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语境下医疗报道的创新
沈颖
在新的媒体融合语境之中,医疗报道一方面坚持传统的新闻报道操作手法,如突出人文关怀、快速反应,注重科学性与真实性等,更需融入新做法与新思路,重视策划、讲好故事、善用新媒体平台、发掘素材中易于互联网传播的亮点、重视评论与分享。
媒体融合;医疗报道;专业性;服务性
2016年7月19日,南京儿童医院一名患儿母亲用ipad砸伤护士,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江苏健康广播通过电台和新媒体平台发布事件进展,同时迅速制作“暴力伤医‘零容忍’”公益行动H5微信页面,转发量高达163万人次。江苏省卫生计生委有关部门在转发的同时,赞扬了江苏健康广播在“伤医”事件中迅速反应、传递正能量的做法。此项活动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医疗报道拓宽思路、整合运营、提升舆论影响力的一个突出例子。
媒体融合时代,医疗健康领域出现了很多新要求、新做法,面对新受众、新渠道,传统媒体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一)弘扬正气,突出人文关怀,传递正能量
关注人生,有人文关怀,有温暖情感,给人向上的力量,是成功作品的共同特征。医疗报道不仅报道医疗行业的新动态,更需要从寻常的信息中挖掘社会意义,体现人文关怀。江苏广播推出《我身边的好医生》等多组系列报道,通过公开向社会征集“身边好医生”线索,记者走进医院体验式采访,以朴实细腻的笔触,记录医生与患者的真情实感,将一位位勤勤恳恳、妙手仁心的医生呈现给听众,彰显医者大爱。由上海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中心和上海市卫计委策划制作的电视新闻纪录片《人间世》呈现了重症抢救、器官捐献、临终关怀、年轻妈妈的抗癌日记等一系列感人故事,真实呈现医患之间的真情与互动。这些力图还原真实医患生态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众消解偏见,启发人们从更深层的角度看待医患问题,从而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事医疗报道的采编人员应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价值观,坚守良知,维护正义,积极向上。
(二)快速反应,发挥专业影响力
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更加注重时效性,迫切需要采编人员提升反应的速度,并在重大事件中强调议题设置的重要性。2016年6月23日,盐城阜宁发生历史罕见风灾,江苏健康广播第一时间成立卫生应急新闻报道组,拟定报道计划。作为专业的医疗健康传播媒体,江苏健康广播将报道视角放在医疗救援方面。报道组多次与江苏省政府、省卫生计生委在灾区一线的救援力量沟通,第一时间得知最新的指挥部署和救援工作重点、伤者救治情况,并将独家声源与兄弟频率、央广新闻进行了共享。
当前,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有增多之势,人们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件的结果,他们希望获得准确信息,并能及时了解到事件的发展和处理过程。医疗报道中的专业性与快速反应缺一不可。专注医疗健康传播的专业媒体以其专业性和多年培育的医疗资源,能从更深层的视角报道突发性公共事件。
(三)科学性是医疗报道的生命线
事关健康的医疗信息一直是网络热捧甚至炒作的焦点。互联网时代,某些人在生病以后,不是去医院,而是上网搜索治疗方法。因此,医疗报道更需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通过真诚的公众服务确立媒体的权威性、可信度。准确真实的信息源、权威的发布者及科学的观点、标准化的采集过程一个都不能少。为了保障专业性和权威性,江苏健康广播对于参与报道的记者和嘉宾都设立了严格的准入规则,组建了“千人医疗专家库”,采访的医学专家全部来自江苏权威的三甲医院,具备副高以上职称,其中不乏各大学科带头人。“千人医疗专家库”的做法有效确保了采访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负责医疗报道的记者由经验丰富的医疗节目主持人、编辑担任,他们具有一定的医疗知识背景,常年深入现场,力保报道的科学性。
(一)精心策划,讲好故事,发掘互联网传播亮点
江苏健康广播《名医坐堂》节目每天会根据医疗新闻热点和时令节气特点以及卫生医疗领域事件邀请嘉宾做客节目,内容时长一个小时。节目组改变了以传统广播为主导的传播方式,变成生产融媒体产品的采编流程。节目组确定内容主题后,编辑迅速联系访谈嘉宾。主持人、编辑、专家三方对接,除了拟定直播节目采访提纲,还要根据新媒体特点确定微信内容,确定本期互动话题与图片,以及是否视频直播。节目直播结束后,编辑选取微信推送所需的音视频素材,进行文字编辑、配图、视频剪辑等深度加工,制作成适合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比如,某媒体刊出“西瓜和桃子同吃会马上丧命”的文章,在微信圈里引起轩然大波,《名医坐堂》迅速联系营养师、中西医专家,推出《西瓜和桃子同吃真会丧命么?》的直播节目,同时,微信公众号推送有图有声有文字的《食物相克?其实根本不存在》的微信内容,形成了线上线下共同传播的融媒体作品系列。
故事化是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讲好故事,细微之处的真实最能打动人心,科普知识、人文理念往往就蕴藏在每一个故事中。《名医坐堂》节目和微信公众号中开设 “医院里的故事”,由主治医师讲述经典案例,从一个普通患者的故事说起,将医学知识与相应的健康提醒巧妙结合在故事之中。2015年7月4日,靖江市人民医院胡方斌医生在抢救病人时突发心脏大血管撕裂,他忍着剧痛成功完成手术,手术结束后,已经命悬一线的胡方斌被紧急送往南京市鼓楼医院,经过12小时的救治才挽回生命。节目中鼓楼医院专家讲述惊心动魄的急救故事,并提醒公众对心脏大血管撕裂的凶险和信号要有足够的重视。大型新闻行动“我身边的好医生”报道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好医生”刘沈林的报道中,记者陪着年过花甲的老中医刘沈林上了一次门诊,两个多小时刘医生只喝了第一口水,他说一天门诊下来也会觉着疲惫不堪,但是记者看到对于外地来的病人要求加号他却从不拒绝,记者将这些所见、所听、所感娓娓道来,令受众体会到医生的辛苦和不易。
(二)善于从群众生活中寻找素材
接地气是新闻媒体取材的主要途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信息的内容和受众的关系越紧密,就越容易激起共振、共鸣,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本土性的内容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江苏健康广播侧重本土与原创内容生产,其与南京地区20家三甲医院、卫生计生部门构建了权威广泛的医疗信息网络,由院内宣传人员担任通讯员和联络员,医疗条口记者每天从各家医院收集新闻线索、疾病变化动态、新技术应用、新成果产生、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医疗信息动态,贴近性较强。江苏广播新近推出手机移动客户端“大蓝鲸”是一个以互动为主要特色的客户端,使主持人与受众实现快捷的实时互动,受众的意见可直接反应给节目组。医疗报道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互动工具,发现新闻线索,拟定选题,生产及时快速与生活高度相关的内容,增强了受众的黏度。
(三)发挥互联网互动优势
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受众不再希望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强烈要求主动参与到内容生产当中。如何使医疗报道可参与、可分享?主持人在节目里抛出话题,发动评论,精心筛选呈现评论,并善于从评论中发现选题,将互动最大化。话题在主持人与节目粉丝的微信朋友圈广泛分享,扩大影响。主持人还将APP和节目微信平台上的受众问题整理反馈给专家和卫生部门,进一步推动医患互信。
(作者单位:江苏健康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