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
“十四年抗战”不只是传递一个新概念
朱永华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1月10日上午,新京报记者从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了解到,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新京报》)
其实,很多人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在谈起“八年抗战”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全民抗战序幕之前,日本的铁蹄已经在我国的东北三省等地践踏了多年。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这一期间,生活在这区域的中国民众难道真的就甘愿当亡国之奴,一点反抗行动都没有?事实上,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局部地区有组织的和民众自发的“抗日救亡”活动一直没有停息过。众所周知的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从1932年就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但由于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抗日局面,直到“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全国性的抗战才开始爆发。
“八年抗战”作为全国性抗战的一个单独概念,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将“八年抗战”全面落实为“十四年抗战”,却不只是概念上的修改,也是为了告诉后人,为抗击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人们,无论牺牲在八年全国性抗战期间,还是在此前的局部自发抗战中,国家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更会世代铭记。
“八年抗战”是倾国之战,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反击侵略者的卫国战争。而此前6年,发生在东北局部被日寇侵略地区的反抗行动,除了部分是由我党抗联武装游击队组织的之外,更多则是来自民间自发的抗日武装开展的抗击行动。虽然这些“零散”的抗日行动并不足以撼动日寇全面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却是引燃全国民众团结抗日的一根根导火索。每年的9月18日,全国各地都会拉响防空警报,在坊间,老百姓早已把9月18日视为抗战的起点。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就是要告诉后人铭记这一段沉重的抗战历史,这也是最厚重的国耻教育,启示广大青少年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彰显出在反击侵略战争中,国与民的对应关系。这是一种“国家态度”,在实现未来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有着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