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今日文献展提供“另一种选择”金砖国家的艺术混杂

2017-02-14 02:45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环境与生活 2017年1期
关键词:双年展金砖消化道

◎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提供“另一种选择”金砖国家的艺术混杂

◎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经过6年准备,从2016年12月10日到2017年3月5日,第三届“今日文献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0位艺术家参展。此次展览的目光聚焦在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五国”上,并辐射全球化版图中被称为“中间地带”的新崛起国家,这些艺术家们希望摆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语境,呈现更多元化的艺术。艺术家在表现新兴国家面临的如拆迁、腐败、消费主义等共同问题时,呈现出非西方化的艺术活力,这也许是展览提供给观众的“另一种选择”。

中国艺术家田龙玉雕塑作品《A…O﹗》:一只老虎吞下比自己体积大十几倍的大象,被撑变了形。弱肉强食的生态充满暴力、诱惑与冲突,贪婪使欲望不断膨胀,进而去吞食自己根本消化不了的“猎物”,最终被“猎物”改变,变成怪物。

巴西艺术家马瑞佩的装置《规范》用伞创造了一个舒适空间:伞既能遮风挡雨,也能为自己和他人提供避难所。这些伞松散排开,叠在一起形成垂直柱子,指向天堂与人间,暗示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关系。

今日美术馆第三届文献展的题目很有趣,混杂了不同语言,法文名为“BRIC-àbrac”(五花八门的混杂搭配),英文名为“The Jumble of Growth”(混杂的生长),而中文名为“另一种选择”,它们共同反映了全球化时代艺术混杂共生、多元选择的特征。

非西方化的全球化是多样的

什么是全球化?是随处可见的麦当劳或星巴克?是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 是西方国家对伊斯兰共和国组织发起的联合军事行动?还是在亚洲新兴的欧美模式艺博会?全球化对于当地文化意义何在?是否只是代表西方的视野和角度?全球化如何反映在艺术?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全球化有时会被等同于西方化、资本主义化或是美国化。

而在艺术上,全球化是融合、混杂的,比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各种不同艺术表达形式被纳入国际当代的双年展、文献展中,为当地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展览选择权是否局限了当地文化表达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呢?

艺术连锁店提供新机会

如今,当代艺术界表现为一系列连锁经营的模式:美国纽约的古根汉姆美术馆在西班牙比尔巴鄂建立分馆;美国的高古轩、英国伦敦的白立方入驻香港;瑞士的巴塞尔文献展在香港翻版,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台北双年展等等。这种全球化模式的当代艺术展,一方面显示了全球化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非西方文化的潜在力量,它们给当地艺术家们以新的机会,打破现有的世界文化秩序,为全球多元主义注入新的活力。

比利时观念艺术家维姆·德尔瓦机械装置《消化道》,能模仿人类肠胃消化系统。在美术馆展出时,每天把食物放入这个机器中,会产生近似人类粪便的排泄物,观众仿佛在观看人体解剖。德尔瓦还把这个“消化道”排出的废物和气味收集起来,放入松香瓶中作为作品出售。艺术家通过演示食物转化为粪便的过程,讽刺人们迷恋精致美食背后体现的贪欲。

金砖国家的艺术突围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以金砖国家的视觉艺术为例,探讨全球化与本土化多元共生的问题。“BRIC“是“金砖四国”的缩写,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组成。2010年南非加入,英文单词变为“BRICS”,改称为“金砖国家”。由中国策展人黄笃与古巴策展人赫拉尔多·莫斯克拉共同策划的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以金砖国家为线索,兼顾欧洲艺术的反叛力量以及亚洲、拉美、非洲、中东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兴力量。展览分为4个部分:混合生长、癫狂的空间、话语现场、个人叙述与微观生命,展示了50位艺术家的作品,试图揭示这些国际边缘地区自发的艺术现代性。

从美食到粪便的《消化道》

51岁的比利时新观念艺术家维姆·德尔瓦(Wim Delvoye)被称为西方当代艺术里的“坏孩子”,他的作品《消化道》是一部能够模仿人类肠胃消化系统的机械装置。在美术馆展出的每一天,肉类、蔬菜、糕点等各种美食混合着水、酸和酶被人放入这个巨大的连环机器中,在电力和机械的缓慢运动下,这个机器会产生出近似于人类粪便的排泄物。在不同地区展示时,这个机器可以吞噬不同品味的当地美食。这些美味都由当地一流厨师精心准备。尽管这台复杂的机械装置丝毫不像人体器官,然而在这个机器操作系统面前,观众仿佛在观看医院里的人体解剖。艺术家通过演示食物转化为粪便的过程,讽刺了人们对精致美食的迷恋背后所包含的贪婪欲望。

德尔瓦还把这个“消化道”排出的废物和气味收集起来,放入松香瓶中作为作品出售。这种方式令人想起意大利艺术家皮埃罗·曼佐尼1961年时用艺术家的粪便、气味做成的罐头。它们都通过身体讽刺了消费社会中人类对物欲的崇拜,并质疑了艺术家在商品社会中的角色。

德尔瓦另一件引人争议的作品与北京有关。他曾经在北京郊区的农场养猪,做了一系列猪皮文身。德尔瓦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像,比如心脏、骷髅、迪斯尼公主、LV的标志图案和宗教图像。当这些主题性很强的图像在猪身上出现时,它们原有的意义被剥离了,变成了装饰,美丽而又震撼。无论是文身猪还是消化道,都显示了达达主义的反叛精神,艺术家以身体本能的原始力量讽刺了物质主义的虚无。

真正的全球艺术不是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强加于非西方国家的,也不是任何地方、本土所独有的,而是各个地区和文化之间融合、共享和交流产生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全球化既相似、又相异。在新兴力量改变现有世界秩序之时,艺术作为独立的、批评性的、创造性的力量,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墨西哥艺术家马塞拉·阿马斯装置作品《自我机器》,是一个电机带动的大链条机器,形状是倒置的墨西哥地图。机器过度运转,受损严重,暗示全球化背景下资源的过度提取和消耗。

中国艺术家翁奋摄影系列作品《凝视鄂尔多斯》,女孩站在远方遥望废弃的鄂尔多斯市。当鄂尔多斯的煤矿资源无法适应中国现代化产能转型之时,这座城市瞬间变成荒芜之地。

(节选自《全球化?本土化?——关于第三届今日文献展》)

本栏目责编/廖素冰

houlai@vip.163.com

中国艺术家王广义2016霓虹灯装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猜你喜欢
双年展金砖消化道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2020亚洲物流双年展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窑里金砖的演绎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迎金砖会议
“金砖”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