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胜+祖彦
[提 要]多年来,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各高校还存在着落实国防教育工作差异性较大、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等诸多不足和问题。究其原因,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制度与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不协调、缺乏学科支撑、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乏力等方面因素,是制约学校国防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形成因素
[作者简介]黄月胜(1962—),男,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国防理论与实践研究;祖 彦(1983—),男,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国防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南昌330031)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调查研究”(CC201321278)
一、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恢复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正常秩序,先后出台了多部关于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学校国防教育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然而,新形势下各院校落实国防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尚未完全发挥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激发的社会效益相对较弱。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基本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差异性较大,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少院校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偏弱、教学保障不力、教学效果不显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形成因素分析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导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出现诸多与新形势下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管理及制度的原因,也有国防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学生军事训练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国防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国办发[2001]48号文件指出[1],学生军训工作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依据,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围绕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组织开展的学生国防教育活动。各级政府和普通高等学校要从国家人才培养和国防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学生军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普通高等学校要把学生军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要通过学生军训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促进学校全面建设。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开展,由1985年最初的南昌大学一所普及到现在的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机构由当初的临时机构发展到现在的正式机构,军事训练教师由当初的临时抽调人员到现在的正式教师,教师由最初的低学历、没专业、没职称到现在的高学历、有专业、有职称,基本建设了一支数量适当、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军事训练工作得到稳步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些院校没有从国家人才培养和国防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性。调查数据表明,18.2%的院校没有建立国防教育相关制度,没有成立国防教育或军事训练领导小组和其他保障机构,没有从组织上保证国防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以前,只有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根据各自校情开展了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这些院校成立了国防教育机构,还有的院校专门成立了人民武装部,与国防教育机构合署办公。2001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以来,没有设立人民武装部的院校有的也设立了人民武装部,并把国防教育机构从其他相关部门脱离出来与人民武装部合署办公;没有专门设立国防教育机构的院校也设立了国防教育机构或与其他相关部门合署办公。原来没有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且招生规模相对较大的院校,有的则按照国办发[2001]48号文件精神直接一步到位设立了人民武装部和国防教育机构,合署办公;有的则仅设立了国防教育机构,或与其他相关部门合署。一些招生规模相对较小的院校,有的设立了人民武装部和国防教育机构,有的则既没有设立人民武装部又没有设立国防教育机构。由于各院校没有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国防教育机构的统一管理,造成学生国防教育工作机构不统一、不规范,很难有效全面落实《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的规定[2]。国防教育机构的建立是做好军事训练工作的基本保障。由于有些院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机构混杂,不统一、不规范,就很难落实学生军事训练的有关规定,必然制约学校国防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相关制度与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不协调。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形成国防教育教学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完成国防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基本力量。在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这支队伍在人才培养中负有特殊的使命,由于多种原因,其组成成份比较复杂,有转业干部,有退伍士兵,有未服兵役的各类专业人员。他们中有的受过国民高等教育,有的则没有。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科研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高等学校其他教师相比存在差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江西省各普通高等学校几乎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管理制度。有些制度对学校的管理起着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出台过程中对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特殊性因素考虑不足,或没有兼顾到,致使这些制度在对学校整体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另一方面却与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不协调,制约了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一是教师选配条件高。在国防教育师资选配上,江西省较早开展国防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为了改善教师的结构,通过不断引进的方式,使教师队伍中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更趋合理。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为了改善学缘结构,打破近亲繁殖,出台了与国防教育师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如,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同时必须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而且研究生专业与本科专业相同等等。类似制度,制约了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很难改善大部分院校成立学生国防教育机构时,国防教育教师学历层次偏低、职称以中级偏多、专业来源广泛,不相近专业教师比例高的基本结构。统计数据表明,有些院校没有配备足够的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和教辅人员,而有36.4%的院校没有配备专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二是教师职称晋升难。在国防教育教师职称晋升上,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一样,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国防教育教师的职称晋升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大部分院校将国防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审纳入了学校职称评审系列,但还是挂靠其他系列进行评审,要与其他系列的教师竞争有限的职称晋升计划。因为职数有限,很多普通高等学校出台了职称晋升的条件政策,这些职称评审条件不仅使国防教育的教师望而却步,就是其他学科的很多教师也是望而生畏。很多军事教师看到职称晋升无望,积极性受到挫伤。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师职称多以中级为主,占75.7%,因为职称晋升难、速度慢,职称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影响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在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和学缘等方面的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够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以及学校国防教育的健康发展。
戏曲的文化产业改造与发展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民生众多方面的问题。萍乡采茶戏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是萍乡采茶剧团(现在的萍乡采茶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一枝独秀,并未广泛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萍乡采茶戏多年来一直采取稳扎稳打的发展策略,以配合政府文化工作的“送戏下乡”为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由政府买单。作为公益性的惠民表演,萍乡采茶戏主要出现在萍乡地区的各大庙会中,大多以采茶歌曲联唱的形式出现,实际上已经沦为了现代歌舞表演的配角。萍乡采茶歌舞剧团公司与社会上其他组织和机构之间的平台嫁接和资源整合的工作也有待加强和进一步发展。
二、萍乡采茶戏的文化产业改造与发展
尽管萍乡采茶戏遭遇了发展困境,但是,将这个问题放入到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似乎又不必过于紧张。中国戏曲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吸纳、融汇和变革自身的历史。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再到近代、到新中国,每个时代都在进行艺术的选择和深刻的嬗变。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所以我们首先要确立的认识就是,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才是出路。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艺术品种,我们首先要依托戏曲艺术所赖以产生的历史和地域文化来进行。萍乡市位于江西省与湖南省的交界处,由于其出于湘赣交接通衢的地理位置,在历史演变中吸收了湘赣文化的精髓。而萍乡采茶戏也正是基于萍乡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形成和发展的。萍乡采茶戏贴近老百姓生活,题材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民生疾苦,因此在民间一直有不少的追随者和学习者。此外,由于萍乡地区特殊的革命历史地位,是秋收起义以及萍矿工人大罢工的发源地,因此萍乡采茶戏也因此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学内涵在省内外众多戏剧节或戏曲交流演出中获得众多好评,在收获了广大群众厚爱的同时,也多次获得官方的表彰和认可。例如1959年的采茶戏《打鸟》,《卖杂货》被调往庐山为八届八中全会的中央领导演出。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进京参加全国现代戏交流演出,囊括国家级所有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文学奖”、“梅花奖”、“文华奖”。萍乡采茶戏具有辉煌的成就,完备的戏曲理论,成熟的表演形式以及扎根于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底蕴是其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从现实层面看,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和信息时代的全方面覆盖式来临,以文化为中心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因为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始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级行政部门都在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和发扬传统文化,各级文化主管机构也多次发文,积极鼓励和支持传统戏曲的改造与传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潮流。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正式出台,其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还强调要“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鼓励地方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戏曲艺术发展。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地方戏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抢救性记录与保存。中央财政对老少边穷地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工作予以支持”。传统戏曲艺术在不断产业化的过程中,必将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这是其在新时代中进行传承与产业改造的坚实后盾。
当然,一个剧种的传播与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独特的艺术优势,还需要依赖一些外在的条件和基础。萍乡采茶戏的发展与传承也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它必须依托于一个稳定的运行良好的艺术创作者的组织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萍乡市采茶歌舞剧团根据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目标,顺应改革趋势,走向市场。戏曲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萍乡采茶戏的传承与文化产业改造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我国戏曲培养、演出机构仍以国有为主,国有院团缺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创作的剧目不能与时俱进,难以迎合市场需求,亟待进行市场化改革”[5]。据我们了解,萍乡采茶剧的骨干演员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20世纪50、60年代萍乡地区民间各大戏曲社团里由戏曲师傅带的徒弟,一是20世纪80年代江西文艺学校萍乡分校戏曲班培养的专门人才。可随着2000年来萍乡地区高等院校的合并和改革,文艺学校已经停办,民间的戏曲社团也大多改行从事流行歌舞表演或者宣布解散。目前尚无专门的萍乡采茶戏人才专门培养机构,而社会培训也基本空缺,缺乏供方市场和需求方市场的中介对接,导致采茶戏剧团“求贤若渴”和部分对戏曲有天赋的同学找不到正规机构系统学习的矛盾。所以说,要想发展好萍乡采茶戏,重新培养戏曲人才队伍是重中之重。
另外,作为现代的文化产业,光有艺术表演等专业人才还远远不够,还呼唤更多的产业经纪机构和经纪人。这就需要我们各地区要尽快整合一个演艺的专业机构来调配各种资源,这是成熟的戏曲演出市场的标配。萍乡采茶戏和江西其他一些地方戏比如孟戏不一样,主要是用来娱乐,而不具备酬神祭祀的功能,所以,它的商业性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当然,萍乡采茶戏毕竟是具有几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首先要着眼的是传承好这一古老艺术品种,力求其艺术的纯正,原汁原味,然后与时俱进,敢于探索创新,在传统与创新中找到一条平衡发展的新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恢复和传承一个古老而滞后于时代发展节奏的地方性声腔剧种,确实需要顺应潮流,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当下社会的途径和方法”[6]。“当下‘非遗戏曲与当代社会审美之间的断层是‘非遗戏曲传承之路上的根本性障碍。为此,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非遗戏曲的保护与传承纳入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范畴,以积极优化、防止异化为准则、从文化推广与产业运作双重视角重新审视‘非遗戏曲的保护与传承问题”[7]。
[参考文献]
[1]吴海生,周丽.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中国戏曲艺术传播[J].知识经济,2014,(18).
[2]苏子裕,钟灵气,龚国光.综述.流沙主编.中国戏曲志(江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162).
[3]张慧.当代地方戏发展的困境与保护发展路径[J].东岳论丛,2013,(12).
[4]谢林溪.刍议中国戏曲的当前现状与今后发展[J].大众文艺,2012,(10).
[5]房晓.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化发展——中国戏曲中心投资开发战略规划纪实[J].投资北京,2013,(8).
[6]张大新.关于戏曲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州学刊》,2012,(1).
[7]周凯,田瑞敏.从“昆曲传承计划”看“非遗”戏曲的保护与传承[J].福建论坛,2012,(8).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