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芳
品读中国人的时间美学
——读余世存新书《时间之书》
■钟芳
2016年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申遗成功之际,著名学者余世存的新作《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顺势推出,全面解读中国人千百年来证实的存在与时间,让我们回望传统,体味久远的文化,品味时间之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远在春秋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在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生活过程中,独创了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和体现生活信仰的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于时间的修辞艺术,是他们观察自然与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并由此诞生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价值观。余世存通过多年研究,在《时间之书》书中,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一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
一般我们看节气、传统文化的书会觉得有些枯燥、看不下去,但《时间之书》这本书里面却有非常多的抒情,引用古典诗词上百首,还有阿垅、里尔克、穆旦等人的现代诗。比如在《惊蛰》篇中,“当然,中国人更熟悉龚(龚自珍)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有鲁迅的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一代代的先行者希望唤醒人心。”此外,该书信息量也很丰富,涉及天文、地理、农学、生物学等,如东风、温风、凉风、天寒地冻、雷电虹霓;如桐树、桑树、菊花、苦菜;如鸿雁、燕子、喜鹊、苍鹰、布谷鸟、萤火虫、蟋蟀、螳螂、蝉等等,都既有知识性,又有历史性。
节气是一个鲜活的窗口,不仅与民众的生活有关,也跟我们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节气时间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而融化到现代大都会生活。余世存说,这本书就是要解读节气跟我们的关系。现在流行“成功人士”的生活,那是秋冬之际的时间生活,但年轻人还处在春天里,凭什么也要像秋天一样过起有车有房财务自由的生活呢?年轻人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在这个欲望横流、浮躁焦虑的社会转型年代,快节奏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超越了时间的某种限制,时间对我们来说只具有背景符号的意义。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日月星辰、草木繁枯、候鸟迁徙,二十四节气,在四季轮回中流淌。《时间之书》是一本关于节气时间的书,它告诉我们,要学会生活,让脚步慢下来,去关注身边近在咫尺的美。一朵花的开放,一场春雨的来临,一群候鸟的迁徙,都能让生活变得诗意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