趋势或潜力的新流创新也相伴涌动。在创新实践中,新流要素来源于动力要素和支撑要素的新潮组合。在这一时期,主流与新流要素对企业的创新资源展开争夺,冲突较强。主流创新还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投入资源继续优化主流要素组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创新收益。而新流要素组合刚刚萌芽,新流创新收益还很少,无法独自支撑新流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创新资源,否则新流创新很容易夭折,就无法形成持续创新流。主流与新流在创新资源上的冲突,需要领导层对创新要素组合进行合理协调。此时,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协同度较低,协同效果表现为互补协同。主流创新收益为新流创新提供土壤、资源和养分;新流创新所蕴含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如同“新鲜血液”一样注入到主流创新中,使主流要素组合得以优化,主流创新获得新的价值提升。
(3)汇流形态:主流与新流要素优化协同。随着主流要素组合持续优化并趋于稳定,主流创新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主流创新体系初步完善,主流创新能力、绩效水平都达到较高水平。主流创新活动对创新资源的需求降低,因此,新流要素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新流要素组合也得以改进,主流与新流要素之间的冲突很弱。主流与新流创新协同演进,汇聚成持续的创新流,形成汇流创新,创新能力达到最强。本阶段,主流与新流创新和谐地迅速发展,协同度达到最高,协同效应体现为优化协同,二者之间的协同呈现最优状态。
(4)酝酿重组:主流与新流要素转化协同。当主流创新进入衰退期时,也正是主流要素组合效力减弱,重组压力剧增的时期。原有的主流要素组合已没有优化的空间,必须要有重大调整才能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新流创新要素蓄势待发,欲取代原有主流要素的位置,一跃成为下一阶段的主流要素,引领企业进入新周期的创新循环。此时,主流与新流要素之间的冲突体现在决策层面,关键在于管理层能否适时调整创新要素序列,改变资源配置点,在继承原有主流要素精华和体现新流要素趋势的基础上,权变要素最优序列完成要素重组,形成新的主流要素组合。因此,本阶段的主流与新流要素的冲突强度增大,协同度再次降低,协同效应表现为转化协同,新流创新转化为下一周期的主流创新。
主流与新流要素的冲突与协同,解释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持续演进的内在逻辑,是从动态、微观视角对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规律的分析和总结。企业应灵活运用现有要素资源,推进全要素协同创新,推动创新形态演化升级,进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持续创新。
3.1 福建凤竹集团创新概况
福建凤竹集团1987年创立于晋江市青阳凤竹工业区,是一家以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集科研、工贸、环保、信息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集团主营业务涉及棉纺纱、针织坯布、纺织品深加工、鞋材以及废水处理。2015年,集团员工总数约4000多人,总资产20多亿元。凤竹集团围绕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成立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设立技术部,将企业文化提升为科技先导、以人为本,促进企业各创新要素的协同发展。其全方位的要素协同创新,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企业创新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凤竹集团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分析
按企业生命周期划分,凤竹集团发展历程大体分为创业期(专业化起步)、成长期(多元化发展)和跨越期(国际化经营)三个阶段。根据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本文简要归纳出凤竹集团在各个阶段中,对企业技术、市场、战略、组织、文化、管理等要素所进行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创新(见表1)。进一步研究发现,凤竹三个阶段的创新要素序列、主流要素、新流要素各不相同,因此产生各具阶段性特色的创新形态(见表2)。
(1)创业期(1987—1999年)——专业化起步,巩固经营主业。凤竹集团起家于1987年成立的晋江青阳凤竹针织厂,以织造为主要业务,以针织品为主要产品。创业初期,限于技术实力与资金不足,凤竹开展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三项要素创新。
根据该阶段的企业战略,凤竹将掌握织造染整技术作为首要任务,技术要素就成为主流要素。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带动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汇聚成主流创新,具体表现为技术导向的创新形态。该阶段通过引进对线剖布机、新加坡利达单面机、瑞士预缩机、香港立信常温染色机等,对剖幅技术、定型技术、着色与固色技术的消化吸收,凤竹实现织造技术和染整技术的零突破,为发展织造、染整主业奠定了技术基础。与此同时,凤竹技术导向型创新形态过程中,已孕育着下一阶段创新的演变序幕。凤竹将市场作为新流要素,开展“锁定目标市场,施行OEM赢利模式”的市场创新,逐步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在创业期的技术导向型创新过程中,市场要素顺应企业发展趋势,催发新流创新,将推进下一阶段创新形态的演进。
表1 凤竹集团发展各阶段的创新要素分析
表2 凤竹的主流与新流要素创新
(2)成长期(2000—2004年)——多元化发展,扩充企业实力。2000年是凤竹发展的里程碑,凤竹针织厂改制成凤竹集团公司,经营范围拓宽为棉纺、化纤、鞋帽服装等销售、信息咨询、五金配件贸易等。在此阶段,凤竹集团的要素创新也更显多元化,呈现“技术、市场→战略→管理、组织”的创新要素序列,各要素创新有了重大突破。
进入成长期后,凤竹的要素创新比创业期增加了战略创新和组织创新,逐渐出现了全要素创新的雏形。继承上个阶段技术主导型创新,凤竹继续将技术要素融入新的主流要素,继续加大引进消化再创新力度,通过“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凤竹成功开发了生物酶前处理工艺、环保型代用碱固色工艺以及气雾染色技术开发等,在印染废水处理上自主开发应用了废水混凝气浮/沉淀过滤处理技术,并研发出细旦纤维涤氨纶弹力布、环保型高档针织弹力布、异形纤维针织面料等环保型针织面料产品。以“三位一体”为平台、工艺创新为重心、产品创新为先驱,凤竹最终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竞争力,打破了欧美市场的技术壁垒。随着公司技术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垂直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凤竹产品虽然在技术上能与国际高档产品相抗衡,但凤竹刚进入国际市场不久,国际营销网络未健全、品牌影响力有限,能否通过创造客户价值赢得市场是凤竹实现技术跨越的关键。因此,凤竹吸收了上一阶段的新流要素(市场要素),形成了“技术+市场”的主流要素组合。市场要素也开始引领这一阶段的创新活动,形成以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带动战略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汇集成营销模式创新的主流创新,形成市场导向的创新形态。基于“自创品牌与产品重新定位”的市场创新,凤竹着力开发高档产品进军国际市场,通过引进意大利、希腊、德国和瑞士等国先进设备,通过针织技术、气雾染色技术、助剂染料添加技术的消化吸收,将织造与染整技术提高到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巩固了织造染整主业,并把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此时,推动凤竹集团经济增长的织造染整主业依然属于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如何从战略层面进行创新,促进企业向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为特征的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范式转型,就成了下一阶段凤竹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该阶段的新流创新就集中于战略要素,调整创新价值取向、树立自主品牌、培育企业家精神、构建知识型组织成了企业未来转型的关键,也为下一阶段的创新转化埋下伏笔。
(3)跨越期(2005年至今)——国际化经营,打造全球竞争力。自从凤竹纺织上市后,凤竹集团就开始把发展重心转移到国际化经营上。2005年,除了成立江西凤竹房地产开发公司,凤竹还成立了厦门凤竹进出口有限公司,获得自主进出口经营权,开辟了进军国际市场的直接通道。此期凤竹的创新要素序列为“战略、技术→文化→市场→管理、组织”,其创新管理有了更大的变化、更具全面性。
在这一阶段,凤竹在对创新要素重组之后,结合内外环境要求,提取战略要素和技术要素为主流要素,通过战略创新和技术创新,引领文化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汇聚成业务模式创新的主流创新,形成战略导向的全要素创新形态。在战略要素的作用下,凤竹致力于“国际化和水平多元化”战略转型,把单一企业的创新发展成跨企业、跨国界的合作创新。凤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织造染整业务和环保业务中培育与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进而以环保技术为支撑、依靠环保技术深化染整技术并支持织造染整业务发展,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环保业务服务,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企业发展的态势,促进企业业务结构的转变与全面升级。另一方面,凤竹依旧继承技术要素为主流要素,开展“自主创新转变,重点攻克环保节能技术”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染整技术,以气雾染色技术为基础,开发了环保型高档针织弹面料、吸湿排汗针织面料、抗菌防臭弹力针织面料等一系列新产品,实现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完美结合。在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上,凤竹成功开发了硅藻土及活性炭处理染整废水方法和专用设备、印染废水混凝气浮过滤/沉淀处理方法及其一体式处理装置等,为凤竹进军环保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凤竹把企业文化作为业务模式转型的保障,将僵化的家族文化提升为“科技先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支撑要素与动力要素创新的协同发展,文化要素凸显为本阶段的新流要素。在未来的文化创新上,凤竹集团应继续注重学习与创新,但要突破“科技先导”中过于侧重技术要素创新的局限,向强调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全面创新”转型,并在研发、营销、业务合作等方面形成全球协作的观念。文化要素将作为下一轮创新的潜力要素,成为未来引导凤竹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凤竹集团主流要素转变及要素导向型创新形态演进表征了该集团从专业化起步,历经多元化发展,到国际化经营的成长过程,也勾勒出凤竹逐步实现全要素协同创新的发展轨迹,其创新实践也验证了四维理论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践价值。
受内外环境的作用,企业应顺应形势,结合自身的创新资源,审慎选择创新切入点。在创业初期,凤竹综合分析自身优劣势,从动力要素出发,选取技术要素实施主流创新,集中创新资源培养织造与染整作为主流业务,继而带动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实现要素协同创新。随着创新进程的演进,主流要素也从技术要素演进为“技术+市场”、“战略+技术”,企业主流业务不断精深,核心竞争优势愈发明显,有效带动其余要素创新推进,最终形成全要素协同创新。同时,企业要素协同创新应具备灵活性和应变力,能因势利导,提取动力要素与支撑要素的组合作为新流要素,开展新流创新,为主流创新发展注入新的补充,使得企业汇流创新体现更具多样化的创新形态。
企业应通过主流与新流要素的协同演进,推动创新形态的升级演化,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的建立。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四维理论模型揭示了企业“新旧更替—新流涌动—汇流形态—酝酿重组”的内在规律,从要素创新层面,为企业实现创新形态演进、创新能力提升指明了新的方向。
[1]刘峰.新兴技术生命周期中的“峡谷跨越”[J].科学学研究,2011(1):64-71.
[2]FOSTERFOSTER R.Innovation:the attacker’s advantage[M].New York:Summit Books,1986.
[3]TERZIOVSKI M.Build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organization[M].London:Imperial College Press,2007,73-85.
[4]KANTER R M.Swimming in newstreams:mastering innovation dilemma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9,31(4):45-69.
[5]TUSHMAN M L,O’Reilly Ⅲ C A.创新制胜-领导组织的变革与振兴实践指南[M].孙连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41-161.
[6]TUSHMAN M,SMITH K,WOOD R,WESTERMAN G,CHARLES A.Organizational designs and innovation stream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19(5):1331-1366.
[7]COLLINS J,PORRAS J.Built to last[M].New York:Harper Business,1994.
[8]HURST D.Crisis and renewal[M].Cambridge,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9]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7-49.
[10]LAWSON B,SAMSON D.Develop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organizations: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1,5(3):377-400.
[11]朱斌,吴佳音.自主创新进程探索:主流与新流的动态演进—基于福建省两家制造型企业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9):1389-1396.
[12]ZHU Bin,OU Weiqiang.Mainstream and new-stream patterns for indigenous innov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local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2013,4(1):55-70.
[13]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33(4):444-446.
(责任编辑 刘传忠)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Mainstream and Newstream Innovation Evolu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Zhu Bin,Ou Wei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A four-dimensional theoretical model of mainstream and newstream innovation evolution is constructed.The dimensions are time,elements of innovation,innovative ability,and degree of innovation synergy.It discusse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nnovation factors,the innovation form,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micro and dynamic perspective.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sence of innovation stream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innovation stream of element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ability,the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internal innovation elements of innovation system must be carried out.Mutation and recombination of innovative elements would result in path switch of mainstream and newstream innovation,enhancing innovation ability,finally realizing a highe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ainstream and newstream innovation;Evolution;Innovation element;Synergy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企业创新管理探索: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冲突与协同”(15YJA630109)。
2016-04-27
朱斌(1957-),女,江苏靖江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管理。
F27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