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三专家与网友互动:污染物来源解析正以城市为单元展开

2017-02-14 02:30
环境与生活 2017年1期
关键词:总站空气质量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三专家与网友互动:污染物来源解析正以城市为单元展开

2016年12月29日,《环境与生活》杂志社与网易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第一期“环境科普系列讲座”,在北京《环境与生活》杂志社会议室里进行了在线直播,题目是《布网天下——环境监测工作者如何追霾》,主讲人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张建辉;作为特邀嘉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业务管理室副主任康晓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质量管理室副主任楚宝临也来到直播现场。通过网易的在线直播平台,专家与两万多名网友和数十名现场听众进行了精彩互动。

年末红色预警有两个亮点

网易网友:2016年12月21日之前长达5天的漫长时间里,北京等周边多个省市被重霾笼罩,28个城市更是发布了红色预警。红色预警的发布基于预报,事后看,此次预报很准确及时。以我们目前的监测水平,能使空气质量预报的精确度达到什么程度?

张建辉:依我们现在的监测和预警预报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来看,对于空气重污染过程的预报准确率达到100%,空气质量级别预报准确率达到80%左右,受不可控因素影响,我们将不断积累数据、改进技术,提高预警预报水平。

康晓风:我们这次预报可以说有两个亮点,一是起止时间预报比较准确;二是精确预报,一个小时内的空气质量波动都预报出来了。我们每次预警预报都会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每次都有详细的研判、专家解读等内容。昨天(12月28日)下午17点20分,总站就预报了12月29日至1月5日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大家可以看到,北京今天早上的天气还不错,但下午的空气能见度就比较差了。

网易网友:您刚才说雾霾预报准确率达到80%,是什么原因导致难以达到100%?

张建辉:任何事都没有绝对的,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选用的模型、参数、技术条件都都会影响预报精度。预报主要分为是数值预报和统计预报。PM2.5的预报,要从模型本身,从数据的积累,不断修正,以提高预报精度。以前的模型、技术等等一部分是从美国引进的,到我们这里有的地方就水土不服。例如我们获取的数据是不是它们的参数所规定的?另外,监测数据的稳定性都有一定误差范围,是不断完善、提高的。我们现在用的模型是我国自己研发的,还在不断修正、完善。

选择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有规范

网易网友:请介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位置选择有何讲究?一座城市设立多少个监测站为好?有些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站设立在风景优美的景区,这会不会让城市整体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失真?

张建辉:城市空气监测点位的布置是有规范的,有一系列专门的技术要求、行业标准。主要是根据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密度进行网格化设点。另外,点位要有代表性,对站点高度、周围污染源也有要求,高度要在3至4层楼房的楼顶,周围不能有污染源,这些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至于站点建在风景区的话,部分公众可能是有误解。因为我们布点要有清洁对照点,比如北京的对照点就在十三陵,清洁对照点是不参与评价的。还有,即便有的站点设在某某公园,我们也要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要实地勘察,如果站点周围的树、草多了也不行,这对监测结果会有影响的。

网易网友:据我观察,空气监测数据是实时发布的,公众能否查询历史监测数据?比如要查询两天前的空气监测数据?总站正在改版的监测数据发布系统是否包含这方面的服务?

张建辉:现在已经有非常畅通的渠道来提供历史数据,就拿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信息来说,总站发布的是最权威的实时数据,公众看到的就是实时数据,之后还要经过技术的审核,有明确规范要求,技术审核后的数据也是向社会公开的。查看数据的主渠道就是总站的官网,也可以上环保部官网,元旦之后总站就要推出APP(手机应用软件),公众可以通过这个APP进行查询。总站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实时查询。

土壤监测要布4万多个点

网易网友:请您谈谈我国目前的土壤监测情况,土壤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进展到什么程度?

张建辉:“十三五”规划是建设完成国家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例行监测,贯彻落实“土十条”(即《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我国要建成的土壤监测网络有4万多个点位,已经完成了点位布设。从环境监测技术角度来看,点位布设是六大技术之一。这个技术以抽样为基础,任何一个监测点位,首先要解决代表性问题,就是空间、尺度的问题,比如土壤布点,比较极端的说法,当你站在这儿,你左右脚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但监测是建立在统计抽样的基础上的,土壤调查采用网格法,根据耕地、林草地、荒漠等,网格范围不一样,污染区域的精密度更高,青藏高原那边的无人地带的网格精度就低一点。现在,国家正启动土壤污染详查,2017年第一季度就会全面展开,我们会根据不同监测对象的特点和调查目的,来设置不同网格。

国家巨资保护“亚洲水塔”

现场听众: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在青藏高原搞环境监测?那边的环境不是很好吗?

楚宝临:我是2016年8月初结束援藏工作的,在藏期间是在西藏自治区的环境监测站工作。青藏高原是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水系最丰富,有“亚洲水塔”的美誉,许多河流都发源于青藏高原,国家在西藏的水资源保护下了很多功夫,国家层面累计投资了100多亿元来保护西藏的水资源。

空气监测方面主要是做好大气来源解析,另外,虽然地广人稀,但在土壤监测网络上,也覆盖了各种土地类型的点位。国家对西藏是高度重视的,西藏处于高海拔地区,各种污染物随着大气环流,会排到各个地方。再者,雾霾越来越重,会影响大气环流,可能会加重空气污染程度。对西藏自治区,国家政策的定位是“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而不是常说的“环境保护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康晓风:我此前是援青干部,青海的监测工作主要是考核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青海是三江源,位置很特殊,国家的投入也很大,建立了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青海省的面积大,人口又少,遥感的作用就很大,水域变化、草场变化都可以通过遥感去感知。这是青海的环境监测工作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鼓励使用国产环境监测设备

现场听众:请问环境监测如何选择专业设备?

楚宝临:监测设备如何选择,要看监测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涵盖哪些要素。设备是基础,其次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就得把住设备的质量关。在监测的硬件设备制造方面,起初我国是进口产品居多。随着监测工作标准的落地,包括监测网络的铺开,现在同等条件下,鼓励国产设备的使用。我们监测总站就有仪器设备的检测中心。

污染物来源解析工作已展开

现场听众:关于雾霾成因,说法不一,目前感觉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有人说汽车尾气是一大原因,贡献率很大。到底该信谁的?

张建辉:“雾霾”这词,我是很不同意的,雾与霾不同,这是从空气的相对湿度上来分的。我更倾向于“重污染天气”的提法。您说到的雾霾成因,其实是污染物来源解析的问题。

从2014年开始,以城市为单元,我国的环境工作者就在做颗粒物的来源解析,首先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开展,针对每个季度的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另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克斌教授,在做“中国大气复合污染源清单”的研究,他列出的污染源已经很全面了。有的网友宁可信吸引人眼球的说法,就是不信权威机构的说法。上面说到的开展源解析的城市,官方已经公布了它的污染物数据与成分。

猜你喜欢
总站空气质量环境监测
省蚕业管理总站组织召开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
省植保植检总站张武云一行赴翼城调研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省植保植检总站 开展马克思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太投入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