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喜剧:想象与建构南宁精神的地方文艺

2017-02-14 13:32石艺黄斌
文化与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发哥南宁喜剧

石艺 黄斌

南普喜剧:想象与建构南宁精神的地方文艺

石艺 黄斌

南普喜剧在文艺层面打造了极富老友风味的地方喜剧样式;在文化产业层面立足于快乐传播打造了本土喜剧品牌;在价值建构层面以“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为核心,同时又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将“中国梦”的时代书写进一步地方化。以上三方面的特色使南普喜剧不仅在地方文艺书写上极具特色,又体现了地方与国家的互动、与时代的呼应,激发了塑造广西的想象力,为构建广西形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南普喜剧;南宁精神;老友风味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要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做好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广西确立了三大发展战略定位:东盟国际大通道、西南及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战略支点、“一路一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三大发展战略定位的确立,亟待文艺领域在广西故事的讲述、广西梦想的演绎、广西形象的构建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新的文艺使命呼唤新的塑造方法,这意味着:如何找到想象与构建广西的新方法,成为当前广西文艺领域的战略性命题。

南普喜剧作为广西本土喜剧的特色品牌,在传媒、文艺、文化等领域,都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关于广西的想象,能更好地讲述广西新故事,展现广西新区情,反映广西新人文风貌,对广西形象的构建有全新的功用。同时,南普喜剧还展现了地方叙事对大时代文艺的呼应,有助于把脉地方与国家的互动。因此,将南普喜剧的探究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老友风味:作为文艺创作的方法

不可否认,诗歌、小说、戏曲等文艺样式皆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广西的可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观众日渐寥落,诗歌与小说越来越缩回文人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这些文艺样式在想象与构建新广西这一命题上显得日益无力。与之相反,具有浓郁老友风味的南普喜剧却以酸爽的本土语言、亲民的叙事立场、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文艺创作层面上为想象与构建广西提供了新的方法。

1.酸爽的本土语言

南普喜剧运用的主要语言是南普,这是邕地民众在接受普通话的过程中,因受粤语、平话、桂柳话等地方语言的影响,保留了一些方言词汇以及特殊的表达句式,从而产生的一种夹生状态的普通话中介语。对于这种夹生状态的普通话,以往人们的态度大多只看到了它不圆融的一面,站在“画虎不成”的立场去排斥与批判,因此“土得掉渣”、“臭青”这类贬义的词汇成为评价南普的高频词汇。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南普这种夹生状态的普通话又何尝不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印记呢?当我们连自己的语言风貌都不敢去自我认同时,我们是难以获得文化的自信与独立的,更遑论成功的文艺塑造了。

如若我们放眼当下的影视剧,就可以发现各种方言正大行其道。东北大茬子腔几乎成了北派小品的御用腔调。周立波的上海口音也并不影响他讲海派清口时自信满满地指点江山。而以广东台《外来媳妇本地郎》、湖南台《一家老小向前冲》、安徽台《我爱饭米粒》为代表的情景喜剧,操的同样是方言,却并未减损它们的艺术品味,反而有助于他们的风行。显然,在文艺创作层面我们并不像在生活中那样,那么排斥方言或夹生状态的普通话,反而会在文艺的塑造与提升中逐渐对这些方言或夹生状态的普通话取得认同感。这不正是南普喜剧应该借助文艺创作而发挥的重要作用吗?本尼迪克特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认为民族身份的取得乃是基于民族文化(自然也包括民族语言)的认同。[1]正因如此,广西综艺频道综艺节目部总制片人兼《疯狂E戏代》制片人陈文新曾这样说:“噼里啪啦、红通通、冚部冧(南普),这些家乡的方言俚语通过我们戏剧的表现,我觉得它在慢慢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让大家一听到这种乡音就觉得非常的亲切。”[2]这意味着,南普语言认同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我们对南普不应排斥与诋毁,而应高扬与宣传——这正是作为地方文艺书写代表样式的南普喜剧的重要命题。

由此,我们在欣赏南普喜剧的时候,一声“切咧”让我们的不满变得那么温柔,一声“威水”让我们的成就感更加爆棚;一句“不得哦”让我们的拒绝变得易于接受,一句“等下喂”让我们的请求更加理直气壮。也就是说,当“土得掉渣”的、“臭青”的南普语言与鲜活的喜剧小品以及现代的影视传媒相遇后,南普仿若脱胎换骨一般——从土得掉渣变成了满是嘎嘣脆的文艺味,从臭青难听变成了满是酸爽的时尚范。在这些嘎嘣脆的、酸爽的南普语言的塑造下,南普喜剧变得鲜香热辣,浓浓的尽是亲切的老友风味,成为广西文艺独特的品牌。广西形象符号的构建,不仅需要桂林山水、壮锦、铜鼓这些具体的实物符号,也需要抽象的文化符号与独特的身份识别符号。南普喜剧浓浓的老友风味,使之成为广西形象构建战略中一个极具时尚色彩的文化符号与极富文艺性的身份识别符号。

2.亲民的叙事立场

高港节制闸过闸流量自动控制成功运用后,对高港泵站下层流道自流引江的自动控制进行了研发。高港泵站自流引江时,将内河侧下道闸门全开,通过调节长江侧下道闸门开高实现流量控制。控制策略和实现方式与节制闸类似,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因下层流道的闸门启闭速度太快,达2.64m/min,闸门经常不能在设定的高度自动停止,出现自动控制失灵,且启闭机刹车磨损较快。为此,通过对启闭机电机加装变频器,使闸门升降速度降至1.32m/min,实现了自动控制的可靠运行。

在《发哥的幸福梦》《老友一家亲》《人堆》《水街》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南普喜剧中,塑造的人物都是草根民众,讲述的内容都是都市小市民的生活,都擅长融入喜剧元素,都注重以接地气的表演方式演绎草根市民的生活细节,最终实现让快乐在亲切与亲近中得到最接地气的表现。简言之,亲切、接地气、快乐关怀,这三点是南普喜剧亲民叙事立场的基本要义。2014年,当《发哥的幸福梦》走出银屏,走进剧场舞台进行商演时,其创作理念与营销口号是:最搞笑的“南普小品”全新升级,最草根的“私人定制”爆笑喜剧,最原创的“百姓生活”情景再现。这“三最”的宣传完全可以视为南普喜剧亲民叙事立场三点要义的另一种生动表达。此外,2016年上演的《水街》在充满温情的城市书写中,关注普通百姓的凡人善举,展现温情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个性”“温度”“筋骨”的完美统一[3],南普喜剧亲民叙事立场的三点要义再次得到生动演绎。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好人民心声。讲话发表后,各地文艺界都开始深入学习讲话内容,并结合自身特色各自寻找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方法。就广西而言,南普喜剧的亲民叙事立场与习主席讲话所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着天然的契合,理应成为落实讲话精神的重要方法。此外,习主席的讲话还进一步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而南普喜剧所塑造的发哥、福寿螺、搏懵佬、七姑奶、切咧婆、田螺婶、酸笋哥等形象,几乎就是我们的写照,他们在剧中演绎的喜怒哀乐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例如,在南普话剧《人堆》中,酸嘢婆丽萍的前夫李忠良上门求复婚,提起离婚四年来的辛酸,丽萍借酸嘢来形象地总结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不懂得珍惜的——“这人啊,真是奇怪,果子甜的时候,不吃,拿刀一刀一刀地把它切碎,放到醋坛子里面去泡,还在它的伤口上撒上盐,撒上辣椒,说这样才好吃。李忠良啊,这些年坛子里泡的东西是酸嘢,还有我的心啊!”对此,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的杨建伟说:“所谓的接地气,就是我们每个人物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心声,但观众能从中看到属于自己的影子。”他还表示,剧名之所以叫《人堆》,是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堆积人的生活,堆积人的思想,也堆积着人的感情。这部剧之所以大获成功,真的是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笑完之后,你会觉得,我们的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一定要知道知足常乐。[4]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亲民的南普喜剧能更好地塑造广西人民,讲好广西故事,成为文艺层面上想象与塑造广西的新方法。

3.开放包容的姿态

不断发展的时代形势,催生了广西的开放与包容,我们的文艺势必也需要反映与塑造这种开放包容,而南普喜剧在这一点上有着鲜明的文艺自觉,具体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

首先是面向区内的开放与包容。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不只是南宁人的南宁,更是广西人的南宁。南普喜剧的人物以南宁草根小市民为主,同时又涵盖了区内其他地区的城乡民众——就像《人堆》所演绎的那样——南宁既犹如一个巨大而开放的容器,吸引着区内各地各族民众的到来,成为“邕漂一族”;它又仿似一个神奇的平台,激励与帮助“邕漂一族”去打拼,去圆梦。此外,南普喜剧的语言以南普为主,同时又包括白话、桂柳话、平话、壮话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因此,当珍妮的柳普与发哥的南普相映成趣时,不时会有韦牵牛的河池口音,粉肠七的玉林口音来添喜加笑。身份各异语言有别的人们汇聚南普喜剧一堂,使得南普喜剧不只是南宁人的喜剧,更是广西的喜剧,充分反映了广西的开放与包容。

其次是面向区外的开放与包容。广西的定位是面向西南,面向东盟,面向“一路一带”所辐射的世界。这一点反映到南普喜剧的创作上,自然催生了南普喜剧的区外情怀、国际视野、时代风貌。因此,南普喜剧的故事背景虽主要设在南宁,但故事的话题、情节却与时代形成共鸣、与全国形成互动。在南普喜剧中,除了凉茶、米粉、酸笋这些广西地方元素外,东盟的元素也非常浓郁——越南的拖鞋、泰语的萨瓦迪卡也时常出现在粉店与凉茶铺中幽它一默,而每年一届的东盟博览会更是南普喜剧剧中人物屡屡提及的话题。

总之,以上三个方面是南普喜剧相较于广西其他文艺样式在想象与塑造广西这一命题上的独到之处,对广西的地方文艺书写而言,极富启发性。文艺领域中的南普喜剧是想象与构建广西的新方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快乐传播:作为文化产业的方法

早在上世纪末,以杨建伟为代表的演员就已经开始尝试在表演中融入南普等地方语言,并且大受欢迎。这一成功促使广西戏剧届开始尝试以南普小品为突破口,将南普喜剧推向全国。2004年,南普小品《巴儿狗罐头》在安徽宣城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全国总决赛)一举夺得金奖。可遗憾的是,载誉而归并未能就此开启南普喜剧勃兴之门。直到2010年前后,南普喜剧与娱乐传媒相遇,与文化娱乐工业相遇,才终于异军突起,备受瞩目。

2011年,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全新打造的综艺娱乐节目《疯狂E戏代》为南普喜剧搭建了腾飞的平台。自开播以来,《疯狂E戏代》连续四次改版,不仅承担了选拔人才与积累剧本的功能,更承担了了舞台情景喜剧《发哥的幸福梦》的孵化功能,也承担了将该剧引入八桂田园景区进行实景演出的探索功能。《发哥的幸福梦》则生动展现了广西综艺频道快乐品牌的魅力,使《疯狂E戏代》收视率屡创新高,在南宁市内收视率最高达4.877%,市场份额占到15.042%,[5]成为收视率最高的王牌节目,并帮助《疯狂E戏代》获得“2012十好电视栏目”、“2014TV地标奖”等荣誉。由此,每周六22时守在电视机前看《疯狂E戏代》已成为许多粉丝的习惯,但这样仍未能满足粉丝们随时欣赏与永久保留的需求。由此《发哥的幸福梦》发行了光碟,制作成音像制品在各大新华书店发售。此外,基于观众剧场互动的需求,《发哥的幸福梦》还打造了商演的舞台话剧版并大获成功。长久以来,南宁的文化演艺市场充满了外来产品,市民们难以找到本土共鸣的喜悦。本土原创作品在哪里?本土的喜剧演员团队在哪里?南宁百姓生活中的梦想、喜悦与幸福,有没有本土的原创文化产品作为载体来呈现?商演的舞台剧《中国梦·发哥的幸福梦》的及时出现,给出了答案。对此,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的总监颜兵说:“如果说,杨建伟以‘发哥’形象铸造了这个时代小人物追逐梦想的里程碑,那么广西综艺频道即以品牌节目商演市场化改写了媒体制造娱乐产业的新高度。”[5]除了《发哥的幸福梦》外,南普情景喜剧的另一代表——《老友一家亲》迄今已经播出三季,不仅深受观众喜欢,而且也采用了时下最流行的边拍边播的制作方法,以便于根据观众的回应做适当的调整。经过三季的精心打造,《老友一家亲》已经成为本地知名IP,同名电影已于2016年8月开机拍摄。

除了戏剧与影视领域外,南普喜剧在新媒体的传播领域也大行其道。在微信平台上,微信公众号“漫南宁”的“南普动画教学”系列,“南宁圈视”的“四大才子”与“南普猫”系列,“切咧台”的“神兽表情”系列,都借助视频微喜剧的方式赋予南普喜剧更鲜活的魅力。正如微信公众号“切咧台”的宗旨所描述的那样——“每天消灭孤独与不开心,切咧切咧最切咧,笑到你癫去”——南普喜剧的快乐传播是无法阻挡的。

在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的语境下,这个时代已经是媒介技术的时代,已经是娱乐消费的时代,我们的文艺之树在艺术的主干上也顺应时势地长出了商业的侧枝。当南普喜剧与娱乐传媒以及文化产业相遇时,南普喜剧衍生出了小品、舞台话剧、栏目剧、情景喜剧、新媒体视频微喜剧、影视剧等诸多种细分类别,极大地满足了各类观众的娱乐需求。而且南普喜剧还为《疯狂E戏代》栏目以及广西综艺频道的成功打造立下汗马功劳。可见南普喜剧立足于快乐传播,促进它商业侧枝的茁壮成长,使之成为广西最有价值、最具魅力的文化品牌。

广西的实体经济需要发展,广西的文化产业同样也需要大力发展。南普喜剧的成功,对广西文艺在文化产业上的突围与制胜而言,是非常具有考察价值与启示意义的。因而,关于南普喜剧的探究,值得提升到文化产业方法论的层面去讨论,如此也必将激发我们从文艺与产业结合的维度去想象和构建广西。

三、南宁精神:作为文化价值构建的方法

我们必须承认,文化产业语境对文艺的传播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硬币总有两面——文化产业的商业逻辑经常僭越艺术意义与趣味层面,导致文艺滑向消解价值与意义的一端,变得平面化、娱乐化、游戏化,缺乏对正面价值集聚与重构的力量。对此,法兰克福学派有着最深刻的认识,也有着最激烈的声讨,无需于此赘述。既然文艺的生产与消费已成为文化产业语境下无法逃脱的命题,悲观地回避是无益的,我们完全可以用价值的引导与建构来抵抗这种侵袭与消溃。也就是说,在建构正面价值时,影视剧同样也可以被利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结构与呈现,如何做好价值建构。那么,南普喜剧在这一命题上是如何应对的呢?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紧扣南宁精神,在“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书写中完成价值的构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精神的支撑和依托。南宁曾经是一座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如今不仅自己要向着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而且更要引领整个广西向三大战略定位迈进,这更需要南宁城市精神在其中担当重要的激发和引领作用。一座城市的精神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作为南宁精神的精要提炼,“能帮就帮”论的是人,“敢做善成”论的是事,二者结合就是要成人之美,成事之善。然而精神的宣传不能是说教,价值的构建不等于强制灌输,借助文艺的塑造来提升吸引力,加强感染力,这样才能形成激发,形成统领。由此,南宁精神自然成为南普喜剧的价值内核。例如,在《发哥的幸福梦》第一季中,《最美支教老师》《最美医生》《爱心早餐》诠释的是“能帮就帮”,《请你留下来》《生财有道》等剧集中诠释的则是“敢做善成”。对于南宁精神的认知,《水街》的剧作者常剑钧在接受微信公众号“文明南宁”的采访时,有这样一段表述:“我们在剧中表现的就是‘能帮就帮’的城市精神,这个是渗透在南宁市民的血液和骨髓里面的东西,这种精神哪怕千年百年也不应该变化的。”这完全可以视为南普喜剧价值建构的精妙注脚。

二是积极与时代呼应,与国家互动,将幸福与梦想融入到南宁精神中,形成南普喜剧独特的幸福与梦想叙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政治领域开始有新的转向。从1997年中共十五大党代会开始,“经济”一词在大政方针中出现的频率有所下降,而“文化”则以迅猛上升的态势成为被关注的新焦点。2010年,温家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足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12年,习近平主席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梦”。政治领域的变化在文艺领域得到了热烈的回应,最有代表性的例证是:2010年以来,《幸福来敲门》《你是我的幸福》《幸福密码》这类以“幸福”命名的电视剧井喷,积极回应了温总理的讲话。与国家政策转向相呼应,广西的政策也在积极转变。自2013年以来,富民强桂的“广西梦”成为广西地方媒体的高频报道,也成为一种价值导向。《发哥的幸福梦》《老友一家亲》《人堆》《水街》等南普喜剧于2013年走上舞台、走进荧屏,对南宁精神以及幸福与梦想的主题展开了大力的书写。这显然是地方书写与时代呼应,与国家互动的体现。例如,《老友一家亲》第一季的前四集分别是《小粉店•大梦想》《开张总动员》《高人难觅》《好人当到底》。在这四集中,第一集讲述的是小人物的大梦想,第二集与第四集诠释的是南宁精神中的“能帮就帮”,第三集诠释的则是南宁精神中的“敢做善成”。当2014年的春晚小品《扶不扶》还在思考救助的正义性命题时,南普喜剧早就将“能帮就帮”的城市精神进行了斐然的书写。当人们还在讨论中国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时,南普喜剧已经用小人物的时代大梦想进行了有力的回答。

南普喜剧幸福与梦想叙事的独特性,在邻里叙事模式的反复运用中也有生动演绎。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幸福来敲门》《你是我的幸福》《幸福密码》这类热播的“幸福”剧中,虽然也涉及邻里关系,但还是以家庭内部为主;在台湾的“小确幸”(微小而确实存在的幸福)影视剧中,关注的是个人的生活细节。而南普喜剧则不同:《人堆》的故事是围绕着住在城中村出租屋大院里的“邕漂一族”展开的,《老友一家亲》的故事是发生在老友缘粉店和芬芬凉茶店之间的,《发哥的幸福梦》的故事是发生在小云西餐吧和螺大肉米粉店之间的,《水街》的故事是发生在南宁秀水街三代邻里之间的。也就是说,南普喜剧幸福叙事的基本立场是:与人为善以及邻里互助乃是幸福的真谛所在。所以南普喜剧不像以“幸福”命名的那些家庭剧那样充满了撕逼与狗血,也不像“小确幸”影视剧那样自我与清新,它更生活化,更街坊化,也更社会化。

由此可见,南普喜剧以南宁精神为价值核心,结合幸福与梦想的叙事,在愉悦与快乐中实现了价值引导的担当。在广西当前的文艺样式中,没有哪一种样式能像南普喜剧那样既有广泛的接受认可度,又有自觉而明晰的价值建构意识。就这一点而言,南普喜剧是行之有效的文化价值构建的方法。

结语

南普喜剧发挥受欢迎、接地气的优势,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关注新时代小人物的幸福与梦想,诠释广西都市小市民的幸福观与价值观,让广西形象符号变得更有人文气息,更有质感,从而实现构建新的广西形象,成为地方文艺书写的一个成功范本。在国家书写“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在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之后,南普喜剧的地方文艺书写将更有时代性。从2013年开始,在东盟博览会举办期间都会相应地举办东盟戏剧周,东盟各国剧团纷纷来邕交流,迄今已经举办了四届。得益于这一平台的搭建,南普喜剧的地方书写也必将会朝着更开放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想见,新时代、新广西必将给予南普喜剧更多发展的营养与动力,而南普喜剧也会在发展中积极回应新时代,回应新广西,在文艺书写中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帮助我们去构建这个伟大时代中奋进广西的新形象。

[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 -6.

[2]黄璐燕.“发哥的幸福梦”将有剧场版[N].南宁晚报,2014-5-18(22).

[3]莫俊.弘扬“南宁精神” 打造主旋律精品 大型方言音乐话剧《水街》导演签约[N].南宁晚报,2015-3-29(3).

[4]黄璐燕.本土笑星造《人堆》 有情有趣还有义[N].南宁晚报,2015-3-16(22).

[5]莫俊.《发哥的幸福梦》音像制品首发 15个小时视频让观众重温经典[N].南宁日报,2014-6-6(9).

[6]莫俊.南宁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悦 本土喜剧演绎小人物的大梦想[N].南宁日报,2014-6-9(4).

J801

A

2017-4-7

石艺,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黄斌,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

2016年度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南普喜剧研究”(KY2016YB268)。

猜你喜欢
发哥南宁喜剧
数读南宁
眷恋南宁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爆笑喜剧
喜剧世界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玻璃上怎么会起雾?
月球表面长什么样?
走上坡路为什么会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