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家风纪事

2017-02-13 19:14李虹
晚晴 2017年1期
关键词:陈毅毛泽东子女

李虹

家风连着作风,作风连着党风。陈毅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帅、叱咤风云的外交家、才情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严于家教、教子有方的模范父亲。他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严格教育子女,培育良好家风,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016年1月6日,陈毅元帅逝世45周年。在缅怀陈毅元帅之际,让我们重温他的家风故事。

特殊的“教子经”

荀子说过:“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陈毅就很注重赠送这种精神礼物,这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礼物。

陈毅长子陈昊苏曾回忆说:父亲有暇和子女沟通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谆谆教诲。

一次,陈毅用唐诗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

还有一次,陈毅给三子陈晓鲁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他一边传授知识,一边巧抓时机、相映成趣地灌输道理。他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贯穿着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就是毛主席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你要牢记这一点哟,长大了要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

1961年夏天,二儿子陈丹淮高中毕业,不久后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时正在国外开会的陈毅,想到孩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写了著名的诗《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二首)》赠送给孩子们,并将它寄到了已去大学报到的陈丹淮手里。诗前有序:

一九六一年七月,小丹远行就学,余适因公南行,匆匆言别,不及细谈。写诗送行,情见于辞,不尽依依。望牢牢紧记。并告诸儿女。

全诗写道:

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试看大风雪,独立有青松。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一首写罢,他觉得还需再嘱咐几句,便又研墨展纸:

深夜拂纸笔,灯下细沉吟。再写几行诗,略表父子情。儿去靠学校,照顾胜家庭。儿去靠组织,培养汝成人。样样均放心,为何再叮咛?只为儿年幼,事理尚不明。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字里行间透露出陈毅的殷殷期盼之情,耐人寻味。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看着他们一个个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陈毅用诗词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刚踏上人生之路的孩子们的千般叮咛与万般嘱托。其不放纵、不溺爱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这就是陈毅宝贵的教子经。

赠予子女《毛泽东选集》

1958年,陈昊苏16岁生日时,陈毅思考良久,最后郑重地把一套《毛泽东选集》作为生日礼物赠送给他,还在扉页上题词:“读毛主席著作,要学习他的高尚品格、他的敏锐思想、他的艰苦作风和他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他说,毛主席的文章非常重要,都是前人在革命斗争中付出了很多鲜血和代价,最后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陈毅对毛泽东的文治武功和文韬武略钦佩不已,这点也影响到了陈丹淮。陈毅对毛泽东的佩服,是从他的斗争实践中感受得来的,一点儿都不盲从。

1958年的一天,正在读初三的陈丹淮,饶有兴趣地在家里读郭化若将军所著的批论《孙子兵法》,书中探讨的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和孙子兵法的关系等问题。陈毅正好过来,奇怪地问:“你怎么看这个书呀,是不是很喜欢这个书?”陈丹淮说:“谈不上特别喜欢,只是随便看看。”陈毅把书拿过去翻翻,又问:“你觉得怎么样?”陈丹淮说:“写得挺有意思,我挺感兴趣的。”陈毅沉吟片刻,给儿子提了一个建议:“你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条,毛主席的这些军事思想,都是他从实践中间总结起来的,不是教条。”

可能是觉得儿子是大人了,两天后,陈毅郑重其事地把陈丹淮叫到身边,拿出一套《毛泽东选集》三卷本,嘱咐说:“你好好读读这个吧。”

陈丹淮做梦都没有想过父亲会突然送他“毛选”,因为在他印象中,那应该是高级干部才能看的,而他还是个中学生。后来陈丹淮回忆此事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真正接触到毛泽东思想就是看这本书来的,这就叫政治投资,就是它奠定了我的政治基础,从这以后,生活和工作中就是靠这套书来指导。”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刚一出来,陈毅就又送给子女们一人一套。那时陈丹淮上高一,学校还没有四卷,在班上没有几个人读过时,他就把它全都读完了。“毛选”第四卷主要内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他读后感觉跟前三卷大不一样,收获颇多,甚至深深影响到了他人生目标的确立。

1963年,陈毅获悉陈昊苏在中国科技大学入党的消息后,非常高兴。这年8月19日到23日,他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之中,抽出时间专门找陈昊苏作了四次长时间的谈话。陈毅同儿子促膝长谈自己的经历,介绍了家史、自己如何找到党和如何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又讲了20世纪20年代一些人参加革命队伍的情况,其中有的人很聪明很有才华,但在艰苦岁月里经受不起考验离开了革命队伍……

生活上“约法三章”

身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全家人一直住在中南海的几间普通平房里。一个很小的套间,是他的办公室兼卧室。他平时衣着朴素,除了外事活动和开会之外,夏天总是一身旧布衣,冬天是一身咖啡灯芯绒罩衣,袖口处还打着补丁。

“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陈毅不允许子女们享受任何特殊的照顾。他在担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时,就对家人“约法三章”:一、穿土布衣,大孩子穿了再轮给小的孩子穿;二、不坐公家的小汽车;三、办任何事都要严格按制度来。

在生活上,陈毅要求孩子们不当纨绔子弟,从小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而且身体力行,以身垂范。他要求子女“老大新,老二旧,老三补,老四破”。他家几个孩子的衣服总是大的穿了小的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三陈晓鲁岁数虽小,可个子长得快,衣服轮到他穿时,往往不仅破旧,而且显得很不合身。一次,他用手摸着盖不住腿肚子的裤子跟陈毅的秘书说:“叔叔,我就穿这么短的衣服过年吗?”孩子们平时上学和普通孩子一样,即使是风雪交加的数九寒冬,也都是骑自行车去学校,从未乘坐过公家的小汽车。有一年,京城青年盛行滑冰,孩子们吵着要买滑冰鞋,陈毅给陈昊苏写信说:“冰鞋你兄弟三人可以各买一双。姗姗还小,明年再买。”

当孩子们对父亲的严格要求有怨言时,陈毅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在给陈丹淮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责备你严,比宽待好处多,不从严格出发,就什么事也办不好,反之一切从宽大、谅解,自己为自己辩护出发,结果害处太多。古人常云:火性烈,死于火者极少;水性柔,死于水者比比皆是。汝应深知此理。”

陈毅在给子女的信中说:“我作为父亲,总是希望你们四个能成为有学问有品德的人,这点心事,老放不下去。”陈毅为儿女的教育问题花了许多心血,他用心血铸成的这一份份特殊的礼物,子女们终身受益匪浅。

宽严相济的家庭教育

陈毅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既严格又民主。

一方面,在学习等问题上,比较民主自由。子女们要考哪个学校、考什么专业,均由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做主,父母丝毫不横加干涉。

同时,父母的好学不倦,也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陈毅的夫人张茜15岁就参加革命,只有中学文化程度,她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修养和陈毅差距很大。为了缩小这个差距,她学习非常认真刻苦。那时很多人都喜欢跳舞,张茜却很少把时间花在跳舞等娱乐活动上,她一有空闲就学习,看书、读诗,然后练字、写诗。她还一直坚持学习俄语、英语,熟练掌握了这两门外语,而且还翻译出版了前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小说集《沙原》和李昂诺夫的多幕剧本《平平常常的人》。

在这样爱学习、重修养、强“充电”的家里氛围里,孩子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因为学习问题让父母操过心,没有养成什么坏习惯,做人做事也不张扬。在这样宽松民主的家庭里,孩子们也能按照个人的志趣得到全面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在个人的品行锻造与养成上,陈毅对子女的要求又是很严格的,孩子不能有不良的嗜好,不能随便花钱,不该享受的东西不能去提要求。

陈家一宽一严的环境,良好的学风和家风,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和宽松的自主空间,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知识,培养情趣。

据子女们回忆,父亲陈毅一直是低调的,从他们上小学开始,就按照父母的要求,在履历表“父亲”一栏里,一直填“陈雪清,职务:处长”。几十年过去了,早已步入中年的子女们终于体会到了父母的苦心。当年他们如父母希望的那样,一直生活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学习环境里。正是在这种普通的环境中,陈家的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别人,也学会了尊重自己。

陈昊苏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亲在写给孩子们的诗作《示儿女》中说,‘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这是父亲认为他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也这样认为。因为在从事一个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各种各样的磨难,需要人们表现出坚定和忠诚的品格。我想这是我们做一个革命者最值得珍惜的品德。”

猜你喜欢
陈毅毛泽东子女
陈毅颂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Tomb-sweeping Day
1949,毛泽东点将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